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含量、过于情景化、课堂教学受限于课件设计等现象。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提出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和方法,以期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合理利用;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畅言系统、智慧课堂、互联网 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其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身边的一些教学案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简洁明确
利用多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将问题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但过于情景化、声情并茂的课件往往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久久不能切入主题,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收效甚微。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位老师通过播放视频,将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出来,学生很是兴奋,欢呼声、议论声接连不断。尽管老师提了关键性的问题,但是学生的思绪还是停留在画面当中,显然无关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经过听课教师的一番讨论和建议后,这位老师直接展示几个商品及其价格的标签:龙井茶64.50元;纯牛奶58元;苹果12.35元;矿泉水0.80元。问:老师买了哪些商品?谁能说一说以上商品的价格?哪个数和其他数不一样?
学生认真思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元角分作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这样的情境创设删去了无关的数学信息,简洁明确。这样既能够激趣引新,又能直奔主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选准时机,精准扶“贫”
多媒体的引入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更重要的是变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繁杂为简洁,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在知识重难点处、新知生长处、操作关键处、思维障碍处,选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助力扫清思维上的障碍,从而达到“化险为夷”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为了及时突破教学难点,将圆沿直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会告诉学生:老师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完全相等。其实,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少缺乏一些底气。事实上,我们是实际操作还是借助教具,最多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还是波浪形,宽仍是斜的,怎么能说是近似长方形呢?此时,教师最好借助课件,把圆分成4份、8份、16份、32份……这些过程连贯起来,重复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渗透逼近的极限思想,培养了空间想象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把准时机,辅导到妙处、巧处,精准扶“贫”,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展和深化对几何形状和图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几何关系;有助于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生成,灵活取舍
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说花费教师的许多心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但它最终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本质上说,它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预案。面对学生的生成与课件预设的内容有冲突时,教师也要“忍痛割爱”,灵活取舍,顺学而导,努力構建真实自然的生本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的一道练习:照前面4幅图的规律,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黑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灰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课前,我把学生能想到的解题方法(大概四种解法)尽量预设到,并把它们都做到课件上,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可是第一次试教时,便遭遇到尴尬:学生在答题纸上独做时,出现的答案仅有第一、第二两种。如果让学生汇报,课件演示时,出现第三、第四种的画面如何向学生解释,还是画面快速闪过,避而不谈。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于是我打开投影仪,让学生台前汇报解题过程,其余学生倾听、质疑、交流。没有了课件的束缚和限制,反而鼓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尝试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呈现多种解题方法,其中包括第三、四两种方法也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脱颖而出。
诸如此类的情景,很多老师都遇到过。我们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将学生引到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中去呢,还是果断放弃,抓住和利用生成,演绎出精彩真实的课堂教学呢?我想,每一个老师心中早有答案,倘若如此,就需要考量我们的教学智慧和胆量。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等方式把问题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前提是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生成,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功能,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多媒体;合理利用;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畅言系统、智慧课堂、互联网 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其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身边的一些教学案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简洁明确
利用多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将问题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但过于情景化、声情并茂的课件往往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久久不能切入主题,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收效甚微。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位老师通过播放视频,将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出来,学生很是兴奋,欢呼声、议论声接连不断。尽管老师提了关键性的问题,但是学生的思绪还是停留在画面当中,显然无关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经过听课教师的一番讨论和建议后,这位老师直接展示几个商品及其价格的标签:龙井茶64.50元;纯牛奶58元;苹果12.35元;矿泉水0.80元。问:老师买了哪些商品?谁能说一说以上商品的价格?哪个数和其他数不一样?
学生认真思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元角分作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这样的情境创设删去了无关的数学信息,简洁明确。这样既能够激趣引新,又能直奔主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选准时机,精准扶“贫”
多媒体的引入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更重要的是变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繁杂为简洁,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在知识重难点处、新知生长处、操作关键处、思维障碍处,选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助力扫清思维上的障碍,从而达到“化险为夷”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为了及时突破教学难点,将圆沿直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会告诉学生:老师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完全相等。其实,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少缺乏一些底气。事实上,我们是实际操作还是借助教具,最多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还是波浪形,宽仍是斜的,怎么能说是近似长方形呢?此时,教师最好借助课件,把圆分成4份、8份、16份、32份……这些过程连贯起来,重复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渗透逼近的极限思想,培养了空间想象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把准时机,辅导到妙处、巧处,精准扶“贫”,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展和深化对几何形状和图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几何关系;有助于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生成,灵活取舍
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说花费教师的许多心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但它最终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本质上说,它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预案。面对学生的生成与课件预设的内容有冲突时,教师也要“忍痛割爱”,灵活取舍,顺学而导,努力構建真实自然的生本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的一道练习:照前面4幅图的规律,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黑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灰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课前,我把学生能想到的解题方法(大概四种解法)尽量预设到,并把它们都做到课件上,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可是第一次试教时,便遭遇到尴尬:学生在答题纸上独做时,出现的答案仅有第一、第二两种。如果让学生汇报,课件演示时,出现第三、第四种的画面如何向学生解释,还是画面快速闪过,避而不谈。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于是我打开投影仪,让学生台前汇报解题过程,其余学生倾听、质疑、交流。没有了课件的束缚和限制,反而鼓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尝试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呈现多种解题方法,其中包括第三、四两种方法也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脱颖而出。
诸如此类的情景,很多老师都遇到过。我们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将学生引到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中去呢,还是果断放弃,抓住和利用生成,演绎出精彩真实的课堂教学呢?我想,每一个老师心中早有答案,倘若如此,就需要考量我们的教学智慧和胆量。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等方式把问题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前提是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生成,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功能,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