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希望何在?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平衡的关系成为维系世界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2018年,中印领导人四度会晤有力引领了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显著增进中印间的战略互信。尤其是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成功举行非正式会晤,成为中印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位领导人一对一长时间互动,进行深度战略沟通,作出重大政治决断:开创了中印高层交往的新模式。
  当前,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但两国不应满足于此,应致力于打造水平更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如莫迪所说:“若要形容印中关系潜力,那就是从英尺到英里。”
  影响双边关系的核心障碍
  首先,政治共识尚未转化为政治现实。在武汉会晤中,两国达成了诸多重要的原则性共识,比如中印互为邻居、朋友和伙伴,两国合作面远大过分歧面;两国发展壮大是历史必然,对对方是重要机遇,要遏制中印复兴国家的愿望是徒劳的;中印要推进全方位合作,以平等互利及可持续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把分歧放到双边关系的恰当位置加以妥善处理等。
  但高层会晤之后,两国有关部门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将领导人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国关系的政治现实。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其次,经贸投资潜力尚待进一步释放。中印产业结构各具特色,软件硬件优势互补。截止到2018年11月,中国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18年1—ll月,印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2.6亿美元,增长8,5%。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50.4亿美元,增长31.8%,占印度出口总额的5.1%,上涨0.9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682.2亿美元,增长4.4%,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4.5%,下降1.5个百分点。中国是印度第一大逆差来源国,印方贸易逆差531 9亿美元,下降1.4%。
  但在双向投资方面,截至201 8年3月底,印度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1636个,累计投资金额仅8.61亿美元,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34.6亿美元。可见,与中印经济体量相较,两国经贸投资合作的潜力远未发掘。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国赴印投资便利化程度也需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人文交流基础相当薄弱。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数千年的人文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的佳话。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和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和音乐等传入印度,多领域的交往历史成为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佐证。
  但遗憾的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当下,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水平却非常有限,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比如,很多中国人赴印度前,非常担心吃不好饭,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社会治安堪忧,民众对中国人有敌意等。而首次来华的印度人也时常嘀咕在中国能不能上网,有没有Wifi,能否自由行动等。时至今日,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涉华评论报道的主色调仍是灰暗和悲观的,仍倾向将中国看成印度的潜在威胁,时常故意夸大、渲染“中国对印度的威胁”,而忽视两国正在广泛合作的众多领域。
  只有民众之间具备了对对方的深入认知,各种误解、谣言,甚至敌对情绪才没有存在的市场,所幸的是,两国高层都意识到这一点,已同意建立某种形式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第四,第三方因素与历史遗留问题不时干扰两国关系。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内在价值,两国关系绝非第三方因素所能决定。但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因素有时还是在冲击两国关系。比如,印巴两国之间每每在克什米尔争端和“跨境恐怖袭击”问题上爆发冲突时,印度媒体和舆论总是很容易迁怒于或扯上中国。中国社会则往往会夸大美国对印度决策的渗透力,对美印之间互动过于敏感,对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信心不足,有意无意忽略印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差异。此外,边界争端、达赖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时在中印两国民众心里激起涟漪,并影响两国提高战略互信。
  如何减少战略互信赤字?
  最为重要的是,中印互为发展伙伴和机遇的共識不能动摇。邻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中印要和平协商解决分歧,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分歧上而忽略了友谊和合作,更不能让两国复兴大业和两国关系大局受到干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应保持战略沟通,探索一条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中印互为伙伴和机遇的信念不但要坚定,具有可持续性,更要普及到两国民众心中。
  其次,要善用两国经济互补性,绑牢中印的利益纽带。两国应加大向对方开放市场准入,推动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签署具有自由贸易性质的贸易协定。拓宽中印贸易投资关系,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中国核心经验就是意识到“开放包容乃国运久盛之道”,思想通了,一通百通,解放思想也是巨大的生产力。
  第三,密切人文交流,夯实友好的民意基础。从历史来看,即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的时期,两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都未曾中断。中印是基本同质的东方多元文化,重经验和直觉,着眼长远和综合,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珍视“和而不同”与“多样性统一”等价值观。两国完全有能力携手展示东方文明和文化的魅力,打造平等、双向、互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局面,在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础上构建稳定可靠的战略互信关系。
  最后,双方应保持战略定力,排除第三方因素干扰。面对急速演变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中印领导层需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印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政策,都珍视本国的战略自主。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拥有巨大的威望,在对外交往中坚持自己的价值与原则,有着强烈自主性的民族性格,不随波逐流。这些民族性格不仅是中国人民非常欣赏的方面,也是印度能够在多极化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看看中印两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力斗争从而实现国家民族独立的壮阔历史.那些试图把中国或印度当作小伙伴和棋子并以此来谋取私利的国家应该引以为鉴。
其他文献
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了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工业化成为了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成立后的前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工业优先发
期刊
由太崆动漫工作室中美动画团队联合打造的暖心励志动画短片《冲破天际》,一经上映便打动了全球影迷的心。  得知太崆动漫处女作《冲破天际》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消息,该片艺术总监博比·庞迪亚斯兴奋地尖叫着躺在了地上。他随即抓起电话,打给市场开发部主管安德鲁·切斯沃思和制片人张少甫,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7分钟的感动源于7000个小时的精心打磨。《冲破天际》的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40年时间里,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国内的体制改革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679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90万亿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
期刊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放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视土地立法及制度建设。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是一致的,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1949至1952年期间,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
期刊
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支柱,也将为世界提供独一无二的机遇。  作为一项宏伟的行动计劃,“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政府当下的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旨在继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推动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富裕国家之列。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上的地位,最终在此过程中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制造2025”
期刊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
期刊
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代表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宏观经
期刊
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经济形势向中印国内改革施加了外部压力,促使两国进一步激发国内经济潜力,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推动双边及区域合作与开放。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印两国虽然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都实现了稳定、发展与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有望在2019年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中印两国的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
期刊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
期刊
就各自庞大的电影市场和观影人群而言,双方的合作足以改变世界电影版图,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我国与印度同属文明古国、人口大国,都有漫长的被殖民历史,目前又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上具有许多共性,两国之间有很好的互鉴基础。同时,作为接壤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享有得天独厚的近便条件。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