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形式要为目的服务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儿童和成年人共同构建教育。可见就是要寓教育于幼儿丰富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无论是生活活动、区域游戏活动、集体教育活动还是户外游戏活动,都无“高低贵贱”“是非优劣”之分,都是促进幼儿获得良好发展的有效而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应该从儿童出发,从维护儿童的发展利益角度来取舍,不应为了形式而形式,这才是真正科学、理性、适宜的态度和行为。只要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初心,用得恰当、适合便是好的手段。
  欧洲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显示,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有五方面,其中“成人与儿童语言互动的质量”“教师对课程的知识储备和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对儿童如何学习的理解”居于前三位。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这三条要素都有重要的体现。换言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如何进行随机教育;教师对活动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储备,对生成与预设关系的处理;教师对儿童身心特点、学习特点等是否了解并能准确把握,这些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师幼互动水平是评价过程性质量的重要方面,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往往存在着高密度、高频率的师幼互动机会,同样需要老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充分了解兒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在科学合理预设活动发展目标,在对教材有充分分析把握的基础上进行。
  随着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转变,大家越来越重视幼儿一日活动。当听到谁强调集体教育活动时,必定会质疑是否与课程改革方向相背离。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真正从儿童的利益出发,就应该本着“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不论是何种形式,关键要看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契合了儿童利益,是否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幼儿园的现实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北京教科院早教所何桂香老师带领团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以致形成了“拼盘”;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方式不适合儿童;而有的教师不能准确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致使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该如何认识集体教育活动的价值、如何设计和实施集体教育活动,需要重新审视集体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及对幼儿发展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把握领域核心价值基础上,通过基于对幼儿科学、准确的分析基础上的活动准备,注重幼儿主体参与的活动过程,以及适宜有效的互动引导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认识和选择活动组织形式时,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思考:秉持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广义课程观;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都很重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儿童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各种组织形式均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应该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发展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各种活动形式的科学适宜性问题。
  总之,深入研究教育活动形式,了解其为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如何应用,不排斥,不避讳,不偏执,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让形式为目标服务,让形式真正为儿童的发展服务,这才是专业幼教人应该有的专业态度。
其他文献
案例中的教师非常希望幼儿“不挑食”,重视教育中“一视同仁”的公平性,却无意走入了扁平化管理的樊笼,让生活中的饮食教育因“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而处处受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不仅提到要有“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更提到人际环境、情绪情感、生活卫生习惯等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饮食教育不仅要关注幼
2017年6月10日~11日,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暨卢乐山先生百年华诞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二、三、四代学人代表回顾和展望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就“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报告。  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里
在学前教育领域,我们常说要“蹲下身来”。蹲是个常见动作,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却有丰富的内涵——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林林为什么打滚呢?刚开始,王老师没有“蹲下来”,所以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在胡闹。好在林林的解释让王老师看到了真相,发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生活中,成人往往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揣摩孩子的行为,没有读懂孩子行为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年春节家庭大聚会,亲戚家两个孩子分别是三岁和四岁,两个表姐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并对5~6岁儿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我认为《指南》已经对幼儿是否应该插话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那么,成人是否就可以直接制止幼儿的插话呢?我想,针对幼儿插话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插话背后的原因,对“症”施“方”,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要尊重
如今,关注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理念成为主流观点,许多专家提出幼儿园课程应当生活化、经验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基于这种理念,我园确立了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课程,尝试运用自然和社
海森高教室里一般会投放两类材料,即开放性材料和意图材料。意图材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比如家庭区最常投放的意图材料是炒锅,幼儿看到以后就会想起妈妈在家炒菜的场景,激发起“做饭”的意图;积木区不可缺少的一种意图材料是方向盘,当幼儿看到方向盘就会想到爸爸手握方向盘开车的场景,激发幼儿当小司机的意图。  基于幼儿直接行动思维的特点,幼儿的计划、游戏、回顾等环节都离不开材料,意图材料的真实性
2020年9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明确提出儿童足球活动的八条注意事项,包括禁止进行幼儿正式足球比赛、足球考级,禁止开展成人化、专业化、小学化足球训练,禁止所有负重力量练习等。近年来,随着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兴起,“幼儿足球”成为了新的“财富密码”。部分相关从业者打着特色园、特长班的旗号,罔顾幼儿正常身心成长基本规律,开展过量、过重的训练和比赛,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幼儿社会性教育要依靠幼儿的体验,强调体验在社会性教育中的作用。这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它的效果起码要好于说教。但是让幼儿体验什么?怎样开展体验活动?怎样的体验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或者说体验的实践模式是什么?这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基于体验的“情境教育”,作为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并尝试阐述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伴随着自主游戏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园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把自然带进幼儿园,成为教育的隐性课程,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筛出来的美术  孩子们一进入沙池就好像到了自由王国,原本静悄悄的沙池变成了创造的海洋,他们堆高山、挖山洞、修铁路、做蛋糕,挥动着手中的工具在沙池中做着各种不同的造型艺术。  沙
研究表明,学习品质不仅能预测儿童以后的学业成就,还影响着其入学准备以及更为长远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它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自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正式提出学习品质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与实践。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学习品质也成为我国幼教工作者的关注热点,相关研究、探讨大幅增加。  经过1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老师们对学习品质是否有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