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不经历过高三是一种缺憾和人生历程的相对的不完整。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如同找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而我作为一名高三的声乐教师,深有感触,一个多学期来与学生同甘苦,共患难。如何在声乐教学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如今的声乐高考要求学生会正确地运用气息,正确地打开喉咙,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中投入情感等。一名高三的音乐生要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达到或者比较接近这一要求,而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经验和不足。
一、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掌握气息的启示
作为一个声乐教师,我觉得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可以用闻花香、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喊人、半蹲等各种方法。但是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有所变化。
例如,让学生明白,闻花香时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时的气息状态。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对闻花香的呼吸状态体会得很快,但有些同学找了半天都没进入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喜欢鲜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道闻花香时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状态。但是,如果碰到一个没闻过花的学生,恐怕这种教学手法的效果就差强人意。让那个学生一时凭空想象闻花香的呼吸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很难做到。
又如,运用“哭泣”“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进行授课。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你叫她大笑,她怎么都笑不起来,你叫她小声地用胸腔哭泣,她倒反掌握得挺好的。这就说明我们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以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比较奏效。
总之,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技巧都是由声乐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传授给学生的。一个好的声乐教师,要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高三声乐学生。
二、在训练中要注意共鸣腔的运用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在歌唱教学中要把各共鸣腔体统一运用。
例如,歌曲《女儿歌》是一首陕北风格的民歌,在演唱中高音注意靠前些,声音往眉心亮开,所以我在教学中很强调学生对假声的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演唱时只顾头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减少了,这时的声音就变得很弱、很虚。当发现这方面的不足时,我及时调整了学生的状态,结果发现学生演唱的声音饱满多了。
所以说,在唱高音时片面地追求头腔共鸣,声音就会缺少扎实的基础,变得尖锐、发虚,在演唱时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好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以达到充分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三、歌唱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咬字、吐字。
在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咬字、吐字。
例如,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第一句歌词是“在爱里、在梦里” 这些字的母音是“ai a i,ai eng i”,这些音中“在”字、“爱”字想着“ai ”音,嘴巴可以像鸡蛋一样竖着打开。“里”字想着“li”音,嘴巴可以笑着打开。这样,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时声音听起来就圆润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非常重要。同样一个字或一句话,由于咬字、吐字及说话声调和打开的位置的不同,都会引起声音位置的变化,甚至会变为相反的发声状态。因此,“依字行腔”是演唱声乐作品的重要环节。
四、歌曲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这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
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这是一首诗人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和联想,去体验和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首歌曲。
教师要做的和最主要的,是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在演唱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责任编辑:谭有进)
如今的声乐高考要求学生会正确地运用气息,正确地打开喉咙,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中投入情感等。一名高三的音乐生要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达到或者比较接近这一要求,而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经验和不足。
一、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掌握气息的启示
作为一个声乐教师,我觉得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可以用闻花香、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喊人、半蹲等各种方法。但是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有所变化。
例如,让学生明白,闻花香时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时的气息状态。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对闻花香的呼吸状态体会得很快,但有些同学找了半天都没进入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喜欢鲜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道闻花香时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状态。但是,如果碰到一个没闻过花的学生,恐怕这种教学手法的效果就差强人意。让那个学生一时凭空想象闻花香的呼吸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很难做到。
又如,运用“哭泣”“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进行授课。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你叫她大笑,她怎么都笑不起来,你叫她小声地用胸腔哭泣,她倒反掌握得挺好的。这就说明我们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以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比较奏效。
总之,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技巧都是由声乐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传授给学生的。一个好的声乐教师,要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高三声乐学生。
二、在训练中要注意共鸣腔的运用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在歌唱教学中要把各共鸣腔体统一运用。
例如,歌曲《女儿歌》是一首陕北风格的民歌,在演唱中高音注意靠前些,声音往眉心亮开,所以我在教学中很强调学生对假声的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演唱时只顾头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减少了,这时的声音就变得很弱、很虚。当发现这方面的不足时,我及时调整了学生的状态,结果发现学生演唱的声音饱满多了。
所以说,在唱高音时片面地追求头腔共鸣,声音就会缺少扎实的基础,变得尖锐、发虚,在演唱时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好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以达到充分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三、歌唱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咬字、吐字。
在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咬字、吐字。
例如,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第一句歌词是“在爱里、在梦里” 这些字的母音是“ai a i,ai eng i”,这些音中“在”字、“爱”字想着“ai ”音,嘴巴可以像鸡蛋一样竖着打开。“里”字想着“li”音,嘴巴可以笑着打开。这样,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时声音听起来就圆润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非常重要。同样一个字或一句话,由于咬字、吐字及说话声调和打开的位置的不同,都会引起声音位置的变化,甚至会变为相反的发声状态。因此,“依字行腔”是演唱声乐作品的重要环节。
四、歌曲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这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
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这是一首诗人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和联想,去体验和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首歌曲。
教师要做的和最主要的,是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在演唱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