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b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需要,在不确定诱因和不确定时间中,突然引发的公开干扰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行为,其实质是社会运行中负面因素累积到一定量后产生的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和扰动,它集中反映了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某种不和谐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各类矛盾突出,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而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发期,有效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抓好社会稳定,是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总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不同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规模和表现各异,但从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来分析,笔者认为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群体性事件的突发具有组织性,其事件背后的组织者或谋划者是引发事件和左右事件发展方向的核心骨干,其行为动机、目的十分明确,引导作用大,煽动性强,且思想最顽固。但随着整个事件的突发发展、变化,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助长事件的发展,增强了平息事件的阻力。因此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为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要根据事态的变化,及时做好组织者或谋划者的工作。
  (二)群体性事件的突发具有互动性,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以社会互动的运动方式作用于群体的结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以模仿他事件行为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利益,这种模仿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事件的态势向恶性发展,为平息事件设下天然屏障。所以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正确把握其互动性质,积极引导互动,防止事件恶性发展。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而这种共同的目的是结成群体的基本凝结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发起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制造冲击和扰动,并根据事件的发展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过激要求,常常伴随干扰社会秩序,甚至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造成政治上、经济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群体性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由于事件行为侵犯了多种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其危害后果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利用有利时机处置好这些事件,将会给社会或个人带来更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使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从社会秩序的管治角度来分析,我们对事件性质的把握就会更准确,更容易找到事件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存有两大主要因素,一是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二是管治能力的滞后。
  首先来分析当前的社会不满群体。这些群体主要是一些社会底层群体,他们主要是下岗失业的工人、失地的农民、农民工、退伍复员军人、底层知识分子、拆迁居民、离退休干部等,许多媒体一般将这些人称为弱势群体。民众的社会不满主要表现在对官员腐败、贫富不均、司法不公、治安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特别是政府和官员的诚信缺失等方面。在这些不满中,司法腐败及司法不公是民众最大的不满。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不满是一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而令相同社会处境者产生共鸣。目前,表达社会不满的方式很多,比如利用民间的歌谣、顺口溜、政治笑话、小道消息等等。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这种传播变得更容易,影响也更大。事实上,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不满情绪,产生的根源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表现形式也有差别。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些人经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但并不一定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行动。
  其次来分析一下管治能力的问题。目前那些较严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都与政府管治能力低下有关。一般认为,管治能力由三个方面组成,也就是所谓的预警机制、处置技术和问责制度。
  预警机制应是建立社情民意的快速反应机制,决策者真实快捷地获取信息是这种快速反应机制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情况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往往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搞信息隔绝。因为这种信息隔绝,中央决策者最后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真实的,根据这些不实信息建立的所谓预警机制,往往只能是形式主义的。
  处置技术应是政府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手段,可地方政府在处置社会冲突方面的水平比较有限,许多完全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些不当主要表现在:事情刚发生时不重视,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随后便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如果当地政府能有效处置,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在目前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体制下,地方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分派的各项任务及众多的一票否决指标,不得不采用强化政权机器等手段来填补社会动员资源的缺失,其行为出现强硬化趋向,缺乏弹性。
  问责制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追究,应该说,在社会管治方面,目前在地方政府存在较为严厉的问责制的。但这种问责主要是政治性的,众多的一票否决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追究。问题是,各级政府与官员是一种非常强的政绩共同体。这就决定,许多事件最终都是大事化小,变成不了了之。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当下的管治能力是滞后的,这正是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了国家是否可以顺利地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要从落实"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总体要求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认真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经常性工作纳入日程,及时部署,精心指导,扎实推进。对矛盾纠纷比较突出、尖锐的地方和单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切实有效地开展排查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要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归类,力争找到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规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挂牌督办,及时调处,防止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盯牢"重点人员",抓住"敏感时期",看好"要害部位",防止"特别事件",做到见事早,行动快,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努力探索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的排查调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子,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和预警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得到及时有效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和加强信息工作,掌握好了信息,就等于赢得了主动,为及时化解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信息不畅通,情况不了解,将失去化解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导致事态的蔓延与扩展后,再去处理,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笔者认为,以加强各级党政组织为主要渠道,以基层信息员队伍为重要力量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必须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处理质量上下功夫。此外,还应当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联动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本着把握原则、执行政策、讲究策略、快速化解的要求,努力健全和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紧急处置机制。认真制定和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落实领导指挥系统,落实处置组织和队伍,落实物资保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做到一有情况,能够召之即来,处乱不惊,果断稳妥,迅速平息。
  (四)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地方和单位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发生严重问题的地方和单位,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处理,以激励和促进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同时,要对一些典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经验总结、交流,特别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矛盾纠纷要综合各地各单位的处置方式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加工、挖掘、提炼,找出规律性,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日后的工作。
  
  四、建立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保障机制
  
  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政法机关适应形式发展要求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不仅涉及到政法机关的多个业务部门,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立坚实、可靠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干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政法机关内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只有统一思想,上下一致,在充分争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调动政法机关干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政法机关内部及社会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寻求社会各界对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积极与党委、政府协调,必须在警务上提供有力的保障,政法机关要在其内部调整充实好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队伍及装备,逐步加大投入,确保警力、装备和资金到位;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及的部门较多,在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分工的基础上,组织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群防群治工作专业化、有偿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引导和激励政法机关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使各方面工作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早日把社会稳定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成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解决,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将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论述。  关键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建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所组成,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和谐。本文以审美教育对人内心世界的独特教化作用为视角,探讨了审美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期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广泛共鸣。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学;和谐社会。 
期刊
摘 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属于消费贷款的方式之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各种风险。本文就个人按揭贷款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指出了可以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个人按揭;风险控制;法律研究。    向银行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是一项涉及交易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对行为人活动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而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的个人显然不能充分意识到借款行为对个人的影响,
期刊
中等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美术欣赏、民间工艺美术、色彩、图案、美术字、等几大类。具有课时"短"、内容"多"、课程"杂"、学生普遍存在年龄低,文化程度浅,接触面窄,个别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条件有限等特点。本文拟针对上述特点略论相应的教学教法:  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坚实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仍有许多关键性问题未能妥善解决,这严重影响着乡镇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思想、法制建设,加大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的民主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基层政权;服务。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期刊
摘 要:实行人民监督制度,是检察机关深化体制改革,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一项大胆而又必要的尝试,对于推动整个检察工作向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向发展,必将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笔者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从事人民监督员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外部监督;有益探索;司法文明。     五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各级检察机关中实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深化
期刊
摘 要:漆艺的开始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发展到现在,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漆艺历史。漆器的出现,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愉悦我们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现代漆艺进入现代空间就需要我们利用传统的技法,结合新的设计观念。我们既要使漆艺创作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征,使漆艺代艺术格局中的一员,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否则就会丧失漆艺在当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期刊
作风建设是检察机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检察机关内进行作风建设不仅是检察机关自身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前,检察工作正处在变革和转折时期,迫切需要进行作风建设,从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革除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弊端,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以此来推动检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  一、加强检察机关作风建设,要在
期刊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它对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是主体,本文对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代理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继"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调解员制度"之后建立的又一充分体现人民性的制度,它是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的一项检察制度改革和重要创新。如何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作用,是当前应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中应该不断创新,大胆探索,从人民监督员的管理方式、监督模式、监督内容和监督作用等四方面加强工作,实现人民监督员与检察干警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人民监督员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