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是运用课堂教学渠道,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依据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活动——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法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的,是面向每个学生的。怎样运用这一教学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预习内容分层布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对预习内容要分层布置。例如,我在教学《望远镜》这篇课文前分三个层面布置了预习内容:第一层面,优等生去查找余光中的《乡愁》,拓展知识面;第二层面,中等生中对地理知识感兴趣的可以从地图册或网上查找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地理位置,便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有一个整体的地域空间概念。中等生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找一下“台湾的历史”资料,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三层面:学困生读懂、读通课文,找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圈划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交流,一起来剖析、解决问题,领会文章精神。再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也出示了几个预习题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做:一是要求喜欢阅读的优等生从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朱自清的生平简历、作品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便在课堂上交流;二是要求中等生去观察春天有哪些特点,并用笔写下来,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春天;三是要求学困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一想朱自清在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便于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层面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里,学生也会按小组在一起讨论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消化吸收预习内容,这样就为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分层提问
有了预习内容分层作铺垫,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起来就游刃有余了。与这一环节相衔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分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分层的:检查知识巩固情况的提问主要请学困生回答,以考查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检查知识广博情况的提问请优等生回答,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拓宽思路;其他一般性提问请中等生回答。这样就使多数学生有了思考的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知识巩固情况的提问,一般是在赏析课文或板书后请学困生回答,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文章的重点,达到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体验的快乐。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板书后提问:“同学们,学习了《小溪流的歌》这篇课文后,谁能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溪流在向前奔流中遇到了哪些新朋友?小溪流到底唱的是一首什么歌?”我请平时不善于举手发言的学困生回答,因为让学困生看着板书回答就容易多了。一学生看着板书回答道:小溪流在前进途中遇到了石卵、小草、小蝌蚪、树叶、树桩。另一学生补充道:从小溪流在前进时遇到了新朋友的阻挡中,可以看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歌。我再要求一学生到黑板前边指板书内容边说,还要求学生不看板书内容说一说。这样学困生有机会说了,也敢说了。连学困生也能说了,那其他学生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提供的课件是朱自清描绘的几幅“春景图”。我在播放课件时配上音乐,按一幅图一幅图的先后顺序来展示。展示完后,我便提问:朱自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春景的主要特征,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那么课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呢?一学困生回答道:“朱自清在《春》里,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这些景物。”因为画面的展示给学生有直观感受,学困生回答起来容易多了,所以应给他们发言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接着,我又请几位学困生回答,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这几位学困生的回答中我得知这些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春》这篇课文的框架了,有空间概念了,因此,在赏析完课文后便又顺水推舟,请刚才那几位学困生趁着兴致再来思考: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是怎样来向大家报告春天来了的,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来体会“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的意境。学困生都会星星点点地找出一些关键词,例“春草图”中,学生找到了钻、嫩、绿绿的、生命力等词,因而答案在不断地互相补充中完善。通过以上的课堂实践,我觉得教师的“引”很重要,教师只有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困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兴趣。
检查知识广博情况的提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有想象力、敏锐力和应变力,它是摆脱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一种教学互动。因回答这一类问题要求知识面广,所以,我请一些阅读面广的优等生来回答。例如,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朱自清的《春》时,为培养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说:“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很多诗人为了歌颂春天的美好,写了很多有关春天的诗,谁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描写春天的诗。”平时爱好文学的优等生几乎都举起了手。我请了三位学生回答。一学生发言提到了唐代韩愈写春的一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学生谈到了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学生则朗诵了宋代苏轼《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从诗歌中嗅到了春的气息,有的学生受到触动,平时也去欣赏一些诗歌,从而拓展了知识面。
其他一般性问题,则请中等生回答。主要目的是挖掘更多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中赏析“春风图”时,请中等生来回答,因为“春风图”不同于其他的春景图,区别在于:“草、花、雨”都是有形的景物,而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来写春风的呢?这类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认真读文本,稍加思考,便能提炼。而中等生占了大多数,所以,我要求中等生回答。一学生说,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把风写得有形、有色、有味。又一学生补充道:“触觉”可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看出。“味觉”可从“新翻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中看出。又一学生补充道:“听觉”可从“鸟鸣声、短笛声、流水声”中看出。这类能从文本中体会出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回答,所以应该把发言机会让给比例最多的中等生。
三、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教学不仅预习内容要分层布置、课堂教学要分层提问,练习内容也要分层要求。《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通过记叙大仓老师的两件事来品悟大仓老师诚实、正直的品质。对这课的练习内容我的要求是分三个层次:学困生要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中等生需写一写大仓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要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第二天,学生都把完成的作业交给了我。在中等生的作业中,有的学生写道:大仓老师真傻,得罪了春美爸爸,这不意味着要下岗?有的学生则认为:大仓老师不傻,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闪光。还有的学生在文中称赞大仓老师是一位秉公执法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大仓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也是“我们”的大哥哥。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练习内容分层要求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后我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预习内容分层布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对预习内容要分层布置。例如,我在教学《望远镜》这篇课文前分三个层面布置了预习内容:第一层面,优等生去查找余光中的《乡愁》,拓展知识面;第二层面,中等生中对地理知识感兴趣的可以从地图册或网上查找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地理位置,便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有一个整体的地域空间概念。中等生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找一下“台湾的历史”资料,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三层面:学困生读懂、读通课文,找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圈划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交流,一起来剖析、解决问题,领会文章精神。再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也出示了几个预习题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做:一是要求喜欢阅读的优等生从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朱自清的生平简历、作品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便在课堂上交流;二是要求中等生去观察春天有哪些特点,并用笔写下来,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春天;三是要求学困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一想朱自清在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便于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层面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里,学生也会按小组在一起讨论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消化吸收预习内容,这样就为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分层提问
有了预习内容分层作铺垫,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起来就游刃有余了。与这一环节相衔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分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分层的:检查知识巩固情况的提问主要请学困生回答,以考查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检查知识广博情况的提问请优等生回答,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拓宽思路;其他一般性提问请中等生回答。这样就使多数学生有了思考的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知识巩固情况的提问,一般是在赏析课文或板书后请学困生回答,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文章的重点,达到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体验的快乐。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板书后提问:“同学们,学习了《小溪流的歌》这篇课文后,谁能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溪流在向前奔流中遇到了哪些新朋友?小溪流到底唱的是一首什么歌?”我请平时不善于举手发言的学困生回答,因为让学困生看着板书回答就容易多了。一学生看着板书回答道:小溪流在前进途中遇到了石卵、小草、小蝌蚪、树叶、树桩。另一学生补充道:从小溪流在前进时遇到了新朋友的阻挡中,可以看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歌。我再要求一学生到黑板前边指板书内容边说,还要求学生不看板书内容说一说。这样学困生有机会说了,也敢说了。连学困生也能说了,那其他学生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提供的课件是朱自清描绘的几幅“春景图”。我在播放课件时配上音乐,按一幅图一幅图的先后顺序来展示。展示完后,我便提问:朱自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春景的主要特征,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那么课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呢?一学困生回答道:“朱自清在《春》里,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这些景物。”因为画面的展示给学生有直观感受,学困生回答起来容易多了,所以应给他们发言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接着,我又请几位学困生回答,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这几位学困生的回答中我得知这些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春》这篇课文的框架了,有空间概念了,因此,在赏析完课文后便又顺水推舟,请刚才那几位学困生趁着兴致再来思考: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是怎样来向大家报告春天来了的,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来体会“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的意境。学困生都会星星点点地找出一些关键词,例“春草图”中,学生找到了钻、嫩、绿绿的、生命力等词,因而答案在不断地互相补充中完善。通过以上的课堂实践,我觉得教师的“引”很重要,教师只有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困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兴趣。
检查知识广博情况的提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有想象力、敏锐力和应变力,它是摆脱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一种教学互动。因回答这一类问题要求知识面广,所以,我请一些阅读面广的优等生来回答。例如,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朱自清的《春》时,为培养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说:“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很多诗人为了歌颂春天的美好,写了很多有关春天的诗,谁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描写春天的诗。”平时爱好文学的优等生几乎都举起了手。我请了三位学生回答。一学生发言提到了唐代韩愈写春的一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学生谈到了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学生则朗诵了宋代苏轼《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从诗歌中嗅到了春的气息,有的学生受到触动,平时也去欣赏一些诗歌,从而拓展了知识面。
其他一般性问题,则请中等生回答。主要目的是挖掘更多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中赏析“春风图”时,请中等生来回答,因为“春风图”不同于其他的春景图,区别在于:“草、花、雨”都是有形的景物,而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来写春风的呢?这类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认真读文本,稍加思考,便能提炼。而中等生占了大多数,所以,我要求中等生回答。一学生说,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把风写得有形、有色、有味。又一学生补充道:“触觉”可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看出。“味觉”可从“新翻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中看出。又一学生补充道:“听觉”可从“鸟鸣声、短笛声、流水声”中看出。这类能从文本中体会出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回答,所以应该把发言机会让给比例最多的中等生。
三、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教学不仅预习内容要分层布置、课堂教学要分层提问,练习内容也要分层要求。《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通过记叙大仓老师的两件事来品悟大仓老师诚实、正直的品质。对这课的练习内容我的要求是分三个层次:学困生要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中等生需写一写大仓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要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第二天,学生都把完成的作业交给了我。在中等生的作业中,有的学生写道:大仓老师真傻,得罪了春美爸爸,这不意味着要下岗?有的学生则认为:大仓老师不傻,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闪光。还有的学生在文中称赞大仓老师是一位秉公执法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大仓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也是“我们”的大哥哥。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练习内容分层要求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后我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