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平衡的关系成为维系世界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2018年,中印领导人四度会晤有力引领了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显著增进中印间的战略互信。尤其是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成功举行非正式会晤,成为中印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位领导人一对一长时间互动,进行深度战略沟通,作出重大政治决断:开创了中印高层交往的新模式。
当前,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但两国不应满足于此,应致力于打造水平更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如莫迪所说:“若要形容印中关系潜力,那就是从英尺到英里。”
影响双边关系的核心障碍
首先,政治共识尚未转化为政治现实。在武汉会晤中,两国达成了诸多重要的原则性共识,比如中印互为邻居、朋友和伙伴,两国合作面远大过分歧面;两国发展壮大是历史必然,对对方是重要机遇,要遏制中印复兴国家的愿望是徒劳的;中印要推进全方位合作,以平等互利及可持续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把分歧放到双边关系的恰当位置加以妥善处理等。
但高层会晤之后,两国有关部门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将领导人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国关系的政治现实。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其次,经贸投资潜力尚待进一步释放。中印产业结构各具特色,软件硬件优势互补。截止到2018年11月,中国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18年1—ll月,印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2.6亿美元,增长8,5%。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50.4亿美元,增长31.8%,占印度出口总额的5.1%,上涨0.9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682.2亿美元,增长4.4%,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4.5%,下降1.5个百分点。中国是印度第一大逆差来源国,印方贸易逆差531 9亿美元,下降1.4%。
但在双向投资方面,截至201 8年3月底,印度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1636个,累计投资金额仅8.61亿美元,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34.6亿美元。可见,与中印经济体量相较,两国经贸投资合作的潜力远未发掘。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国赴印投资便利化程度也需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人文交流基础相当薄弱。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数千年的人文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的佳话。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和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和音乐等传入印度,多领域的交往历史成为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佐证。
但遗憾的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当下,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水平却非常有限,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比如,很多中国人赴印度前,非常担心吃不好饭,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社会治安堪忧,民众对中国人有敌意等。而首次来华的印度人也时常嘀咕在中国能不能上网,有没有Wifi,能否自由行动等。时至今日,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涉华评论报道的主色调仍是灰暗和悲观的,仍倾向将中国看成印度的潜在威胁,时常故意夸大、渲染“中国对印度的威胁”,而忽视两国正在广泛合作的众多领域。
只有民众之间具备了对对方的深入认知,各种误解、谣言,甚至敌对情绪才没有存在的市场,所幸的是,两国高层都意识到这一点,已同意建立某种形式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第四,第三方因素与历史遗留问题不时干扰两国关系。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内在价值,两国关系绝非第三方因素所能决定。但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因素有时还是在冲击两国关系。比如,印巴两国之间每每在克什米尔争端和“跨境恐怖袭击”问题上爆发冲突时,印度媒体和舆论总是很容易迁怒于或扯上中国。中国社会则往往会夸大美国对印度决策的渗透力,对美印之间互动过于敏感,对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信心不足,有意无意忽略印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差异。此外,边界争端、达赖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时在中印两国民众心里激起涟漪,并影响两国提高战略互信。
如何减少战略互信赤字?
最为重要的是,中印互为发展伙伴和机遇的共識不能动摇。邻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中印要和平协商解决分歧,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分歧上而忽略了友谊和合作,更不能让两国复兴大业和两国关系大局受到干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应保持战略沟通,探索一条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中印互为伙伴和机遇的信念不但要坚定,具有可持续性,更要普及到两国民众心中。
其次,要善用两国经济互补性,绑牢中印的利益纽带。两国应加大向对方开放市场准入,推动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签署具有自由贸易性质的贸易协定。拓宽中印贸易投资关系,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中国核心经验就是意识到“开放包容乃国运久盛之道”,思想通了,一通百通,解放思想也是巨大的生产力。
第三,密切人文交流,夯实友好的民意基础。从历史来看,即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的时期,两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都未曾中断。中印是基本同质的东方多元文化,重经验和直觉,着眼长远和综合,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珍视“和而不同”与“多样性统一”等价值观。两国完全有能力携手展示东方文明和文化的魅力,打造平等、双向、互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局面,在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础上构建稳定可靠的战略互信关系。
最后,双方应保持战略定力,排除第三方因素干扰。面对急速演变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中印领导层需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印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政策,都珍视本国的战略自主。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拥有巨大的威望,在对外交往中坚持自己的价值与原则,有着强烈自主性的民族性格,不随波逐流。这些民族性格不仅是中国人民非常欣赏的方面,也是印度能够在多极化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看看中印两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力斗争从而实现国家民族独立的壮阔历史.那些试图把中国或印度当作小伙伴和棋子并以此来谋取私利的国家应该引以为鉴。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平衡的关系成为维系世界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2018年,中印领导人四度会晤有力引领了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显著增进中印间的战略互信。尤其是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成功举行非正式会晤,成为中印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位领导人一对一长时间互动,进行深度战略沟通,作出重大政治决断:开创了中印高层交往的新模式。
当前,中印“更紧密发展伙伴关系”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但两国不应满足于此,应致力于打造水平更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如莫迪所说:“若要形容印中关系潜力,那就是从英尺到英里。”
影响双边关系的核心障碍
首先,政治共识尚未转化为政治现实。在武汉会晤中,两国达成了诸多重要的原则性共识,比如中印互为邻居、朋友和伙伴,两国合作面远大过分歧面;两国发展壮大是历史必然,对对方是重要机遇,要遏制中印复兴国家的愿望是徒劳的;中印要推进全方位合作,以平等互利及可持续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把分歧放到双边关系的恰当位置加以妥善处理等。
但高层会晤之后,两国有关部门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将领导人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国关系的政治现实。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其次,经贸投资潜力尚待进一步释放。中印产业结构各具特色,软件硬件优势互补。截止到2018年11月,中国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18年1—ll月,印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2.6亿美元,增长8,5%。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50.4亿美元,增长31.8%,占印度出口总额的5.1%,上涨0.9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682.2亿美元,增长4.4%,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4.5%,下降1.5个百分点。中国是印度第一大逆差来源国,印方贸易逆差531 9亿美元,下降1.4%。
但在双向投资方面,截至201 8年3月底,印度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1636个,累计投资金额仅8.61亿美元,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34.6亿美元。可见,与中印经济体量相较,两国经贸投资合作的潜力远未发掘。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国赴印投资便利化程度也需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人文交流基础相当薄弱。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数千年的人文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的佳话。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和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和音乐等传入印度,多领域的交往历史成为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佐证。
但遗憾的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当下,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水平却非常有限,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比如,很多中国人赴印度前,非常担心吃不好饭,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社会治安堪忧,民众对中国人有敌意等。而首次来华的印度人也时常嘀咕在中国能不能上网,有没有Wifi,能否自由行动等。时至今日,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涉华评论报道的主色调仍是灰暗和悲观的,仍倾向将中国看成印度的潜在威胁,时常故意夸大、渲染“中国对印度的威胁”,而忽视两国正在广泛合作的众多领域。
只有民众之间具备了对对方的深入认知,各种误解、谣言,甚至敌对情绪才没有存在的市场,所幸的是,两国高层都意识到这一点,已同意建立某种形式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第四,第三方因素与历史遗留问题不时干扰两国关系。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内在价值,两国关系绝非第三方因素所能决定。但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因素有时还是在冲击两国关系。比如,印巴两国之间每每在克什米尔争端和“跨境恐怖袭击”问题上爆发冲突时,印度媒体和舆论总是很容易迁怒于或扯上中国。中国社会则往往会夸大美国对印度决策的渗透力,对美印之间互动过于敏感,对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信心不足,有意无意忽略印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差异。此外,边界争端、达赖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时在中印两国民众心里激起涟漪,并影响两国提高战略互信。
如何减少战略互信赤字?
最为重要的是,中印互为发展伙伴和机遇的共識不能动摇。邻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中印要和平协商解决分歧,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分歧上而忽略了友谊和合作,更不能让两国复兴大业和两国关系大局受到干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应保持战略沟通,探索一条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中印互为伙伴和机遇的信念不但要坚定,具有可持续性,更要普及到两国民众心中。
其次,要善用两国经济互补性,绑牢中印的利益纽带。两国应加大向对方开放市场准入,推动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签署具有自由贸易性质的贸易协定。拓宽中印贸易投资关系,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中国核心经验就是意识到“开放包容乃国运久盛之道”,思想通了,一通百通,解放思想也是巨大的生产力。
第三,密切人文交流,夯实友好的民意基础。从历史来看,即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的时期,两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都未曾中断。中印是基本同质的东方多元文化,重经验和直觉,着眼长远和综合,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珍视“和而不同”与“多样性统一”等价值观。两国完全有能力携手展示东方文明和文化的魅力,打造平等、双向、互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局面,在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础上构建稳定可靠的战略互信关系。
最后,双方应保持战略定力,排除第三方因素干扰。面对急速演变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中印领导层需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印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政策,都珍视本国的战略自主。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拥有巨大的威望,在对外交往中坚持自己的价值与原则,有着强烈自主性的民族性格,不随波逐流。这些民族性格不仅是中国人民非常欣赏的方面,也是印度能够在多极化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看看中印两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力斗争从而实现国家民族独立的壮阔历史.那些试图把中国或印度当作小伙伴和棋子并以此来谋取私利的国家应该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