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用“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迫切性。
  【关键词】活动体验 实践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生命,是学生知识习成和技能掌握的最有效方式。《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把基本要求由过去的“识记、理解、运用”改为“识记、理解、活动”,并要求用于“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这就要求教师应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活动式”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必需。面对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新课改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活动式”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立论理念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提倡“活动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教学理念:
  (一)“育人德为先”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是实现和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只是道德知识的注入,道德观念的灌输,导致学生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不断销蚀。为纠正和弥补这种缺失,新课程从知识特点和授课理念上由原来的“以道德认知为本位”转移到“以育人为本位”的轨道上来,注意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形式,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显现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能得以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
  (二)知情行统一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从道德规范只是“挂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应当关注活动,发挥实践的功能,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假设体验”,更重要的是“亲身的实践”。这就必须关注操作,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采用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种种机会”,以强化道德行为练习,实现知情行统一的要求。
  (三)活动体验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体验”,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活动 中、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从中获得对客体的认知和主观的感受及感悟。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体验是内化学生品德的“基石”,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
  (四)开发能力的理念。
  宝剑锋自磨砺出,能力必从实践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辩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等等。
  归结上述,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包括在一般课型中切入活动环节和设置课堂情境活动两种环节。一般是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与教师讲授、点拨、结伙相整合,相机切入。每一种活动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实现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活动式”教学,基本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三个阶段。活动课不同于活动环节,它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展开,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最后获得预期的活动结果,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方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的信息,用所学的理论、观点或基础知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如在讲授《地球生病了》这一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图片、资料等。学生通过找自家的生活照片、报刊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的或祖国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把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拿到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很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有效性。要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图片、材料等信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2.真实性。所搜集的信息必须真实可信,材料的来源途径正确,要防止虚假与捏造。
  3.典型性。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能明确、鲜明地表明所要说明问题的主题、核心、本质,防止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二)讨论、辩论等探究的方式 。
  这种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如基本观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一些易错、易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正确答案或得出正确结论。如:五年级教材中《我的权利和责任》一课,教师讲不如学生讨论、辩论来得深刻。
  采用这种形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课堂氛围应该民主、平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人文理念。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然后组织学生归纳整理。要研讨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有思考、研讨的价值。研讨问题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
  3.讨论或辩论活动最好由学生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其他文献
去掉大米中的砂粒,有两种方法。一种直接把砂粒一一捡出来;一种用淘洗法,把砂粒残留下来。这两种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直接方法困难较多,间接方法却很容易。在数学解题中,也常用间接的方法來证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数学证明的间接方法之一,反证法。  一. 反证法的定义、逻辑依据、种类  1.定义:  反证法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属于“间接证明”的一类,证明时否定结论,从而推出与定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
在参加杭州市第九届教改之星评选时,我执教了一节《角的练习课》,在磨课上课过程中,整理了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材分析  关于"角"的知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两次学习,一次在第一学段,一次在第二学段。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学生常见错误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受两个角的特殊位置的影响,看似∠1将
【摘要】 探究式学习便是这样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引导 创设情境要素 创造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
【摘要】 通过整理、对比、分析近三年浙江高考化学卷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一些启示,从而能对整个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的方向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归纳、总结、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最终也能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浙江化学卷复习教学启示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整整5年,在新课程下实施的新高考也已满3年。对比
思想政治的教学是我国基础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初中阶段是人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发挥很大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都处于十二、三岁,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高度活跃,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有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初中思想教学义不容辞。其中,促进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得教学
【摘要】批改数学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获取老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调控。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方法改革  当前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批改存在的弊端,现行的
【摘要】2004年2月26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德育工作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所有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
在余文森教授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提出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能力导向、先学后教、简明便捷、低耗有效。即  ①以能力为目标(为纽带、为归宿)(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重建)  ②以学生为基础(为中心、为主线)(教与学关系的重建)  ③以教师为指导(为促进、为引领)(积极的价值引领)  ④以教材为凭借(为内容、为提高)(立足于教材,对教材知识和内涵的深度挖掘)  ⑤以简明便捷(低耗有效)为特征(
【摘 要】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课堂改变,学生才能发展。好的课堂努力地让教学回归儿童,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让学习变成探究知识的快乐旅途--以学定教,点亮课堂。  【关键词】以学定教 成就学堂 成长  "所有不把孩子当人的教育,无论多么花枝招展,都是坏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的发展。"如教育家陶西平所说,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新课改大背景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