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梳理,分析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出现障碍的因素,针对障碍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籍 大学生 就业障碍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11-0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个别城市“扎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而在大学生中,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农村生源大学生,即农村籍大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原因,就业形势比城市生源大学生更加严峻,这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问卷回收情况
根据该校2013年毕业生人数按比例,确定问卷发放数量,并在各学院发放问卷;根据该校办学层次和特色,本次调查选取该校4个学院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本调查研究的备取样本为300份,回收285份,除5份无效问卷,实际用于统计分析问卷共280份。样本资料280人中,男性178人,占63.5%,女性102人,占36.5%,男性毕业生比例较高。
(二)关于问卷基本信息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共有党员27名,约占9.7%,共青团员248人,约占88.6%;群众5人,约占0.02%;理工农类148人,占52.9%,文史哲类132人,占47.1%;城市生源有59人,占21.1%,农村生源221人,占78.9%;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37人,占13.2%,一般的181人,64.6%,困难的有62人,占22.1%。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调查分析
本问卷设置有23个就业调查问题。在设置问题时,除基本信息外,涉及就业障碍问题的共有四大类,共19题。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有效的280份问卷中,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上,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所学的专业前景问题,将近85%的同学认为有前途;在就业考虑时,个人能力和家庭社会资本都受到大家认可,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即是为了避免在今后就业中所遭受的非公待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理工农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无所谓,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单位的招聘,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欠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相关的学习实践经验,也是比较欠缺,以至于在步入社会初期,很难适应,融入工作单位;针对就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选拔机制,对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比重占57%,部分同学采取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经历,以弥补这个招聘限制。
三、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在分析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对比研究中,农村籍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认真刻苦,学习能力较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强,较城市生源学生有忍耐力,对学习和工作态度端正。然而,在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同台竞争时,却表现出交际沟通能力不足,人脉资源不够等弱势状况。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出如下两个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距逐渐拉大,致使农村籍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交际沟通能力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条件下,各自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成效差距显著;家庭教育作为子女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由于受到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理解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在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劣于城市家庭。
(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对学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方面的工作和努力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辅导方面的帮扶教育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笔者认为,深层次的、真正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差异化的原因是我国长时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诱发的。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后,认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政府要继续推行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长远需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发挥热力,奉献青春创造机会;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尽力搭建就业供求服务平台;大学生个人要端正态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自己的首份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兴旺,长期以来,我党始终关切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引导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关乎着家庭的希望,落实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3.
[3]杨金平,毛成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7.1.
[关键词]农村籍 大学生 就业障碍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11-0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个别城市“扎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而在大学生中,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农村生源大学生,即农村籍大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原因,就业形势比城市生源大学生更加严峻,这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问卷回收情况
根据该校2013年毕业生人数按比例,确定问卷发放数量,并在各学院发放问卷;根据该校办学层次和特色,本次调查选取该校4个学院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本调查研究的备取样本为300份,回收285份,除5份无效问卷,实际用于统计分析问卷共280份。样本资料280人中,男性178人,占63.5%,女性102人,占36.5%,男性毕业生比例较高。
(二)关于问卷基本信息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共有党员27名,约占9.7%,共青团员248人,约占88.6%;群众5人,约占0.02%;理工农类148人,占52.9%,文史哲类132人,占47.1%;城市生源有59人,占21.1%,农村生源221人,占78.9%;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37人,占13.2%,一般的181人,64.6%,困难的有62人,占22.1%。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调查分析
本问卷设置有23个就业调查问题。在设置问题时,除基本信息外,涉及就业障碍问题的共有四大类,共19题。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有效的280份问卷中,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上,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所学的专业前景问题,将近85%的同学认为有前途;在就业考虑时,个人能力和家庭社会资本都受到大家认可,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即是为了避免在今后就业中所遭受的非公待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理工农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无所谓,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单位的招聘,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欠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相关的学习实践经验,也是比较欠缺,以至于在步入社会初期,很难适应,融入工作单位;针对就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选拔机制,对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比重占57%,部分同学采取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经历,以弥补这个招聘限制。
三、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在分析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对比研究中,农村籍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认真刻苦,学习能力较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强,较城市生源学生有忍耐力,对学习和工作态度端正。然而,在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同台竞争时,却表现出交际沟通能力不足,人脉资源不够等弱势状况。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出如下两个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距逐渐拉大,致使农村籍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交际沟通能力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条件下,各自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成效差距显著;家庭教育作为子女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由于受到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理解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在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劣于城市家庭。
(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对学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方面的工作和努力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辅导方面的帮扶教育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笔者认为,深层次的、真正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差异化的原因是我国长时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诱发的。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后,认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政府要继续推行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长远需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发挥热力,奉献青春创造机会;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尽力搭建就业供求服务平台;大学生个人要端正态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自己的首份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兴旺,长期以来,我党始终关切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引导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关乎着家庭的希望,落实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3.
[3]杨金平,毛成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