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作品构建了第一个广泛的西方哲学体系,包括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广博精深、影响深广,其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时代追求具有重大意义,还对当代中国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摹仿说、净化说及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功用观来探讨其美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哲学和美学大家,马克思曾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广识的思想家,黑格尔也赞其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相统一来看问题的哲学家。他对希腊文艺的辉煌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写成了两部美学专著,即《诗学》和《修词学》。其他著作如《形而上学》《物理學》《政治学》等都涉及一些美学问题。他的这些理论著作被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视为“法典”,是后世学者开启探讨和研究辉煌的古希腊文化之路的钥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影响深广。
  一、摹仿说
  摹仿说是绝大多数古希腊哲学思想家普遍探讨的观点,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但他们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说法完全是偏理式的,肯定了理式世界而否定了艺术本身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把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都称作“摹仿”或“摹仿的艺术”,他把摹仿视为这些艺术的共有功能。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艺术是在摹仿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该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按照人物、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摹仿创作。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对模仿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在幼儿时期就有了摹仿的倾向和能力,摹仿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在这一界定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人作为摹仿的主体,指出艺术是由人起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通过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摹仿而创造出来的。在肯定摹仿具有真实性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明了艺术家对事物的这种摹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在事物本来应有样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的,是透过事物表象更真实、更深入地反映现实。
  (二)模仿的对象
  相较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亚里士多德看问题更全面,不只是探讨艺术与现实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提及了人的作用,指出摹仿的主要对象是人,并且“是在行动中的人”。
  (三)摹仿的条件、方式
  要以“和谐”为目的去摹仿,才能体现艺术的美。亚里士多德和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基础上的,即艺术作品各部分的比例协调,有秩有序,互相组合形成融会贯通的整体,才会出现和谐。
  二、净化说
  悲剧的“净化”作用,从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来看,就是指不论是一场完整的悲剧或是组成悲剧的各部分,如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背景音乐等元素,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与恐惧之意,还能使这种感情激发过后又得以抚平。观众在欣赏悲剧时不仅得到视听上的快感和心灵上的享受,还会通过观赏主人公的经历引起自身对生活的思考、对主人公境遇的同情,进而净化自身的心灵。
  “净化说”不单是悲剧独有的教化作用,别的艺术形式也同样具有“净化”的作用,如音乐。亚里士多德把音乐视为最具摹仿性的艺术。他把音乐与人做类比,认为节奏与旋律是运动,人的动作也是运动,正因为二者都是运动的,所以音乐才能直接摹仿人身体的动作、心理的情感活动,直接反映人的道德品质。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乐音乐具有三大功能:愉悦、净化、教育。这三大功能的作用是层层递进的,愉悦是最初级的功能,在欣赏音乐时首先得到的是愉悦感,进而净化人们的心灵,最终得到教育。
  三、文艺的社会功用
  文艺社会功用是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归根到底是通过对人的精神作用而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文艺的社会功用最先作用于人,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启迪人,使其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进而影响社会。文艺的社会功用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社会功用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审美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一)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认知作用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某一艺术形象,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它是文艺作品在净化人们审美认识、提高人们审美理想、培养人们审美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审美认知作用是文艺所特有的社会功能,是文艺的其他社会作用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更爱真理的态度深刻体现在他看待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看文艺问题主要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所以他抛弃了柏拉图崇尚理式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唯物主义出发,论证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肯定了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二)教育作用
  文艺的教育作用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等特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审美教育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实践上找到榜样,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审美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悲剧的“净化”作用和音乐的社会功用的论述中。悲剧的“净化”作用在上文已经加以讨论,因此下面主要探讨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审美娱乐作用
  文艺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艺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作用于欣赏主体的心理,使其产生审美愉悦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文艺的审美娱乐作用是人们接触文艺作品的直接动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艺并不像柏拉图所说的只会给人类带去坏影响,相反地,文艺所激发的种种情绪和快感对于观众来说是种享受。他指出了一个艺术形象的处理技巧、着色等因素可以产生快感,这种快感就是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当读者感受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时,其也能感到身心愉悦。
  四、结语
  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中的“摹仿说”“净化说”以及他对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的看法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不论是艺术摹仿的对象、净化的对象还是文艺的社会功能,产生审美感受的主体都是人,都在强调美对人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虽然承认文艺是有用的,但是柏拉图评价文艺的社会功用标准是文艺必须服务政治,必须对政治有促进作用。柏拉图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上,其文艺评价标准并不注重文艺自身或是文艺主体的发展,而亚里士多德则站在文艺主体即人的立场上来论述文艺对人所起到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表示了切实的自我关怀和高度珍视。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万凤鲜(1993-),女,瑶族,广西河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哲学。
其他文献
虽山川异域,但夏日炎炎,群蝉齐鸣,吸引了各地人们的注意,蝉也因此进入大众的文学、音乐和艺术生活,成为“重生”和幸运的象征。通过对寓言故事、音乐、诗歌主题的提炼,笔者发现了蝉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共通性及科学研究价值。  “蝉始鸣,夏至到,鹿角解,半夏生,木槿荣。”《礼记》最早记载了蝉鸣夏至的现象。万物升阳,草木繁盛,蝉鸣或热情或悲伤,它是夏天中最热闹的主角。  蝉通过收缩和放松其腹部内的肋骨膜来产生
期刊
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完成《爱娃》这部小说时,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世界文坛的如此瞩目,事实上,她曾经这样担心过,这可能是自己所写的所有小说中读者最少的一部,因为它表现的内容是小说的人物不愿记起的、作者不愿記起的、黑人不愿记起的。《爱娃》所回顾的惨痛历史正是黑人在长达200多年的奴隶制中惨绝人寰的经历。小说揭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斯泽或者其他黑奴个人的心灵创伤的故事,而是整个黑人被遗忘、被湮灭的历史。帮助
期刊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西风东渐”“女权女学”“妇女解放”等思想的盛行影响了女子服饰变迁过程。民国时期的服饰充满变化,女子的服饰变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展现出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1912-1949年,多部服制条例先后颁布,服制条例的颁发是民国时期服饰发展的引路灯。西方文化的入侵、政治经济的转变引发了服饰变迁。民国女装具有丰厚的文
期刊
刘文辉是在西康省风起云涌的近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西康的初等教育起源于清末大臣赵尔丰主政时期。民国初年,战争频发,政局动荡,西康的教育有一定停滞与退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边疆教育得到一定重视。国民政府积极推进发展西康初等教育,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叔叔曾主政西康二十多年,人称“西康王”。刘文辉担任西康省主席后,改革与完善了西康教育制度,颁布了一系列利于教育的措施,让西康省的初等教育
期刊
随着时代车轮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不断往前发展。可是回过头看看,那些伟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当代依旧熠熠生辉。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西学的第一人,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当时,他的爱国主义言论似一道春雷唤醒了国人。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思想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每一次思想的进步总是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内核,严复的爱国思想在当代依然有启发作用。  一、严复爱国思想
期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国导演徐静蕾将这部短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同时将故事地点与时代背景从20世纪初的维也纳移植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本文以徐静蕾执导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解析对象,结合电影语言观与电影艺术本文观,展开多维度解读。  小说中,茨威格站在男性的立场,从女性视角出发,刻画了一个女人在自己的整个生命里对一个浪荡作
期刊
舞蹈离不开音乐,它总是在音乐伴奏下展示出来,而音乐具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它可以强化舞蹈,加强舞蹈的感染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子群舞《中国妈妈》的舞蹈及音乐结构,探索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一、《中国妈妈》简介  《中国妈妈》是由王舸、韩真编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女子群舞。该舞蹈以抗日战争为选材背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为题材,整个舞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真实地反映了中
期刊
《故乡》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由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结合了抒情风格和朗诵风格,附加戏剧性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结合了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及西方创作手法,融入时代真实背景,切实地反映出抗战时期老百姓的心聲,警示世人时刻把国家荣辱放在首位,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
期刊
女性意识是樋口一叶小说的鲜明特色,她对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塑造,根据不同的境遇对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展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感以及来自生活的体验。她的作品对19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在恋爱、婚姻以及自由等方面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女性悲剧普遍而又深刻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从根本上对造成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封建道德的束缚牵制和资本主义的金钱影
期刊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反讽技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反讽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一种普遍张力,更使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其笔下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内涵。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小乡绅贝内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要以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在日渐相处中逐渐放下各自的偏见与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反讽”即“说此指彼”,也就是所陈述的事实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