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4年2月26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德育工作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所有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如何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因此“教书育人”就成了教师的天职。对于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学科来说,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在本文中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教育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每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使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每名教师提高德育渗透意识,自觉地渗透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应每时每刻地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信息技术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2、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3、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必然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需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本身是一把集先进性和危害性于一身的双刃剑,所以必须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信息技术道德意识的教育,全面培养信息素养,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已经跨进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在信息技术这个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操作的热门学科中,德育教育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我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风韵。每个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家乡的一种特产、一处名胜、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小小的改变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热恋故土是深埋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感。地域特征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很易被接受的载体。
德育工作最终体现在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做到知、言、行的统一。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无意识的,需要家长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恰当的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科,更需要老师适时适度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之处的好与坏,有针对性、但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解决细微之处潜在的问题,不让德育留死角。
三、信息技术课中德育渗透的实施
1、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要“润物细无声”。这需要教师在言行举止、板书设计、教学艺术等等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偏爱于软件的学习、技术的钻研,将大部分空余时间花费在电脑上,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两眼红通通、精神萎糜地进入课堂,这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别说利用自身的魅力进行德育熏陶了。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多进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扩大爱好范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初次带领学生进入电脑教室,一般教师都会介绍机房规则,而机房规则中有很多“不准”,给学生以冰冷生硬的感觉,教师也必然会强调损坏东西要赔偿的规定,这往往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惧怕心理和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我在第一次带领学生走进电脑室前,会事先花功夫将电脑教室打扫干净,将各种物品放置整齐,让学生第一次看到电脑房时,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一下子便喜欢上电脑。同时,我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特别喜欢电脑的感情,介绍我第一次花钱攒机的经历,介绍电脑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电脑的功能,更加喜欢电脑,这时进行爱护机房的教育便水到渠成,打动心灵。
“先为范,后为师”,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亲和力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2、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高新技术,教师通过我国与世界计算机发展的状况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简介并演示一些令我们自豪的国产软件,如WPS、豪杰解霸、东方快车、五笔字型等等,就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渗透了民族自强的精神。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3、加强网络道德的引导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小学教材中一般会单独安排一册内容进行网络内容教学。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网络的“利”与“弊”已无需再进行过多的言语分析,对网络稍有认识的人都会了解网络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夹杂着严重的危害……
网络的“利”决定了采用堵的方法来不让学生上网的错误性;网络的“弊”决定了采用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必要性。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扬帆远航。
4、创造性增设德育渗透的教育环节
创造性地增设课堂德育环节,可以增强德育渗透实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又能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生活化、情境化。
我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环节,从中寻找德育教育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资源优势,使增强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与德育渗透三方面同步进行。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创造性地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爱”太深容易造成伤痕,“情”太切所以让人窒息。
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因此“教书育人”就成了教师的天职。对于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学科来说,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在本文中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教育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每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使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每名教师提高德育渗透意识,自觉地渗透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应每时每刻地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信息技术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2、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3、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必然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需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本身是一把集先进性和危害性于一身的双刃剑,所以必须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信息技术道德意识的教育,全面培养信息素养,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已经跨进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在信息技术这个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操作的热门学科中,德育教育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我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风韵。每个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家乡的一种特产、一处名胜、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小小的改变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热恋故土是深埋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感。地域特征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很易被接受的载体。
德育工作最终体现在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做到知、言、行的统一。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无意识的,需要家长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恰当的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科,更需要老师适时适度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之处的好与坏,有针对性、但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解决细微之处潜在的问题,不让德育留死角。
三、信息技术课中德育渗透的实施
1、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要“润物细无声”。这需要教师在言行举止、板书设计、教学艺术等等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偏爱于软件的学习、技术的钻研,将大部分空余时间花费在电脑上,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两眼红通通、精神萎糜地进入课堂,这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别说利用自身的魅力进行德育熏陶了。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多进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扩大爱好范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初次带领学生进入电脑教室,一般教师都会介绍机房规则,而机房规则中有很多“不准”,给学生以冰冷生硬的感觉,教师也必然会强调损坏东西要赔偿的规定,这往往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惧怕心理和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我在第一次带领学生走进电脑室前,会事先花功夫将电脑教室打扫干净,将各种物品放置整齐,让学生第一次看到电脑房时,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一下子便喜欢上电脑。同时,我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特别喜欢电脑的感情,介绍我第一次花钱攒机的经历,介绍电脑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电脑的功能,更加喜欢电脑,这时进行爱护机房的教育便水到渠成,打动心灵。
“先为范,后为师”,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亲和力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2、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高新技术,教师通过我国与世界计算机发展的状况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简介并演示一些令我们自豪的国产软件,如WPS、豪杰解霸、东方快车、五笔字型等等,就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渗透了民族自强的精神。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3、加强网络道德的引导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小学教材中一般会单独安排一册内容进行网络内容教学。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网络的“利”与“弊”已无需再进行过多的言语分析,对网络稍有认识的人都会了解网络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夹杂着严重的危害……
网络的“利”决定了采用堵的方法来不让学生上网的错误性;网络的“弊”决定了采用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必要性。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扬帆远航。
4、创造性增设德育渗透的教育环节
创造性地增设课堂德育环节,可以增强德育渗透实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又能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生活化、情境化。
我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环节,从中寻找德育教育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资源优势,使增强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与德育渗透三方面同步进行。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创造性地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爱”太深容易造成伤痕,“情”太切所以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