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881人。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3788人。对比2016年和2017年数据,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50%。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媒体报道的就多达80多起。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公安部、检察院、法院等9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治理中小学的校园欺凌行为,所以校园欺凌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教育性问题,还需要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中小学
1 校园欺凌
1.1校园欺凌的概念。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1.2校园欺凌的分类。校园欺凌主要有三类:语言欺凌:指学生经常用污言秽语对其他学生进行攻击,从而产生矛盾; 身体欺凌:指借助身体的优势打击比较弱小的同学; 心理欺凌:指不断地用语言、行为、网络等给其他同学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出现不良表现。
1.3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2 中小学校园欺行为的特点
2.1校园欺行为情况比较复杂。校园欺祾事件中,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大多数事件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没有追究法律責任。解决校园欺赉事件最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涉事双方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协商解决。
2.2校园欺凌行为的方式多样。殴打、推撞、绑架、勒素财物等暴力行为是常见的欺凌方法,有的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寻衅滋事罪等是常见罪名。还有侮辱、恐吓、嘲讽等语言欺行为以及孤立对方、视而不见等精神打击
2.3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普遍。各部门、各方面的调查研究都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在各地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情祝越来越严重。
2.4被害对象以“老实学生”为主。大部分受欺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特质,就是“老实、胆小”,部分“好学校”的学生也易被侵害。
2.5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反复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较常见,但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在办理一起强制猥亵案件中,我们发现起因就是嫌疑人经常在学校捉弄别人,且有旁观者起哄叫好,经常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发展为越来越恶劣的欺凌,最终在其他旁观学生的一片叫好声中演变为一起严重的刑事犯罪。
2.6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方,如学校寝室或上下学路上,如有一起寻衅滋事案件,发生在上下学的路上,嫌疑人向路过的学生通过威胁、暴力索财,每天索要一点点,受害学生因为害怕不敢告发。由于此类行为的隐蔽性,家长和老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
3 校园欺凌的原因
3.1家庭因素。常遭受家庭暴力或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实施欺凌行为。
3.2个人性格、情绪。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3.3不良人员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4有多次被欺凌的经历。自尊心受到伤害,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
3.5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家庭条件或学习比较好,欺负弱势同学。
3.6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4 校园欺赉的主要危害
4.1失眼。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间题,并且间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祾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4.2心理失常.欺祾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4.3受害者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4.4影响正常学习。欺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 4.5严重行为问题。被欺祾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
4.6欺凌者的人身自由有可能受到限制。如果其欺行为触犯法律,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如受到拘役或服刑。
4.7金钱受到损失。欺凌者若是故意伤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要判处罚金。
4.8名誉受到损害。若欺祾者受到拘役,管制和有期徒刑,案底将留存公安系统,在全国任何一台接入公安专网的计算机都能查到,这样必然对升学、工作及从事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5 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案
5.1政府。应及时颁布针对校园欺凌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5.2教育部门.应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训、典型案例引导、防欺凌教育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切实加强防治欺凌教育。
5.2学校.要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加强学生之间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配合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
5.3家庭。首先要避免家庭暴力在孩子身边或身上发生,对孩子造成错误的引导。要教导孩子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防止孩子成为家中和社会上的“小霸王”。建立监护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担责”义务和违法追究责任,加强家长、教师及学校等管教失职的责任要求。加大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惩戒力度,涉及违法、犯罪的,应依法予以严惩。
5.4社会。社会上,凈化网络尤为关键。应为青少年创建绿色网站,过滤掉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元素。多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多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有正义感,学会与人人相处,正视校园欺凌。
参考文献:[1]黄娟.校园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2]《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期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8(4);41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关键词: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中小学
1 校园欺凌
1.1校园欺凌的概念。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1.2校园欺凌的分类。校园欺凌主要有三类:语言欺凌:指学生经常用污言秽语对其他学生进行攻击,从而产生矛盾; 身体欺凌:指借助身体的优势打击比较弱小的同学; 心理欺凌:指不断地用语言、行为、网络等给其他同学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出现不良表现。
1.3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2 中小学校园欺行为的特点
2.1校园欺行为情况比较复杂。校园欺祾事件中,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大多数事件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没有追究法律責任。解决校园欺赉事件最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涉事双方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协商解决。
2.2校园欺凌行为的方式多样。殴打、推撞、绑架、勒素财物等暴力行为是常见的欺凌方法,有的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寻衅滋事罪等是常见罪名。还有侮辱、恐吓、嘲讽等语言欺行为以及孤立对方、视而不见等精神打击
2.3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普遍。各部门、各方面的调查研究都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在各地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情祝越来越严重。
2.4被害对象以“老实学生”为主。大部分受欺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特质,就是“老实、胆小”,部分“好学校”的学生也易被侵害。
2.5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反复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较常见,但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在办理一起强制猥亵案件中,我们发现起因就是嫌疑人经常在学校捉弄别人,且有旁观者起哄叫好,经常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发展为越来越恶劣的欺凌,最终在其他旁观学生的一片叫好声中演变为一起严重的刑事犯罪。
2.6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方,如学校寝室或上下学路上,如有一起寻衅滋事案件,发生在上下学的路上,嫌疑人向路过的学生通过威胁、暴力索财,每天索要一点点,受害学生因为害怕不敢告发。由于此类行为的隐蔽性,家长和老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
3 校园欺凌的原因
3.1家庭因素。常遭受家庭暴力或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实施欺凌行为。
3.2个人性格、情绪。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3.3不良人员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4有多次被欺凌的经历。自尊心受到伤害,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
3.5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家庭条件或学习比较好,欺负弱势同学。
3.6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4 校园欺赉的主要危害
4.1失眼。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间题,并且间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祾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4.2心理失常.欺祾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4.3受害者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4.4影响正常学习。欺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 4.5严重行为问题。被欺祾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
4.6欺凌者的人身自由有可能受到限制。如果其欺行为触犯法律,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如受到拘役或服刑。
4.7金钱受到损失。欺凌者若是故意伤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要判处罚金。
4.8名誉受到损害。若欺祾者受到拘役,管制和有期徒刑,案底将留存公安系统,在全国任何一台接入公安专网的计算机都能查到,这样必然对升学、工作及从事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5 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案
5.1政府。应及时颁布针对校园欺凌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5.2教育部门.应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训、典型案例引导、防欺凌教育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切实加强防治欺凌教育。
5.2学校.要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加强学生之间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配合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
5.3家庭。首先要避免家庭暴力在孩子身边或身上发生,对孩子造成错误的引导。要教导孩子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防止孩子成为家中和社会上的“小霸王”。建立监护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担责”义务和违法追究责任,加强家长、教师及学校等管教失职的责任要求。加大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惩戒力度,涉及违法、犯罪的,应依法予以严惩。
5.4社会。社会上,凈化网络尤为关键。应为青少年创建绿色网站,过滤掉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元素。多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多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有正义感,学会与人人相处,正视校园欺凌。
参考文献:[1]黄娟.校园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2]《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期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8(4);41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