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乐教学法的再感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不经历过高三是一种缺憾和人生历程的相对的不完整。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如同找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而我作为一名高三的声乐教师,深有感触,一个多学期来与学生同甘苦,共患难。如何在声乐教学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如今的声乐高考要求学生会正确地运用气息,正确地打开喉咙,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中投入情感等。一名高三的音乐生要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达到或者比较接近这一要求,而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经验和不足。
  一、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掌握气息的启示
  作为一个声乐教师,我觉得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可以用闻花香、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喊人、半蹲等各种方法。但是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有所变化。
  例如,让学生明白,闻花香时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时的气息状态。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对闻花香的呼吸状态体会得很快,但有些同学找了半天都没进入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喜欢鲜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道闻花香时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状态。但是,如果碰到一个没闻过花的学生,恐怕这种教学手法的效果就差强人意。让那个学生一时凭空想象闻花香的呼吸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很难做到。
  又如,运用“哭泣”“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进行授课。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你叫她大笑,她怎么都笑不起来,你叫她小声地用胸腔哭泣,她倒反掌握得挺好的。这就说明我们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以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比较奏效。
  总之,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技巧都是由声乐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传授给学生的。一个好的声乐教师,要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高三声乐学生。
  二、在训练中要注意共鸣腔的运用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在歌唱教学中要把各共鸣腔体统一运用。
  例如,歌曲《女儿歌》是一首陕北风格的民歌,在演唱中高音注意靠前些,声音往眉心亮开,所以我在教学中很强调学生对假声的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演唱时只顾头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减少了,这时的声音就变得很弱、很虚。当发现这方面的不足时,我及时调整了学生的状态,结果发现学生演唱的声音饱满多了。
  所以说,在唱高音时片面地追求头腔共鸣,声音就会缺少扎实的基础,变得尖锐、发虚,在演唱时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好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以达到充分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三、歌唱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咬字、吐字。
  在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咬字、吐字。
  例如,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第一句歌词是“在爱里、在梦里” 这些字的母音是“ai a i,ai eng i”,这些音中“在”字、“爱”字想着“ai ”音,嘴巴可以像鸡蛋一样竖着打开。“里”字想着“li”音,嘴巴可以笑着打开。这样,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时声音听起来就圆润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非常重要。同样一个字或一句话,由于咬字、吐字及说话声调和打开的位置的不同,都会引起声音位置的变化,甚至会变为相反的发声状态。因此,“依字行腔”是演唱声乐作品的重要环节。
  四、歌曲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这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
  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这是一首诗人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和联想,去体验和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首歌曲。
  教师要做的和最主要的,是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在演唱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责任编辑:谭有进)
其他文献
课改已有十多年,但是历史在学生心目中依然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依然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采用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当历史教师让学生在历史课上画书、默写的时候,也拉远了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历史课成了遥远的冷漠的呆板的老古董。而历史学科本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历史课也应该是亲切的。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具体的教学过
我们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的确,反思本人近十六年来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笔者反思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教材空洞无物;其二,教法单一。为改变空洞说教的现状,本人在近五年来,把课堂的主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社会的实际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组织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多,复习时常有学生看书时觉得每个内容都很熟悉,到做题时又发现复习时遗漏了不少知识点。中考历史改为开卷考试后,题型有了调整,难度也有了提高,教师以往复习闭卷考试的方法对现在的考试已不完全适用。据此,笔者针对现在的历史中考复习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考就像打仗,只有对中考内容了解透彻,才知道如何复习,如何应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内容包括:(一
年轻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有激情,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也容易遭受学生的一些不敬行为,如直呼老师的名字,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故意违规违纪,夸大事实向领导打小报告等。学生之所以会对老师产生不敬行为,多半是因为老师在教育管理他们的时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师生彼此产生激烈的冲突,在学生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以下提供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案例:  [案例]  一次班会课,笔者主要针对最近跑操时讲话严重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及有效整合,需要教师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策略,把握好情感迁移的途径。把师生熟悉的事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以获得正迁移的效应,师生换位思考以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促进主动学习,缩小师生思想认识的距离以达成共识,是情感迁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就有可能实现统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
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差异往往很大,班主任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管理工作到底如何开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这对于班主任来说,一直是一个重大且有待解决的课题。经过探索摸索后,笔者终于找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责任内阁制”。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几次不成功尝试  1.班委会负责制  所谓班委会负责制,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由班长领导的班级委员会负责,要想使这一制度真正有效实行
格林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写到:“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回首看看自己与周围老师走过的路,在教学中我们理解的教学改革无外乎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更为精心的设计。其实,也就是把学
哲学部分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存在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哲学太抽象太难学:要么,不能理解原理;要么,不会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趣味例证法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虽然每个框题也有不少的例子,但是所选的例子大多是英雄伟人、名人名家。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早有耳闻,但感觉离自己非常的遥远,只能仰
在议论文训练中,学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论据使用不够恰当。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在议论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论据的选用。  一、存在问题  1.错误引用,不辨真伪  议论文中错误的论据不但不能证明观点,反而会让论点缺乏说服力。比如写《坚守》这篇文章,有学生选择了这样的论据:“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造成了一批批大头娃娃,只因负责人贪图利益。”众所周知,三
课堂是充满矛盾的,其中预设与生成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生成,忽视预设,最终影响了教学的生成。本文结合高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老师)和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B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明课堂教学预设真的不简单!  一、投石问路:预设问题,以问题为驱动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交往、教学反馈与调控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