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代 不同的命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相同的事业追求,不同的人生结局。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二人几多相似:同为清末留日学生;民国时期都不愿做官,而是选择了独立报人的职业,并为之一生,在新闻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在新闻思想方面更是体现出惊人的一致:黄远生主张办报要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张季鸾认为报纸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言论。黄远生做新闻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超然,主张记者要与党派划开界限,成为“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予以忠告”,“无所偏倚”;张季鸾则是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和“文人论政而不参政”的主张。在新闻实践上,两人都以敢言著称:在黄远生的许多通讯中,上至总统袁世凯,下至各级官僚、各个党派,他都敢指斥、揭露和批评;张季鸾曾因揭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和段祺瑞的“秘密借款”而两次入狱,更有著名的“骂吴(佩孚)”、“骂汪(精卫)”、“骂蒋(介石)”等。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事业与追求,然而却因为两人的人格追求和处事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黄远生的突破自我。就人格的追求而言,黄远生不断地突破自我,张季鸾则趋向“外圆内方”。民国初年的他们,作为独立的报人,都为实现新闻事业独特的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表现出勇猛斗士的气概。黄远生面对专制魁首的政治淫威,曾经像传统世人一样,试图逃避,甚至动摇过。但他在独有的忏悔、反思中并没有掩盖自己,而是痛定思痛,公开、真诚地向世人“忏悔居京数年堕落之罪”,历数全部“个人秽史”,说自己“实一堕落之青年而已”,无情地解剖自己分裂的人格:“似一身分为二截:其一为傀儡,即吾本身,另自有人撮弄作诸动作;其一乃他人之眼光,偶然瞥见此种种撮弄,时为作呕。”对自己不能冲破灵魂牢笼:“恨不能即死……不堪其良心之苛责。”虽然他把自己“堕落”的原因归为“自身之原因与社会上之原因,各占若干之成分”,但“推究病根所在,由于生活太高,嗜欲太广,思想太复,道力太乏而已。”更强调了自身。社会环境的严酷,自己的“无能为力”,增添了不少消极与失望。但他没有陷入其中,而是全面清算了自己的“罪恶”,走出了失望。在沉痛的反省之后,心灵得到了洗涤,得到了拯救,从而得以净化和升华。“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夫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造社会,欲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他给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是:“提倡个人修养,提倡独立自尊,提倡神圣职业,提倡人格主义”。(远生遗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最终其人格得到统一和升华,超越了自己。
  由此看来,黄远生始终是以独立报人的心态,不妥协地与各种势力相处。虽然他深通国学,却不甚精通保身之术。可能他以为只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就不会引来最高当局的杀身之祸。他也警惕过,为此避祸海外,但怎么能够想到还会有别的势力也在追杀他呢?他守住了独立报人的理想,却失去了生命。
  张季鸾的“外圆内方”。张季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曾仗义执言,颇有棱角,以致两度入狱。这些灾难及黄远生之死似乎没有影响他办《大公报》的风格,办报方针的“四不主义”和著名的“三骂”就是明证。其实,张季鸾已经从自己早期报人的惨痛经历及黄远生的噩耗中吸取了教训,《大公报》的风格悄然发生变化。拿著名的“三骂”来讲,1926年12月4日他发表社评《跌霸》,一骂军阀吴佩孚“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1927年11月4日,他在《呜呼领袖欲之罪恶》中二骂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则直罪恶而已”。12月2日,他发表传诵一时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指控“不学无术”的蒋“自误而复误青年”,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淋漓尽致。这三个人在当时虽然权势熏天,无奈都处于正“倒霉”或“背远”的时候。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失去威风;汪精卫被国民党各派“攻击”,“行情”大跌;蒋介石遭排挤,被迫下野。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张季鸾在当时没有遭遇什么大的危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蒋介石逐步掌握政权,张季鸾与最高当局的关系处得更加“策略”。虽然仍然在不断揭露、指斥当局和各种势力及社会之弊端,但不再骂最高当局和蒋介石了。既要做独立报人,还要能生存下去,所以就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个时期的蒋介石也不计较张季鸾骂过自己,反而对张做出“礼贤下士”之姿态,视之为国士,并请教之。张季鸾自称自己的人生观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的“报恩主义”,显然蒋的做法对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生存“策略”的改变,并不等于就成为最高当局的御用报人,张季鸾作为民间独立报人的身份和本质,也始终没有改变。这样,有了“外圆内方”生存策略所营造出来的社会环境的帮助,他和他的团队所打造出来的《大公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提升了中国报业的品格。
  综上所述,黄、张不同的命运结局令人感叹不已。独立报人黄远生的人格、事业追求、忏悔精神、人生结局无不令人动容!张季鸾懂得“策略”,把独立报人的事业推到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峰,使人敬仰。黄远生在严酷的环境中坚持的独立报人不断突破自我的至高精神,应成当代报人发扬的精神;张季鸾为使独立报人的精神得到传承,事业更加发达,以中国式的“外圆内方”成就其事业,虽有许多无奈,但也为在复杂情况下坚持独立报人精神的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事业的方法。当然,我们希望社会环境能更好些,使前者的精神在当代媒体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2007年1月29日晚,美国CW11电视台播出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中餐外卖噩梦》,称一位非裔妇女在布鲁克林一家“新福建”中餐外卖店买了一份“芥蓝鸡”,其中发现了一块像老鼠一样的肉。从电视画面看,那块肉圆鼓鼓的,像小老鼠的形状,还有一条尾巴一样的东西。报道没肯定这就是老鼠肉,但说顾客认为它是老鼠肉。电视台不仅不负责任地把这一件事称作“令人作呕的惊奇”,还对该中餐馆大肆讽刺挖苦,说卫生局曾在该餐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节目逐渐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主导形式之一,国内不同频道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已有2000个之多。其中,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对现实社会中有争议、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访谈,直接展示新闻源,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又以平等谈话的方式向观众提供信息和观点,促使观众思考,由此与观众达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对话。  然而,新闻性谈话节目的生存已经遇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克服。在现实生
期刊
新闻是给人看的,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无从产生。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  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一般只有提要式的标题,它是半成
期刊
信息时代催生了校园生活的大变革。大学校园除了现实物质化的实体以外,还在网络上延伸开去。网络凭借简单、方便、迅速的优势及对沟通和获取信息的质量的提升,而在学校生活中日益举足轻重。一个具有很强独立性的虚拟校园正在悄然形成,这种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着校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联系双方虽然彼此不认识,却可能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特征,更容易通过网络媒体相互结识。他们通过BBS这种方式,在线上实现密切的联系、发
期刊
经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当做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古语有“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俗语更有“无商不奸”。耻于言商、耻于经商一度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在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多是被人们丑化、令人厌弃的。晁错的《论贵粟疏》有云:“……商贾,大则积贮信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必卖数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才,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
期刊
弱势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强势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学校有责任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
期刊
编者按: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
期刊
《广州铁道报》创刊已57年了,是我国数千家企业报的大家族成员之一,2000年以后,随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报纸在企业的分量和地位“稳如泰山”,并且有所发展这种地位的稳固,有多种原因,但与本报正确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重点”报道是首位    企业报是企业办的,所以企业报的内容定位必须明确:企业的“重点”,即重点工作居本企业报报道内容的首位重点工作,也是企业领导经营管理的聚焦点企业报的记者编辑在撰写
期刊
两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历来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两会新闻报道如何出新,是各媒体关注的共同话题回顾今年两会报道,各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方面不乏创新与突破    一新闻个人化抓住注意力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媒体不仅仅关注会议议程程序议题议案,而且注意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来报道两会的重要议题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
期刊
报道时政新闻一直是党报发展的优势,也是党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时政新闻的处理过程中如果方式“过硬”,“文件化”或者“讲话化”,这种优势也会成为党报前进的包袱和障碍得到受众关注和理解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如果受众不关注,就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转变思路,“顶天”的同时,也要“立地”,软中求硬    一从“硬指导”转向“软吸引”    提起党报,有人就会想到“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