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应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课文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个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句,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是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是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了对句意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启发、引导。如: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从审题、阅读到交流文章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的。课文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的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四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的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的角度,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三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才加以重点启发和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十分注意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另外,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再次是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最后就是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尽管我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给予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给予热情鼓励,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语文。据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要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尤为重要。在小学生的作文中,总有一些作文让老师很欣赏的。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便会胸有成竹,信手粘来;多思了,便会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因此,老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敲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之门,成功地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动机呢?下面我就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讲道理养趣  
期刊
一、 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美    汉字蕴含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等独特的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能敲击人的心灵,摄取人的魂魄。虽然它们只是由简单的点、画、钩、挑组合而成,却富有神韵,点的圆润、画的平直、挑的飘逸,一笔一划,洋洋洒洒,都显现出汉字的美。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眼睛“看”,仔细观察,去感知汉字的结构美。如教学“跨”字时,先提示学生看一看字形,从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看到
期刊
我是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我希望拥有出色的学生。我们都很清楚,班级的学生有的品学兼优,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是班级的优等生;有的默默无闻,各方面表现似乎都很一般,即班级的中等生;而有的则惹是生非,别说是学习,其他方面的表现都不尽人意,即班级的后进生。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一个学生,用发展、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我要用我的智慧,为他们插上腾飞的
期刊
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日渐更新,品德课堂更具有活动性和人文性,教学形式也更见多样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与新课改“貌合神离”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一、强调自由,忽视自主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完成,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调研中发现,一些课堂,自主学习往往成了自己学习。如人
期刊
自从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有泪水,通过实践和探索,给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也使我深深的懂得,要用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的性格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不良教育,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孩子们的问题似乎也越发多了,“问题生”也就相继产生了,他们成了众
期刊
我从教八年来,教过一届五年级数学,其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按教材中的方法归纳有三种常用的方法,一是,两数互为质数关系,两数的乘积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二是,两数是倍数的关系时,较大数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三是,任意两数,他们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短除求法求,只要掌握方法,任何两数都可以快速准确的求出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教授之后,全班同学几乎百分之百全部能正确求出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而这次新
期刊
《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前,我有些担心,怕学生不能领悟文中深刻的含义,因此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第二课时,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读、理解、感悟,再读、再感悟的方式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虽然不能很深刻地理解,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明白了让有限的生命体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六课《爱祖国》中的歌曲《只怕不抵抗》。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只怕不抵抗》,使学生能用饱满的歌声演唱,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努力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儿童的爱国热情和年纪虽小志气高的精神面貌,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认识延长记号。  教学重点:学唱并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只怕不抵抗”乐句的多种唱法。  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结合新课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教师也往往深感头疼,究竟症结在哪里?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开凿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样的教学,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小学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