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评价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并大多得出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结论,但是,背后伴随着的一系列新老问题却没能够得到有效论证,对政策实施以来的反思与检讨也不够完善。从总体上看,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还未释放出来,进一步政策优化十分必要。
【關键词】西部大开发;政策反思;展望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包容性的增长,实现区域和谐共荣以及赋予居民享有更多平等和自由的机会,这对西部地区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诸多合力作用下,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保障、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三农”问题破解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历史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西部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面临着许多老问题和老困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何看待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的成绩与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成为目前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环节,也成为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反思与检讨
(一)重大基础工程利益流失,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亟需更多努力
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始终存在的区域差距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缩小,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重要原因之一是旨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西部地区在输出财富与资源的同时,留下了污染与贫穷,陷入“资源诅咒”的发展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利益因资本的逐利性而流向了中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中东部地区,而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二)破解“三农”问题难度较大,贫困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目前西部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而言还很落后,据统计,农牧民收入尚不足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一半,特别是西部绝大部分老少边穷地区、土壤贫瘠、灾害频发的高原地区随时都有可能“因病、因灾、因学”返贫。事实上,在“三农问题”和区域性贫困突出的条件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也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全社会不能因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些暂时成绩而高估西部地区特别是乡村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开发开放程度亟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迫在眉睫
西部地处中国内陆,在地理环境上远不及东南沿海便于对外开放,这就导致发展要素流向西部的份额相当有限,而用于支持西部特色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资本更有限,由此造成西部地区形成分散、不平衡的开发开放模式。此外,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力度远不及当初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也远不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含金量高。如现行税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优惠税率期限不明确;资源税制问题使西部地区发展收益有限;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相匹配,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当短缺等等。
(四)金融抑制与信贷扭曲并存,区域自我发展乏力
目前,西部地区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为主体,以邮政储蓄、民间金融及境外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向市场化、股份制推进。但同时,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的症结,金融资源配置比例不协调,金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三农”领域和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的商业性金融信贷支持。总体来看,金融业对区域发展支持乏力,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的软肋。
(五)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区域现代化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加速,但长期以来的路径依赖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严重断裂,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区域城镇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足够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多年来,城市发展多以房地产产业为主要表现形式,含有较多的泡沫经济成分,传统老工业基地改造任务繁重,技术设备整体上相对陈旧亟待更新,缺乏坚实的产业链支撑,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进而造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以及产业雷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区域现代化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三、结语进一步讨论与未来展望
针对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以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检讨,这并非是对西部大开发所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否定。相反,恰恰是对西部地区发展前途的肯定和进一步探索。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重大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脱离边缘化和欠发达状态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还有诸多矛盾或问题亟待解决;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环境发生改变和一系列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仍处在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冲破“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实现同步小康,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西部各级政府、相关单位部门、各阶层居民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能否调整到位,也是至关重要。我们不仅需要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现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预测及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危机制定应对性政策,进而为实现整个国家区域经济协调、繁荣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后,随着中央政府从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到强调西部地区居民同等发展权利的获得,进一步从强调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强调非物质权利的普遍获得;随着更多中央关于支持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从泛泛形式化口号到强调具体、有实质影响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将会逐渐摆脱被边缘化的发展现状,最终完成由传统落后社会到现代发达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孙承平.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2004(3).
[2]陈栋生.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回顾与前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盛广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關键词】西部大开发;政策反思;展望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包容性的增长,实现区域和谐共荣以及赋予居民享有更多平等和自由的机会,这对西部地区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诸多合力作用下,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保障、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三农”问题破解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历史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西部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面临着许多老问题和老困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何看待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的成绩与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成为目前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环节,也成为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反思与检讨
(一)重大基础工程利益流失,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亟需更多努力
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始终存在的区域差距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缩小,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重要原因之一是旨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西部地区在输出财富与资源的同时,留下了污染与贫穷,陷入“资源诅咒”的发展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利益因资本的逐利性而流向了中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中东部地区,而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二)破解“三农”问题难度较大,贫困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目前西部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而言还很落后,据统计,农牧民收入尚不足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一半,特别是西部绝大部分老少边穷地区、土壤贫瘠、灾害频发的高原地区随时都有可能“因病、因灾、因学”返贫。事实上,在“三农问题”和区域性贫困突出的条件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也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全社会不能因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些暂时成绩而高估西部地区特别是乡村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开发开放程度亟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迫在眉睫
西部地处中国内陆,在地理环境上远不及东南沿海便于对外开放,这就导致发展要素流向西部的份额相当有限,而用于支持西部特色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资本更有限,由此造成西部地区形成分散、不平衡的开发开放模式。此外,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力度远不及当初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也远不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含金量高。如现行税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优惠税率期限不明确;资源税制问题使西部地区发展收益有限;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相匹配,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当短缺等等。
(四)金融抑制与信贷扭曲并存,区域自我发展乏力
目前,西部地区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为主体,以邮政储蓄、民间金融及境外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向市场化、股份制推进。但同时,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的症结,金融资源配置比例不协调,金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三农”领域和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的商业性金融信贷支持。总体来看,金融业对区域发展支持乏力,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的软肋。
(五)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区域现代化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加速,但长期以来的路径依赖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严重断裂,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区域城镇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足够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多年来,城市发展多以房地产产业为主要表现形式,含有较多的泡沫经济成分,传统老工业基地改造任务繁重,技术设备整体上相对陈旧亟待更新,缺乏坚实的产业链支撑,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进而造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以及产业雷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区域现代化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三、结语进一步讨论与未来展望
针对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以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检讨,这并非是对西部大开发所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否定。相反,恰恰是对西部地区发展前途的肯定和进一步探索。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重大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脱离边缘化和欠发达状态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还有诸多矛盾或问题亟待解决;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环境发生改变和一系列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仍处在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冲破“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实现同步小康,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西部各级政府、相关单位部门、各阶层居民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能否调整到位,也是至关重要。我们不仅需要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现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预测及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危机制定应对性政策,进而为实现整个国家区域经济协调、繁荣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后,随着中央政府从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到强调西部地区居民同等发展权利的获得,进一步从强调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强调非物质权利的普遍获得;随着更多中央关于支持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从泛泛形式化口号到强调具体、有实质影响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将会逐渐摆脱被边缘化的发展现状,最终完成由传统落后社会到现代发达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孙承平.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2004(3).
[2]陈栋生.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回顾与前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盛广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