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漆艺的开始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发展到现在,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漆艺历史。漆器的出现,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愉悦我们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现代漆艺进入现代空间就需要我们利用传统的技法,结合新的设计观念。我们既要使漆艺创作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征,使漆艺代艺术格局中的一员,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否则就会丧失漆艺在当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漆艺;审美价值;东方文化精神。
漆艺的开始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发展到现在,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漆艺历史。本文中"漆"的所指为天然生漆,是漆树分泌出的树脂,它不仅抗潮、防腐、耐酸、耐热,又有诱人的光泽。它不仅可以保护器物,还可以使器物产生美丽多彩的光泽。天然生漆是漆艺的主要材料,它与木、或竹、藤、皮、陶、瓷、金属、角骨、纤维等结合便形成了不同的漆器。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特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使漆艺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使漆艺向实用与欣赏两个方面发展。 [1]
漆器的出现,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愉悦我们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液的民族。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经历了楚汉漆文化的繁荣、明清漆文化的盛事。着迷的魅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环球的注目于重视,世界漆文化会议议长大西长利先生说:"漆器有它自身独具的深沉、稳重宽和、优美的情韵。她的令人陶醉、着迷的魅力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环球的注目与重视,誉为'东方的神秘'"。[2]从部族的祭祀用器,到王公贵族的专属用品、文人骚客手中的把玩之物,再到平民百姓家中的日用杂品。中国的漆艺历经七千多年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漆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着一定的位置。可是分析起来,现代以前的漆艺大都是艺术设计层面上的手工艺。只有到了现代,漆艺这个诞生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的传统工艺在经历了种种历史变迁之后才被看作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现代漆艺已经由一种实用的工艺美术形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这里的漆艺则包含了两层含义即"漆工艺"和"漆的艺术"。其中的艺术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漆器的实用功能向着审美功能不断的演化。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们很难截然的区别漆的实用和审美功能。通过对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种经历了西方工业革命洗礼后的传统的东方的手工艺的现状和发展作一透视。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如何继续传延传统的文脉,同时又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们如何找到漆艺的生存方式和增长点。
我国传统漆艺中的人文精神可说是随处可见。如:我国湖南、湖北等地的大量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秦汉漆器中,不论造型、装饰还是工艺都体现出当时的楚文化的印记,幻想与现实交织,充满着迷离神幻的意境。楚人的意识形态弥漫着奇异的想象和炙热的感情,"他们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都有着某种易感而难解的奇特的联系,认为万物都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人死归天后其灵魂仍在另一个世界衣食作息,监视着他们的行为…"①在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后羿弋射图》木衣箱,衣箱的盖面绘有两幅弋射图,表现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边缘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反向互相缠绕,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箱面有蘑菇状云的一角,漆书20字:"民祀唯房 日晨于维 兴岁之驷 所尚若陈 琴瑟常和" 意思说民间祭祀房宿,也就是祭祀兴岁之时(即立春前后)的天驷星,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房星而心想事成,风调雨顺。衣箱通体髹黑漆,以朱漆绘饰纹样, 形象夸张、线条舒展、漆色艳丽。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人文文化氛围浓重的宋代,儒、释、道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并形成了以"审美与功能的统一"的儒家美学为主体、"顿悟"和"梵我合一"的释家禅宗审美观念和以"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并存为特色的审美思想体系。宋代疏简素淡、生拙含蓄、天然的文人趣味,生动地反映在宋代实用漆器的设计当中。造型简洁、含蓄、线条曲直微妙、质地纯粹、做工精良、色彩淡雅和谐、极少纹饰。体现了一种淡雅的韵味。这种理性审美正是汉文化精髓的体现。
漆器艺术,由新石器时期的朴素单纯经历了夏商周的神秘、庄严与狞厉,发展到战国秦汉的浪漫激情、绚烂艳丽的高峰,再到唐至清代的追求清新、自由的装饰审美意象。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3]中国传统漆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和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艺发展到现代,审美功能成为现代漆艺创作的重心。传统的漆艺经典之作给与我们以启示,在现代漆器设计中,漆艺家如何借助漆艺材质,用漆的特有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与人、社会、自然的思想情感。通过漆器的造型、更多地掌握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地把握,从而使设计实践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装饰等因素构成的形象,来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人文精神,使漆艺与当代人建立更加紧密地联系,反映新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发明漆器的国家,漆器的制造历史已有七千多年。在这七千多年里,历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漆器精品,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口传身授,到了明代著名漆艺家黄成对唐宋以来的漆工艺进行总结著成《髹饰录》,可以说是中华六千多年髹漆工艺的总结。《髹饰录》有乾、坤两集,十八章,186条。从漆器的原材料、工具、设备的准备制造,论及漆器制造的总的方法原则和禁忌,并对漆器具体分类加以描写工艺过程。共总结了十四门,共479种表现技法。如:纯素黑朱者似美玉珊瑚之美,刷丝蓓蕾者有纤细奇妙之美;罩色浓金者有淳朴光莹之美;描金画漆者有灿然殊雅之美;填嵌彰髹者有华彩缤然、璀璨选目之美阳识堆起者有清雅妍媚、精巧高雅之美;雕镂款彩者有圆滑精细、绚艳悦目之美…[4]中国漆器制作的技术难度是其他工艺之首,虽按不同的漆艺品中对漆艺家的技术要求又难易之别,但都学要他们运用漆材的特性和熟练的技术,已达到取胜的目的。
大漆之美,必须通过把握漆性,运用适当的操作技术表达出来。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加富有挑战性,越富有审美观赏价值。大漆价格昂贵、工艺复杂、对皮肤的致敏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入漆的颜色有限制,这都是漆艺创作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没有了,漆的灵魂也就随之消散,漆的美感也就看不到了,漆艺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漆器创作"先要服从漆的规律,再求得漆的自由。要敢于戴上漆的脚镣,又要勇于跳起舞来。"[5]
现代漆艺进入现代空间就需要我们利用传统的技法,结合新的设计观念。现代的漆艺与传统漆艺由于观念的变化,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传统漆起比较注重造型的工整、严谨、对称,追求造型的完美,注重实用性,并且进行大量的装饰。而现代漆器创作,更强调漆器的审美价值,现代漆器作品中器形与装饰要融会贯通,不可分离,注重装饰形式与工艺制作的完美结合,打破绘画与工艺的界限,设计中吸收现代的设计理念,重视材料的本身的肌理,利用漆材料的特性,将各种工艺技法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表现漆所特有的魅力。黑格尔曾经讲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我们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漆器作品,同时又能够使独特的东方韵味保存下来。在优雅静穆的气息和东方古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才能更符合漆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路径。
审美文化的客观标准,要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内容所制定和制约。现代漆艺的地域性也就是地方的代表性,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工艺的积淀,所出产的漆器便会反映出不同的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漆产地遍布我国许多地区,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等差异使不同地区的漆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福建的脱胎漆器、漆线雕;扬州的点螺工艺、北京的雕漆、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等,无论是技法、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极具各自的特色。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是一个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对自然热爱的理念和对自我情操的独特表现力。日本人热衷于对自然力量的膜拜以及对自然形式表现的敬仰。在漆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对于质朴和稚拙的崇尚,追求简洁、寻求微妙的心理感受的审美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举办的中日作品交流展中得到验证,日本漆艺作品非常强烈的展示了造型上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内涵上的东方文化精神,同时作品还具有引人入胜的精致。
宗白华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提到,我们的先人,"本能的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他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曾经灿烂一时的漆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由于它涉及到材质、人文、技术、地域、观念等多种因素,以及在转型过程中的创新等,为漆艺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漆艺能否在变化了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即延续传统的文脉,又有新的发展,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作为一种艺术媒材,大漆不应只是艺术物化的材料工具,他应是艺术品的有机构成,在用这种传统的材质创作同时,体会东方艺术传统的精神。我们既要使漆艺创作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征,使漆艺代艺术格局中的一员,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否则就会丧失漆艺在当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漆艺》乔十光,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P3。
[2]世界漆文化会议议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大西长利先生在"21世纪漆文化之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3]《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 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P168。
[4]《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现代漆艺展论文选》《漆艺复兴浅说》,何豪亮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P196。
[5]《谈漆论画乔十光文集》,乔十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P68。
[6]《美学》第一卷 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25。
[7]《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24。
[8]《艺境》 宗白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第155页。
注释:
①摘自《楚文化志》,张正明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P406。摘自《楚文化志》,张正明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P406。
关键词:漆艺;审美价值;东方文化精神。
漆艺的开始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物出现,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发展到现在,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漆艺历史。本文中"漆"的所指为天然生漆,是漆树分泌出的树脂,它不仅抗潮、防腐、耐酸、耐热,又有诱人的光泽。它不仅可以保护器物,还可以使器物产生美丽多彩的光泽。天然生漆是漆艺的主要材料,它与木、或竹、藤、皮、陶、瓷、金属、角骨、纤维等结合便形成了不同的漆器。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特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使漆艺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使漆艺向实用与欣赏两个方面发展。 [1]
漆器的出现,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愉悦我们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液的民族。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经历了楚汉漆文化的繁荣、明清漆文化的盛事。着迷的魅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环球的注目于重视,世界漆文化会议议长大西长利先生说:"漆器有它自身独具的深沉、稳重宽和、优美的情韵。她的令人陶醉、着迷的魅力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环球的注目与重视,誉为'东方的神秘'"。[2]从部族的祭祀用器,到王公贵族的专属用品、文人骚客手中的把玩之物,再到平民百姓家中的日用杂品。中国的漆艺历经七千多年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漆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着一定的位置。可是分析起来,现代以前的漆艺大都是艺术设计层面上的手工艺。只有到了现代,漆艺这个诞生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的传统工艺在经历了种种历史变迁之后才被看作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现代漆艺已经由一种实用的工艺美术形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这里的漆艺则包含了两层含义即"漆工艺"和"漆的艺术"。其中的艺术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漆器的实用功能向着审美功能不断的演化。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们很难截然的区别漆的实用和审美功能。通过对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种经历了西方工业革命洗礼后的传统的东方的手工艺的现状和发展作一透视。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如何继续传延传统的文脉,同时又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们如何找到漆艺的生存方式和增长点。
我国传统漆艺中的人文精神可说是随处可见。如:我国湖南、湖北等地的大量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秦汉漆器中,不论造型、装饰还是工艺都体现出当时的楚文化的印记,幻想与现实交织,充满着迷离神幻的意境。楚人的意识形态弥漫着奇异的想象和炙热的感情,"他们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都有着某种易感而难解的奇特的联系,认为万物都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人死归天后其灵魂仍在另一个世界衣食作息,监视着他们的行为…"①在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后羿弋射图》木衣箱,衣箱的盖面绘有两幅弋射图,表现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边缘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反向互相缠绕,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箱面有蘑菇状云的一角,漆书20字:"民祀唯房 日晨于维 兴岁之驷 所尚若陈 琴瑟常和" 意思说民间祭祀房宿,也就是祭祀兴岁之时(即立春前后)的天驷星,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房星而心想事成,风调雨顺。衣箱通体髹黑漆,以朱漆绘饰纹样, 形象夸张、线条舒展、漆色艳丽。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人文文化氛围浓重的宋代,儒、释、道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并形成了以"审美与功能的统一"的儒家美学为主体、"顿悟"和"梵我合一"的释家禅宗审美观念和以"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并存为特色的审美思想体系。宋代疏简素淡、生拙含蓄、天然的文人趣味,生动地反映在宋代实用漆器的设计当中。造型简洁、含蓄、线条曲直微妙、质地纯粹、做工精良、色彩淡雅和谐、极少纹饰。体现了一种淡雅的韵味。这种理性审美正是汉文化精髓的体现。
漆器艺术,由新石器时期的朴素单纯经历了夏商周的神秘、庄严与狞厉,发展到战国秦汉的浪漫激情、绚烂艳丽的高峰,再到唐至清代的追求清新、自由的装饰审美意象。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3]中国传统漆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和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艺发展到现代,审美功能成为现代漆艺创作的重心。传统的漆艺经典之作给与我们以启示,在现代漆器设计中,漆艺家如何借助漆艺材质,用漆的特有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与人、社会、自然的思想情感。通过漆器的造型、更多地掌握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地把握,从而使设计实践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装饰等因素构成的形象,来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人文精神,使漆艺与当代人建立更加紧密地联系,反映新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发明漆器的国家,漆器的制造历史已有七千多年。在这七千多年里,历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漆器精品,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口传身授,到了明代著名漆艺家黄成对唐宋以来的漆工艺进行总结著成《髹饰录》,可以说是中华六千多年髹漆工艺的总结。《髹饰录》有乾、坤两集,十八章,186条。从漆器的原材料、工具、设备的准备制造,论及漆器制造的总的方法原则和禁忌,并对漆器具体分类加以描写工艺过程。共总结了十四门,共479种表现技法。如:纯素黑朱者似美玉珊瑚之美,刷丝蓓蕾者有纤细奇妙之美;罩色浓金者有淳朴光莹之美;描金画漆者有灿然殊雅之美;填嵌彰髹者有华彩缤然、璀璨选目之美阳识堆起者有清雅妍媚、精巧高雅之美;雕镂款彩者有圆滑精细、绚艳悦目之美…[4]中国漆器制作的技术难度是其他工艺之首,虽按不同的漆艺品中对漆艺家的技术要求又难易之别,但都学要他们运用漆材的特性和熟练的技术,已达到取胜的目的。
大漆之美,必须通过把握漆性,运用适当的操作技术表达出来。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加富有挑战性,越富有审美观赏价值。大漆价格昂贵、工艺复杂、对皮肤的致敏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入漆的颜色有限制,这都是漆艺创作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没有了,漆的灵魂也就随之消散,漆的美感也就看不到了,漆艺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漆器创作"先要服从漆的规律,再求得漆的自由。要敢于戴上漆的脚镣,又要勇于跳起舞来。"[5]
现代漆艺进入现代空间就需要我们利用传统的技法,结合新的设计观念。现代的漆艺与传统漆艺由于观念的变化,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传统漆起比较注重造型的工整、严谨、对称,追求造型的完美,注重实用性,并且进行大量的装饰。而现代漆器创作,更强调漆器的审美价值,现代漆器作品中器形与装饰要融会贯通,不可分离,注重装饰形式与工艺制作的完美结合,打破绘画与工艺的界限,设计中吸收现代的设计理念,重视材料的本身的肌理,利用漆材料的特性,将各种工艺技法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表现漆所特有的魅力。黑格尔曾经讲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我们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漆器作品,同时又能够使独特的东方韵味保存下来。在优雅静穆的气息和东方古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才能更符合漆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路径。
审美文化的客观标准,要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内容所制定和制约。现代漆艺的地域性也就是地方的代表性,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工艺的积淀,所出产的漆器便会反映出不同的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漆产地遍布我国许多地区,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等差异使不同地区的漆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福建的脱胎漆器、漆线雕;扬州的点螺工艺、北京的雕漆、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等,无论是技法、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极具各自的特色。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是一个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对自然热爱的理念和对自我情操的独特表现力。日本人热衷于对自然力量的膜拜以及对自然形式表现的敬仰。在漆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对于质朴和稚拙的崇尚,追求简洁、寻求微妙的心理感受的审美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举办的中日作品交流展中得到验证,日本漆艺作品非常强烈的展示了造型上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内涵上的东方文化精神,同时作品还具有引人入胜的精致。
宗白华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提到,我们的先人,"本能的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他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曾经灿烂一时的漆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由于它涉及到材质、人文、技术、地域、观念等多种因素,以及在转型过程中的创新等,为漆艺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漆艺能否在变化了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即延续传统的文脉,又有新的发展,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作为一种艺术媒材,大漆不应只是艺术物化的材料工具,他应是艺术品的有机构成,在用这种传统的材质创作同时,体会东方艺术传统的精神。我们既要使漆艺创作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征,使漆艺代艺术格局中的一员,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否则就会丧失漆艺在当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漆艺》乔十光,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P3。
[2]世界漆文化会议议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大西长利先生在"21世纪漆文化之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3]《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 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P168。
[4]《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现代漆艺展论文选》《漆艺复兴浅说》,何豪亮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P196。
[5]《谈漆论画乔十光文集》,乔十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P68。
[6]《美学》第一卷 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25。
[7]《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24。
[8]《艺境》 宗白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第155页。
注释:
①摘自《楚文化志》,张正明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P406。摘自《楚文化志》,张正明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P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