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美术欣赏、民间工艺美术、色彩、图案、美术字、等几大类。具有课时"短"、内容"多"、课程"杂"、学生普遍存在年龄低,文化程度浅,接触面窄,个别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条件有限等特点。本文拟针对上述特点略论相应的教学教法:
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坚实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技法,并逐渐运用于创作实践,为升高一级艺术院校和适应社会美术普及工作奠定基础。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想要尽快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我们只能先进行少量的临摹,逐渐向写生过度。临摹前,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所临作品,领会精神。临摹时力争作到一丝不苟。对主次关系、前后层次、明暗把握、调子关系,都要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临摹是学习技法的一种途径。但不是目的,不是复制原作,重要的是通过临摹,从素描绘画艺术中发现和发展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规律。临摹只是手段,是借前人之法,为今人所用。
我们提倡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培养写实的造型能力,要求忠实的表现对象。因学生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我们采取了几何体和静物两种对象进行写生教学。在造型与技法的同步训练中,更强调造型结构的训练,在有重点、按规范完成一两幅作业之后,简化对程式技法的训练要求,作业篇幅不宜太大,作业时间不宜太长。要求在写生中,在造型和线条的处理上掌握相对深入的表现能力。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普通教室进行素描写生的时候,很难按照常规的方式去摆置静物。大多数同学无法取得合适的光源和角度,那么就无法忠实的去表现对象,至于培养造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这个时候写生与临摹相结合就十分必要了,在摆放静物的同时,教师要在黑板上挂置事先绘制好的范画。在引导学生观察静物的同时,对照范画来进行构图、结构、光源、明暗的讲解,学习技法。通过临摹,求其规律,目的在于举一反三。
教学原则和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方法与正确的科学的作画步骤;树立整体观念、立体空间观念、结构观念、创新观念、传统观念。培养学生敏锐地感受对象与生动地表现对象。
2、培养学生较准确地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明暗、虚实、透视解剖造型能力,以及对物象的大体积、大空间、质感、量感的描绘能力。
3、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素描与速写,校内作业与校外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把研究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有分析、有比较、有主次、有虚实、有概括、有夸张、有创新的各种艺术技巧和处理手法。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集中讲解、个别辅导、作品观摩、作品示范等方法进行教学,运用集中讲解,教师都应有完整的示范作品以及作画步骤,并向学生讲解各单元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感觉、思考和作画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7、素描的各种因素,应在作业中全面要求,但因年级不同或教学需要,教师可在某单元或某次作业中突出解决某一问题,作业要求,有时可以适当灵活掌握。
8、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互相观摩、互通信息,进行学术和技巧的探讨,活跃艺术空气,加强与其它兄弟学校及艺术院校的横向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以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化程度浅,接触面窄是中等师范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入校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美术,甚至不知道毕加索、梵高、塞尚等等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对他们的作品更是无从谈起,画家那绚丽的色彩,颤抖的线条,独到的视角对我们的学生毫无吸引力。这就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是欣赏的角度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画,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入研究了。
欣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的要点:
1、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民间美术专业的基础训练应该以民间传统造型、色彩体系,民族传统造型、色彩体系以及西方传统造型、色彩体系三大体系并列的基础课教学。这样可使学生在三大体系的比较认识中更深刻认识和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体系。这样在造型基础课程安排上就是西方传统素描造型、民族传统白描造型和民间传统的观念造型(如民间剪纸、原始岩画、汉画像石等)。如果说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素描,那么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剪纸。西方传统素描最集中最全面地概括了西方传统造型观念,掌握了素描就步入了西方传统造型的艺术世界。同样中国民间剪纸也是最集中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观念,由民间剪纸入手,可以较顺利地进入中国民间造型体系的自由世界。色彩基础可以从刺绣色彩的临摹和运用开始。
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的社会分工,使中国劳动妇女成为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传统文化艺术的拥有者和继承者。人们将剪纸刺绣艺术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母体艺术"。辽宁省的朝阳地区正是这"母体艺术"的盛都,剪纸刺绣艺术遍布蒙满自治乡。他们用锯条、钟表发条、钩针磨制锋利的刀具。色正、浓艳,具有中国气息的大红纸是剪纸艺术的载体。装有红薯粉、芋头粉的粉袋以及软硬适中的蜡盘充盈着乡民的智慧。正是用这些简陋的工具,淳朴的乡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松辽平原白山黑水养育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然而东北先民的南迁和北移也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辽西一直流行崇猪祭祖的习俗,在当地习俗中仍流行"猪头花"、"猪祭祖"、"猪骑龙"等崇猪辟邪剪纸。还有"生命树"、"神龟"、"植物生人"等大量精美的剪纸素材。我们在教学上,正是可以利用我们独有的地域优势,向学生们介绍、展示这些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吸取传统作品的艺术题材、风格、特征。但更要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形,取舍的创作能力。
民间艺术所用的色彩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宗法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交融互渗,内涵变得非常丰富。大多数民艺的设色以表达吉利祥瑞的观念为主。大量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其中,中国民间刺绣的设色是较具代表性的,绝大多数刺绣的色彩既追求红火热烈的对比,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除了视觉规律,传统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也是影响刺绣色彩的主要因素。色彩与民间文化观念重叠,受生活的制约,与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相一致,也就是说红火热烈的色彩效果是民艺作品设色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五色观念、色彩的哲学意识、宗教观念、宗法意识、伦理思想也对民艺色彩不时的加以限定。
中国民艺的色彩观念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用色又讲究视觉意境,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既民艺的用色从大的方面不违背色彩的文化蕴涵,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性,同时又讲究以对比、协调为原则的视觉美感效果。而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是建立在色彩的搭配与衬托的基础上的,它最能反映出各种色彩的自然美感。
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于民间美术专业,重点是木版年画。宋代特别是明代蓬勃兴起于民间的木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和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西临汾、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等等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作坊,至今仍然是我国民间年画的基地。以现代观念对这一重要民间绘画遗产的继承发展,仍然是民间美术专业的主要课程。民间木版年画的临摹和实践课程,既是木版年画技法的继承发展,同时也是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色彩基础课程的深入。
美术课教学一般经过组织教学、引入课题、讲授和演示新课内容、布置作业、巡视辅导、课堂小节等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要考虑教材难易、学生兴趣、讲述、板书、教具演示、启发思维、引导观察、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一考虑,进行科学地编排,使教学方法恰当、教学重点精辟、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要着重考虑如何使讲述的知识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如何配合讲解,(下转第127 页) (上接第122页)进行演示,如何使美术知识、技法变得易懂、易学,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学生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的像与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的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的差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像"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画画时:"你们必须给我把颜色涂均匀,涂不均匀的要罚重画!"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画,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画好。"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画,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作品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学生们留点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组讨论、相互评议,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坚实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技法,并逐渐运用于创作实践,为升高一级艺术院校和适应社会美术普及工作奠定基础。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想要尽快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我们只能先进行少量的临摹,逐渐向写生过度。临摹前,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所临作品,领会精神。临摹时力争作到一丝不苟。对主次关系、前后层次、明暗把握、调子关系,都要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临摹是学习技法的一种途径。但不是目的,不是复制原作,重要的是通过临摹,从素描绘画艺术中发现和发展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规律。临摹只是手段,是借前人之法,为今人所用。
我们提倡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培养写实的造型能力,要求忠实的表现对象。因学生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我们采取了几何体和静物两种对象进行写生教学。在造型与技法的同步训练中,更强调造型结构的训练,在有重点、按规范完成一两幅作业之后,简化对程式技法的训练要求,作业篇幅不宜太大,作业时间不宜太长。要求在写生中,在造型和线条的处理上掌握相对深入的表现能力。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普通教室进行素描写生的时候,很难按照常规的方式去摆置静物。大多数同学无法取得合适的光源和角度,那么就无法忠实的去表现对象,至于培养造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这个时候写生与临摹相结合就十分必要了,在摆放静物的同时,教师要在黑板上挂置事先绘制好的范画。在引导学生观察静物的同时,对照范画来进行构图、结构、光源、明暗的讲解,学习技法。通过临摹,求其规律,目的在于举一反三。
教学原则和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方法与正确的科学的作画步骤;树立整体观念、立体空间观念、结构观念、创新观念、传统观念。培养学生敏锐地感受对象与生动地表现对象。
2、培养学生较准确地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明暗、虚实、透视解剖造型能力,以及对物象的大体积、大空间、质感、量感的描绘能力。
3、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素描与速写,校内作业与校外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把研究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有分析、有比较、有主次、有虚实、有概括、有夸张、有创新的各种艺术技巧和处理手法。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集中讲解、个别辅导、作品观摩、作品示范等方法进行教学,运用集中讲解,教师都应有完整的示范作品以及作画步骤,并向学生讲解各单元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感觉、思考和作画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7、素描的各种因素,应在作业中全面要求,但因年级不同或教学需要,教师可在某单元或某次作业中突出解决某一问题,作业要求,有时可以适当灵活掌握。
8、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互相观摩、互通信息,进行学术和技巧的探讨,活跃艺术空气,加强与其它兄弟学校及艺术院校的横向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以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化程度浅,接触面窄是中等师范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入校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美术,甚至不知道毕加索、梵高、塞尚等等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对他们的作品更是无从谈起,画家那绚丽的色彩,颤抖的线条,独到的视角对我们的学生毫无吸引力。这就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是欣赏的角度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画,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入研究了。
欣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的要点:
1、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民间美术专业的基础训练应该以民间传统造型、色彩体系,民族传统造型、色彩体系以及西方传统造型、色彩体系三大体系并列的基础课教学。这样可使学生在三大体系的比较认识中更深刻认识和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体系。这样在造型基础课程安排上就是西方传统素描造型、民族传统白描造型和民间传统的观念造型(如民间剪纸、原始岩画、汉画像石等)。如果说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素描,那么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剪纸。西方传统素描最集中最全面地概括了西方传统造型观念,掌握了素描就步入了西方传统造型的艺术世界。同样中国民间剪纸也是最集中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观念,由民间剪纸入手,可以较顺利地进入中国民间造型体系的自由世界。色彩基础可以从刺绣色彩的临摹和运用开始。
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的社会分工,使中国劳动妇女成为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传统文化艺术的拥有者和继承者。人们将剪纸刺绣艺术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母体艺术"。辽宁省的朝阳地区正是这"母体艺术"的盛都,剪纸刺绣艺术遍布蒙满自治乡。他们用锯条、钟表发条、钩针磨制锋利的刀具。色正、浓艳,具有中国气息的大红纸是剪纸艺术的载体。装有红薯粉、芋头粉的粉袋以及软硬适中的蜡盘充盈着乡民的智慧。正是用这些简陋的工具,淳朴的乡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松辽平原白山黑水养育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然而东北先民的南迁和北移也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辽西一直流行崇猪祭祖的习俗,在当地习俗中仍流行"猪头花"、"猪祭祖"、"猪骑龙"等崇猪辟邪剪纸。还有"生命树"、"神龟"、"植物生人"等大量精美的剪纸素材。我们在教学上,正是可以利用我们独有的地域优势,向学生们介绍、展示这些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吸取传统作品的艺术题材、风格、特征。但更要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形,取舍的创作能力。
民间艺术所用的色彩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宗法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交融互渗,内涵变得非常丰富。大多数民艺的设色以表达吉利祥瑞的观念为主。大量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其中,中国民间刺绣的设色是较具代表性的,绝大多数刺绣的色彩既追求红火热烈的对比,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除了视觉规律,传统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也是影响刺绣色彩的主要因素。色彩与民间文化观念重叠,受生活的制约,与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相一致,也就是说红火热烈的色彩效果是民艺作品设色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五色观念、色彩的哲学意识、宗教观念、宗法意识、伦理思想也对民艺色彩不时的加以限定。
中国民艺的色彩观念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用色又讲究视觉意境,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既民艺的用色从大的方面不违背色彩的文化蕴涵,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性,同时又讲究以对比、协调为原则的视觉美感效果。而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是建立在色彩的搭配与衬托的基础上的,它最能反映出各种色彩的自然美感。
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于民间美术专业,重点是木版年画。宋代特别是明代蓬勃兴起于民间的木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和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西临汾、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等等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作坊,至今仍然是我国民间年画的基地。以现代观念对这一重要民间绘画遗产的继承发展,仍然是民间美术专业的主要课程。民间木版年画的临摹和实践课程,既是木版年画技法的继承发展,同时也是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色彩基础课程的深入。
美术课教学一般经过组织教学、引入课题、讲授和演示新课内容、布置作业、巡视辅导、课堂小节等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要考虑教材难易、学生兴趣、讲述、板书、教具演示、启发思维、引导观察、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一考虑,进行科学地编排,使教学方法恰当、教学重点精辟、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要着重考虑如何使讲述的知识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如何配合讲解,(下转第127 页) (上接第122页)进行演示,如何使美术知识、技法变得易懂、易学,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学生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的像与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的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的差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像"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画画时:"你们必须给我把颜色涂均匀,涂不均匀的要罚重画!"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画,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画好。"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画,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作品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学生们留点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组讨论、相互评议,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