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应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课文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个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句,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是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是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了对句意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启发、引导。如: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从审题、阅读到交流文章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的。课文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的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四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的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的角度,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三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才加以重点启发和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十分注意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另外,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再次是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最后就是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尽管我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给予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给予热情鼓励,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语文。据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要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应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课文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个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句,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是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是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了对句意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启发、引导。如: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从审题、阅读到交流文章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的。课文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的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四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的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的角度,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三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才加以重点启发和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十分注意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另外,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再次是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最后就是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尽管我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给予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给予热情鼓励,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语文。据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要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