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考湖北卷语文在前四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了“迈小步,不停步”的改革步伐,“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08年高考现已尘埃落定,特对试题作以解析,以期对2009年的复习备考有所启迪。
第一板块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板块含5道题,每题3分,共15分。重点考查识记语音、识记汉字、正确使用词语、辨析病句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能力。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卓著(zhuō) 质量(zhǐ) 褒义词(bǎo) 因噎废食(yē)?雪
B.比较(jiào) 恫吓(hè)着重号(zhuó) 熠熠生辉(yì)?雪
C.处理(chù) 恪守(kè)瞭望哨(liáo)?雪 刚愎自用(bì)?雪
D.供应(gōng) 参与(yǔ) 骨子里(gǔ)?雪装聋作哑(lóng)?雪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该题考查的现代汉语的字音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多音字。如“着”、“处”、“供”、“骨”。第二类,统读字。如:“质”过去可以读作zhǐ?熏也可以读作zhì,现统读为zhì。第三类,易错字。如“瞭”、“卓”等。可采用咬定排除法,从“咬”得准确的字音入手。A项“卓著”的“卓”应读zhuó?熏“质量”的“质”应读作zhì,“褒义词”的“褒”应读作bāo。C项的“处”是个多音字,表地方、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也指某些机关等义项时读chù,其它义项都读chǔ,“处理”的“处”是“处置、办理”的意思,应读作chǔ ;“瞭望哨”的“瞭”应读作liào。D项“参与”的“与”应读作yù。故应选项为B。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鹄之志 如愿以偿 以偏概全 归纳演译
B.冥思苦想 自行其事 风姿潇洒 烟波浩荡
C.气喘吁吁 相辅相成 匪夷所思 安分守己
D.蛊惑人心 一愁莫展 鼎力相助 面容安详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识记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可采用筛选排除法。A项“归纳演译”中的“演译”应为“演绎”,“ 绎”是抽出或理出事物的头绪的意思,不能写成“翻译”的“译”。B项“自行其事”的“事”应为“是”,“自行其是”指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是,认为对的。“风姿”也可以写成“丰姿”。D项“一愁莫展”的“愁”字应为“筹”。 筹,计策,办法。 “一筹莫展”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故应选项为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B.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双塔镇医生王东东为了敛财,公然宣称注射他的免疫球蛋白即可预防EV71疫病。
D.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词语(包含熟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词语的使用对象以及适用范围。所选的语料有的来源于生活,有的来源于报纸,切合考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所考的几个成语都是很常见的,也经常被误用,对此加以考查,对考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A项的“情不自禁”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能用于“双手”,适用对象错误,可改为“不由自主”。B项“胸无城府”是指为人坦率,符合语境。C项“宣称”是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述,符合语境。D项“耿耿于怀”的“耿耿”是形容有心事,“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符合语境。故应选项为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C.艾滋病(AIDS)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D.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本题所涉及的病句的类型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A项“缩短”、“减少”不能用倍数。B项两个分句共一个主语,主语“他”应在关联词语“不管”之前。此外,“再”字可改为“有多”。D项“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而非“体育活动”。故应选项为C。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A项考查冒号的用法,通常情况下,冒号应管到一句话的句末,且有冒号的句中不能再套用冒号。B项是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是三个问句,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问号。故应选项为D。
第二板块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板块设计4个题目,每题3分,共12分。分别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筛选并提取文中主要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列出对“湿地”的四种说明,并不是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对它所具有的内涵作出多角度的阐释。答题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准答题区间,结合题干选肢作定向分析,准确筛选相关信息,辨析题干与原文在表述上的异同。同时,还必须深入思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正确领会文意。A项“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有误,原文在第一自然段,是“长久的或暂时的”。故应选项为A。
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三自然段。B项 “所有”二字扩大了湿地的作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应选项为B。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的转述。可将题干与原文进行认真比照,明辨差异,从而选定答案。B项对应的原文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捕捞和采挖”前面丢掉了表程度的限制词“过度”二字,表述的程度减弱。C项原文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由此可见,湿地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是工农业和生活的污水,上游生态环境的破环不是必要条件,C选项中的“必然”推理武断。D项原文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其中“不尽相同”是指不是全部相同,D选项中的“完全不同”,是把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属于判断不当。故应选项为A。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所有的推断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不可主观臆断,特别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经常设误的角度有牵强附会、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等。A项属强加因果,由“湿地资源丰富”不能推断出“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的结论。B项属结论错误。即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原文提到人们“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这种现象,由此推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这就与文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观点相悖。C项偷换概念。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的,而不是保持作为鸟类或鱼类的栖息地的自然湿地"原型"的。故应选项为D。
第三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板块,共设置了4个题目,分别考查考生在掌握实词词义、对文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赋分19分,占除作文外全卷的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有关实词的知识,并具备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A项“卜”虽不是高中文言文重点掌握的实词,但曾在《卫风·氓》中出现,如“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其中,“卜”是以龟甲占卜之意。在这里引申为选择(处所),“卜地”即选择地点。B项考生容易受《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师说》中的“受业”的“受”通“授”,教授的意思,“乃赴龙渊受业”的“受业”是跟随老师学习的意思。C项“俾”是“使”的意思,该义项在《促织》中曾出现。如“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其中,“俾”是使、让的意思。D项“植”是“培植”的意思。故应选项为B。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实则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例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部是……的一组”这一惯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做这类题目,需先对所给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第①句是陈述章君的先辈的想法,而非章君,对象错,应排除;第②句是讲章君的想法,而非义举,应排除;第⑥句是对章君义举的评价,也应排除。故应选项为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考点解密】本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事件的过程、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行为的分析,都可能是命题的着眼点。A、B、D项与原文意思相符,C项对应的原文是“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俱来者不能保其终也”,理解的关键之一是“来者”,应指将来到该地做官的人,而不是“来义塾读书的人”;理解的关键之二是“其”,依照文义,“其”应指上文的“檄本郡免其科徭”,章君刻石以记之的目的是让将来到该地做官的人能继续免其科徭。故应选项为C。
第四板块
第四板块包括文言文翻译、诗词鉴赏和文学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属于主观题。赋分24分,占全卷除作文外的26.67%。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是考查考生文言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二是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翻译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难点:一是生字难词,二是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即准确体现原句意思,语言通畅,有文采。因此,在翻译时,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解题时应首先调动文言积累,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对于理解上有难度的词语,可以在理解其它词语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作出推断,揣摩其大概意思。其次,还可以从试题题干、备选项中寻找答题启示。⑴句的重点词语有:通都大邑、去、虽、且。通都大邑,即大都市。去,相距。虽,即使。且,将。⑵句的重点词语有:所、以、陈氏族子之幼者。所,地方。以,表目的连词,来。陈氏族子之幼者,定语后置,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⑶句的重点词语有:夙夜、以……为、毋、丰、自私。夙夜,早晚。以……为,把……当作。毋,不要。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具体翻译见所附译文划线处)
附:《龙渊义塾记》参考译文
龙渊就是龙泉,避唐太祖李渊讳改为现在的名字。相传那个地方就是春秋铸工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条小溪叫剑溪,山谷幽深并且河流险要,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里的子弟没有地方求学。章君的先辈曾为之忧虑,计划在桂山、仙岩创办两座书院,因没有固定的产业,没多久都取消了。章君十分忧虑这件事,与各位儿子商议说:“没有田地就没有学堂,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省日常开销,并且拿出多余的钱置办一百五十亩田地。他妻子家里的人陈京兄弟听说这件事,拿出他们曾祖父适斋先生所赠与的二百三十多亩田地来资助他,章君说:“我的事情(可以)成功了!”于是在官山的北面选了一块地,建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为配祀,春季和秋季行舍菜的礼节,后来敞开正义堂,农历每月月初和十五击鼓,召集众多读书人,告诫他们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五伦”的礼义。(学堂)前建大门,匾额上写着“龙渊义塾”,用砖铺路,使它四通八达。高大的树木,修长的竹子把学堂前后都遮蔽起来,非常茂盛。
每年聘请道德高尚,学问高深的人来作讲师,学业有进步的学生每月有赏赐;才华出众而家境贫寒不能交粮食的学生就资助他们使之完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教导的人,就处罚他们。田地的赋税收入由主管学堂的人掌管,每天记账,每月检查亏盈,一年两次结算,有盈余就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就拿出来买地扩建学堂。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就到龙渊跟随老师学习。这就是(龙渊义塾)的大略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听说这件事,(为了)嘉奖他,下文书给本郡,免除他的科税,使他不再交税。章君不久便罗列这些条文教令,按次序刻在石头上,又担心后来的官员不能使它一直保存,(便派)使者来,请我为他写这篇记。
想一想古人创办学堂,虽然它们规模有大小的差别,但是用来倡导百姓为人正派,扶植淳朴的民风的目的是一样的。章君在这方面有远见,不效仿时俗聚集财物来发家致富的考虑,却兴办学堂,聘请老师,来继承先祖的美德,他的志向高远并且功绩很大。陈京兄弟乐善好施,来资助他成功,(如果)不是适斋先生美德的滋养,难道能够做到这样吗?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作蛀虫,生枝杈来挑起事端,不要培植朋党而互争高低,但愿不要辜负章君的心意。果真像这样,章君的学堂可以代代相传,以至无穷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诗歌鉴赏一般考查考生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就本题而言,材料选取非主流作家的非主流作品侯蒙的《临江仙》,避免了猜题押题。第⑴题重点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体现了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理念。第⑵题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给人一种壮阔、深厚的文化体验。命题从比较异同的角度设题,鉴赏中鼓励考生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解答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读懂原诗,读懂作者的观点态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⑴题要求结合词作内容简析侯蒙的人生态度,属于评价类。要把握侯蒙的人生态度,首先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宋神宗时,侯蒙三十一岁了,才被地方上推荐去考进士。同辈人看见他年龄大,容貌长得又丑,因此看他不起。有轻薄的人想使侯蒙难堪,故意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放到天上让大家看。侯蒙看见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在这个风筝上题了这首《临江仙》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足见他的豁达与乐观。其次,应留心词的几处细节,如词的开头句“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行藏”的理解是难点,《论语·述而》中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意思是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否则退隐藏道以待时机。词中的“行藏”应偏指“藏”,即隐居之意。这句话是说我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词人把受讥讽遭嘲笑说成是显身扬名,并把讥讽他的轻薄少年说成是“良匠”,足见其诙谐与幽默;再如,风筝在空中飘荡,他却想象成“赴蟾宫”折桂;“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则想象为自己有朝一日一举得第,众人翘首仰望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自信与高远的志向。第⑵题则考查了不同诗词的意象比较,比较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夕阳”在不同词句中的象征意义。答题时必须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抒发的是青山依旧,英雄不再的世事沧桑之慨,而侯蒙的《临江仙》“雨余时候夕阳红”,则是写雨过天晴、傍晚落日通红的景象。“夕阳红”暗含飞黄腾达之意,体现出侯蒙的乐观自信。
参考答案:
⑴.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5.填空。(6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①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③ 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④ _______________”。
(2)《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___________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3)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___________》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所谓“名句名篇”, 指的是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以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言警句。所谓“常见的”,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中的名句,如《湖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二是课内外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三是写景特别优美的句子;四是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句子;五是抒发人生感慨、能引人共鸣的句子。题目所选材料均来自教材,命题者意在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教材。答好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性识记和正确性书写两个方面。答案为:
(1)①恐美人之迟暮 ②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老病有孤舟 ④羡长江之无穷
(2)史铁生 (3)人间喜剧
第五板块 文学作品阅读
近10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取材除极少数为小说外,大多为散文,而且题型基本稳定,只不过所考查的能力点略有变化而已。其中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这就告诉我们,答题时要遵循“答案从文本中来”的原则,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的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准确、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设计4个题目,赋分18分,占全卷除作文外的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和对文学作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层级分别为C级、E级。
【解题指津】此题设置两个问题,须作两个方面的回答。第一问从文章主旨角度概括有关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答题时要紧扣“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一要求,否则易答成“大”、“浓”、“稠密厚重”等雾的感观性特点。第二问则是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回答时应调动以往的知识积淀,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作出概括。
答案示例:
(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加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段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筛选信息,根据要求(不超过20字)整合信息作答。
答案示例: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答题应注意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准确理解句意。从句式上看,该句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从语言上看,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考生要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深层含义。第二环节,就是要对作者产生这种观点的理由作出分析。答题时应瞻前顾后,防止遗漏要点。
答案示例: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和结构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切入口小,但提纲挈领,涉及全篇。考生须整体感知,方能答题。“雾”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段写“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既是交待也是为下文蓄势。第二段至第三段写作者来到加德满都被那儿的雾景吸引,开始喜欢雾。第四段至第六段是由眼前的雾引发的对生活、对艺术的哲理思考。最后一段写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整篇文章行文大气,开合自如,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和哲理思考。
答案示例: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第六板块 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板块历来是高考命题的“实验田”,是最容易出新的一块。历来设置3个题目,赋分12分。它既可能成为考生高考的得分点,又容易成为部分同学最遗憾的失分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训练到位。
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本题材料选取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要求对经典课文片段进行点评,既考查了言语运用能力,又在推行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还强调与课本学习的勾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教材,导向明显,可谓“一箭三雕”。
点评应见解独到,深刻精辟,语言鲜明,富有文学趣味。可以从全段入手,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答题时应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准确地把握点评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独到的见解。另外,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要求之一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答题应点明表达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表达效果进行鉴赏评析;要求之二是“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即答案表述要准确,要简洁明了,要通顺连贯;要求之三是字数“不超过40字”,这就同时考查了考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在三点要求之内,力求点评准确,语言出彩。
答案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采莲子》是一首审美意蕴丰厚的诗,它表现了劳动人民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和美好的爱情生活。命题从改写的角度,要求把古代诗句变为现代文描写(电影脚本),形式新颖,体现了命题者的大胆创新。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①从内容上看,必须是“场景”的设计和“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画面感;②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即不能漫无边际地联想和想象。
答案示例: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22.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4分)
上句:
下句: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言语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本题背景语料涉及北京奥运、校园专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选材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情趣。意在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命题形式推陈出新,要求在对偶句的上下句中分别嵌入奥运火炬传递口号,既加强了限制,又突出了考查言语表达的立意。明确题干要求,语言富有文采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答案示例:
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第七板块 写作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单题赋分占全卷的40%,为高考各科之最。湖北省自主命题以来,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一直在做着艰难的探索。提倡写本色文,写真实文,写出自我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写出独特的个性与风采。这一直是命题者的倡导,也是考生提升综合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需要。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采用给材料命题作文的方式。材料选自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文化到底是什么》中的一个片段。材料列举了生活中很容易遇到(面对)的多种情形,作为命题的提示,或者说是对命题的隐性阐发和限制。
“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在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应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
“举手投足之间”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从中体现出的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三是关涉到“行为方式”问题,考题“材料”叙述的都是“小事”。概而言之,这些小事表现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
作文题给了考生充分展示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思考角度可以是对自然的关爱、保护,可以是与人相处时的谦让、宽容,可以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悲悯,还可以是独处时如何展现个人品性、修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从审题来看,基本没有障碍,考生都能入手,不易跑题。但要出彩倒也并非易事。写好此题的关键是注重细节,从细小之处切入是选材立意的关键点,细微之处见精神,见素质,见思想,见情味,见人格修养。
从文体角度来考虑,如果要写成记叙类的文章,可叙写自己亲历或看到、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感人细节,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自己对待自然、对待他人或对待自己的性情、品质等。如果要写成议论类文章,则要选定角度,从名人事迹或生活片段中搜索与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关的典型材料。总之,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
陈海燕,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汉。王先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晓苏
第一板块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板块含5道题,每题3分,共15分。重点考查识记语音、识记汉字、正确使用词语、辨析病句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能力。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卓著(zhuō) 质量(zhǐ) 褒义词(bǎo) 因噎废食(yē)?雪
B.比较(jiào) 恫吓(hè)着重号(zhuó) 熠熠生辉(yì)?雪
C.处理(chù) 恪守(kè)瞭望哨(liáo)?雪 刚愎自用(bì)?雪
D.供应(gōng) 参与(yǔ) 骨子里(gǔ)?雪装聋作哑(lóng)?雪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该题考查的现代汉语的字音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多音字。如“着”、“处”、“供”、“骨”。第二类,统读字。如:“质”过去可以读作zhǐ?熏也可以读作zhì,现统读为zhì。第三类,易错字。如“瞭”、“卓”等。可采用咬定排除法,从“咬”得准确的字音入手。A项“卓著”的“卓”应读zhuó?熏“质量”的“质”应读作zhì,“褒义词”的“褒”应读作bāo。C项的“处”是个多音字,表地方、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也指某些机关等义项时读chù,其它义项都读chǔ,“处理”的“处”是“处置、办理”的意思,应读作chǔ ;“瞭望哨”的“瞭”应读作liào。D项“参与”的“与”应读作yù。故应选项为B。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鹄之志 如愿以偿 以偏概全 归纳演译
B.冥思苦想 自行其事 风姿潇洒 烟波浩荡
C.气喘吁吁 相辅相成 匪夷所思 安分守己
D.蛊惑人心 一愁莫展 鼎力相助 面容安详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识记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可采用筛选排除法。A项“归纳演译”中的“演译”应为“演绎”,“ 绎”是抽出或理出事物的头绪的意思,不能写成“翻译”的“译”。B项“自行其事”的“事”应为“是”,“自行其是”指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是,认为对的。“风姿”也可以写成“丰姿”。D项“一愁莫展”的“愁”字应为“筹”。 筹,计策,办法。 “一筹莫展”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故应选项为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B.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双塔镇医生王东东为了敛财,公然宣称注射他的免疫球蛋白即可预防EV71疫病。
D.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词语(包含熟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词语的使用对象以及适用范围。所选的语料有的来源于生活,有的来源于报纸,切合考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所考的几个成语都是很常见的,也经常被误用,对此加以考查,对考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A项的“情不自禁”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能用于“双手”,适用对象错误,可改为“不由自主”。B项“胸无城府”是指为人坦率,符合语境。C项“宣称”是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述,符合语境。D项“耿耿于怀”的“耿耿”是形容有心事,“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符合语境。故应选项为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C.艾滋病(AIDS)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D.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本题所涉及的病句的类型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A项“缩短”、“减少”不能用倍数。B项两个分句共一个主语,主语“他”应在关联词语“不管”之前。此外,“再”字可改为“有多”。D项“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而非“体育活动”。故应选项为C。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A项考查冒号的用法,通常情况下,冒号应管到一句话的句末,且有冒号的句中不能再套用冒号。B项是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是三个问句,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问号。故应选项为D。
第二板块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板块设计4个题目,每题3分,共12分。分别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筛选并提取文中主要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列出对“湿地”的四种说明,并不是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对它所具有的内涵作出多角度的阐释。答题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准答题区间,结合题干选肢作定向分析,准确筛选相关信息,辨析题干与原文在表述上的异同。同时,还必须深入思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正确领会文意。A项“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有误,原文在第一自然段,是“长久的或暂时的”。故应选项为A。
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三自然段。B项 “所有”二字扩大了湿地的作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应选项为B。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的转述。可将题干与原文进行认真比照,明辨差异,从而选定答案。B项对应的原文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捕捞和采挖”前面丢掉了表程度的限制词“过度”二字,表述的程度减弱。C项原文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由此可见,湿地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是工农业和生活的污水,上游生态环境的破环不是必要条件,C选项中的“必然”推理武断。D项原文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其中“不尽相同”是指不是全部相同,D选项中的“完全不同”,是把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属于判断不当。故应选项为A。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所有的推断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不可主观臆断,特别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经常设误的角度有牵强附会、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等。A项属强加因果,由“湿地资源丰富”不能推断出“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的结论。B项属结论错误。即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原文提到人们“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这种现象,由此推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这就与文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观点相悖。C项偷换概念。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的,而不是保持作为鸟类或鱼类的栖息地的自然湿地"原型"的。故应选项为D。
第三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板块,共设置了4个题目,分别考查考生在掌握实词词义、对文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赋分19分,占除作文外全卷的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有关实词的知识,并具备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A项“卜”虽不是高中文言文重点掌握的实词,但曾在《卫风·氓》中出现,如“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其中,“卜”是以龟甲占卜之意。在这里引申为选择(处所),“卜地”即选择地点。B项考生容易受《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师说》中的“受业”的“受”通“授”,教授的意思,“乃赴龙渊受业”的“受业”是跟随老师学习的意思。C项“俾”是“使”的意思,该义项在《促织》中曾出现。如“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其中,“俾”是使、让的意思。D项“植”是“培植”的意思。故应选项为B。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考点解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实则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例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部是……的一组”这一惯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做这类题目,需先对所给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第①句是陈述章君的先辈的想法,而非章君,对象错,应排除;第②句是讲章君的想法,而非义举,应排除;第⑥句是对章君义举的评价,也应排除。故应选项为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考点解密】本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事件的过程、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行为的分析,都可能是命题的着眼点。A、B、D项与原文意思相符,C项对应的原文是“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俱来者不能保其终也”,理解的关键之一是“来者”,应指将来到该地做官的人,而不是“来义塾读书的人”;理解的关键之二是“其”,依照文义,“其”应指上文的“檄本郡免其科徭”,章君刻石以记之的目的是让将来到该地做官的人能继续免其科徭。故应选项为C。
第四板块
第四板块包括文言文翻译、诗词鉴赏和文学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属于主观题。赋分24分,占全卷除作文外的26.67%。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指津】本题是考查考生文言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二是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翻译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难点:一是生字难词,二是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即准确体现原句意思,语言通畅,有文采。因此,在翻译时,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解题时应首先调动文言积累,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对于理解上有难度的词语,可以在理解其它词语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作出推断,揣摩其大概意思。其次,还可以从试题题干、备选项中寻找答题启示。⑴句的重点词语有:通都大邑、去、虽、且。通都大邑,即大都市。去,相距。虽,即使。且,将。⑵句的重点词语有:所、以、陈氏族子之幼者。所,地方。以,表目的连词,来。陈氏族子之幼者,定语后置,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⑶句的重点词语有:夙夜、以……为、毋、丰、自私。夙夜,早晚。以……为,把……当作。毋,不要。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具体翻译见所附译文划线处)
附:《龙渊义塾记》参考译文
龙渊就是龙泉,避唐太祖李渊讳改为现在的名字。相传那个地方就是春秋铸工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条小溪叫剑溪,山谷幽深并且河流险要,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里的子弟没有地方求学。章君的先辈曾为之忧虑,计划在桂山、仙岩创办两座书院,因没有固定的产业,没多久都取消了。章君十分忧虑这件事,与各位儿子商议说:“没有田地就没有学堂,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省日常开销,并且拿出多余的钱置办一百五十亩田地。他妻子家里的人陈京兄弟听说这件事,拿出他们曾祖父适斋先生所赠与的二百三十多亩田地来资助他,章君说:“我的事情(可以)成功了!”于是在官山的北面选了一块地,建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为配祀,春季和秋季行舍菜的礼节,后来敞开正义堂,农历每月月初和十五击鼓,召集众多读书人,告诫他们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五伦”的礼义。(学堂)前建大门,匾额上写着“龙渊义塾”,用砖铺路,使它四通八达。高大的树木,修长的竹子把学堂前后都遮蔽起来,非常茂盛。
每年聘请道德高尚,学问高深的人来作讲师,学业有进步的学生每月有赏赐;才华出众而家境贫寒不能交粮食的学生就资助他们使之完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教导的人,就处罚他们。田地的赋税收入由主管学堂的人掌管,每天记账,每月检查亏盈,一年两次结算,有盈余就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就拿出来买地扩建学堂。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就到龙渊跟随老师学习。这就是(龙渊义塾)的大略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听说这件事,(为了)嘉奖他,下文书给本郡,免除他的科税,使他不再交税。章君不久便罗列这些条文教令,按次序刻在石头上,又担心后来的官员不能使它一直保存,(便派)使者来,请我为他写这篇记。
想一想古人创办学堂,虽然它们规模有大小的差别,但是用来倡导百姓为人正派,扶植淳朴的民风的目的是一样的。章君在这方面有远见,不效仿时俗聚集财物来发家致富的考虑,却兴办学堂,聘请老师,来继承先祖的美德,他的志向高远并且功绩很大。陈京兄弟乐善好施,来资助他成功,(如果)不是适斋先生美德的滋养,难道能够做到这样吗?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作蛀虫,生枝杈来挑起事端,不要培植朋党而互争高低,但愿不要辜负章君的心意。果真像这样,章君的学堂可以代代相传,以至无穷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诗歌鉴赏一般考查考生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就本题而言,材料选取非主流作家的非主流作品侯蒙的《临江仙》,避免了猜题押题。第⑴题重点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体现了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理念。第⑵题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给人一种壮阔、深厚的文化体验。命题从比较异同的角度设题,鉴赏中鼓励考生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解答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读懂原诗,读懂作者的观点态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⑴题要求结合词作内容简析侯蒙的人生态度,属于评价类。要把握侯蒙的人生态度,首先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宋神宗时,侯蒙三十一岁了,才被地方上推荐去考进士。同辈人看见他年龄大,容貌长得又丑,因此看他不起。有轻薄的人想使侯蒙难堪,故意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放到天上让大家看。侯蒙看见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在这个风筝上题了这首《临江仙》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足见他的豁达与乐观。其次,应留心词的几处细节,如词的开头句“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行藏”的理解是难点,《论语·述而》中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意思是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否则退隐藏道以待时机。词中的“行藏”应偏指“藏”,即隐居之意。这句话是说我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词人把受讥讽遭嘲笑说成是显身扬名,并把讥讽他的轻薄少年说成是“良匠”,足见其诙谐与幽默;再如,风筝在空中飘荡,他却想象成“赴蟾宫”折桂;“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则想象为自己有朝一日一举得第,众人翘首仰望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自信与高远的志向。第⑵题则考查了不同诗词的意象比较,比较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夕阳”在不同词句中的象征意义。答题时必须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抒发的是青山依旧,英雄不再的世事沧桑之慨,而侯蒙的《临江仙》“雨余时候夕阳红”,则是写雨过天晴、傍晚落日通红的景象。“夕阳红”暗含飞黄腾达之意,体现出侯蒙的乐观自信。
参考答案:
⑴.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5.填空。(6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①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③ 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④ _______________”。
(2)《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___________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3)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___________》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指津】所谓“名句名篇”, 指的是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以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言警句。所谓“常见的”,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中的名句,如《湖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二是课内外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三是写景特别优美的句子;四是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句子;五是抒发人生感慨、能引人共鸣的句子。题目所选材料均来自教材,命题者意在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教材。答好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性识记和正确性书写两个方面。答案为:
(1)①恐美人之迟暮 ②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老病有孤舟 ④羡长江之无穷
(2)史铁生 (3)人间喜剧
第五板块 文学作品阅读
近10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取材除极少数为小说外,大多为散文,而且题型基本稳定,只不过所考查的能力点略有变化而已。其中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这就告诉我们,答题时要遵循“答案从文本中来”的原则,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的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准确、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设计4个题目,赋分18分,占全卷除作文外的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和对文学作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层级分别为C级、E级。
【解题指津】此题设置两个问题,须作两个方面的回答。第一问从文章主旨角度概括有关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答题时要紧扣“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一要求,否则易答成“大”、“浓”、“稠密厚重”等雾的感观性特点。第二问则是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回答时应调动以往的知识积淀,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作出概括。
答案示例:
(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加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段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筛选信息,根据要求(不超过20字)整合信息作答。
答案示例: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考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答题应注意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准确理解句意。从句式上看,该句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从语言上看,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考生要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深层含义。第二环节,就是要对作者产生这种观点的理由作出分析。答题时应瞻前顾后,防止遗漏要点。
答案示例: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和结构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本题切入口小,但提纲挈领,涉及全篇。考生须整体感知,方能答题。“雾”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段写“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既是交待也是为下文蓄势。第二段至第三段写作者来到加德满都被那儿的雾景吸引,开始喜欢雾。第四段至第六段是由眼前的雾引发的对生活、对艺术的哲理思考。最后一段写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整篇文章行文大气,开合自如,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和哲理思考。
答案示例: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第六板块 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板块历来是高考命题的“实验田”,是最容易出新的一块。历来设置3个题目,赋分12分。它既可能成为考生高考的得分点,又容易成为部分同学最遗憾的失分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训练到位。
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本题材料选取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要求对经典课文片段进行点评,既考查了言语运用能力,又在推行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还强调与课本学习的勾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教材,导向明显,可谓“一箭三雕”。
点评应见解独到,深刻精辟,语言鲜明,富有文学趣味。可以从全段入手,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答题时应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准确地把握点评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独到的见解。另外,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要求之一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答题应点明表达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表达效果进行鉴赏评析;要求之二是“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即答案表述要准确,要简洁明了,要通顺连贯;要求之三是字数“不超过40字”,这就同时考查了考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在三点要求之内,力求点评准确,语言出彩。
答案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采莲子》是一首审美意蕴丰厚的诗,它表现了劳动人民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和美好的爱情生活。命题从改写的角度,要求把古代诗句变为现代文描写(电影脚本),形式新颖,体现了命题者的大胆创新。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①从内容上看,必须是“场景”的设计和“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画面感;②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即不能漫无边际地联想和想象。
答案示例: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22.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4分)
上句:
下句: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言语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指津】本题背景语料涉及北京奥运、校园专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选材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情趣。意在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命题形式推陈出新,要求在对偶句的上下句中分别嵌入奥运火炬传递口号,既加强了限制,又突出了考查言语表达的立意。明确题干要求,语言富有文采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答案示例:
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第七板块 写作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单题赋分占全卷的40%,为高考各科之最。湖北省自主命题以来,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一直在做着艰难的探索。提倡写本色文,写真实文,写出自我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写出独特的个性与风采。这一直是命题者的倡导,也是考生提升综合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需要。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考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采用给材料命题作文的方式。材料选自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文化到底是什么》中的一个片段。材料列举了生活中很容易遇到(面对)的多种情形,作为命题的提示,或者说是对命题的隐性阐发和限制。
“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在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应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
“举手投足之间”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从中体现出的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三是关涉到“行为方式”问题,考题“材料”叙述的都是“小事”。概而言之,这些小事表现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
作文题给了考生充分展示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思考角度可以是对自然的关爱、保护,可以是与人相处时的谦让、宽容,可以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悲悯,还可以是独处时如何展现个人品性、修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从审题来看,基本没有障碍,考生都能入手,不易跑题。但要出彩倒也并非易事。写好此题的关键是注重细节,从细小之处切入是选材立意的关键点,细微之处见精神,见素质,见思想,见情味,见人格修养。
从文体角度来考虑,如果要写成记叙类的文章,可叙写自己亲历或看到、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感人细节,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自己对待自然、对待他人或对待自己的性情、品质等。如果要写成议论类文章,则要选定角度,从名人事迹或生活片段中搜索与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关的典型材料。总之,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
陈海燕,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汉。王先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