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关注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理念成为主流观点,许多专家提出幼儿园课程应当生活化、经验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基于这种理念,我园确立了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课程,尝试运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唤起幼儿发展的需要,扩充幼儿的直接经验,培养其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可是,如何合理安排和实施基于幼儿生活的课程?通过3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根据课程实施的教学、游戏、生活3条线索,探索组织实施的3条途径:生活化的单元主题活动、情境化的区域游戏活动、自主化的一日生活活动。在课程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启发。
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生成主题
生活化的单元主题活动是根据《纲要》中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目标,参照北京市《快乐与发展》课程的教材,以幼儿对自身、自然、社会的认识为主线,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着眼点,生成源于幼儿生活、服务幼儿生活的单元主题活动。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鼓励幼儿一同参与建构,在主题的生成和实施中形成了生活化的特点。
首先,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生成主题,如“神奇的小肥皂”就是小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盥洗时喜欢玩肥皂,喜欢吹肥皂搓出来的泡沫而生成的主题;其次,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环节挖掘主题,如中班的老师在培养幼儿常规行为过程中,发现本班幼儿在倾听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围绕着“为什么倾听”“倾听什么”“怎样倾听”几个问题展开了“我会倾听”的系列活动;再次,在计划的设计与再设计中调整并产生新主题,如大班教师在“向日葵”的主题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对草丛中的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而产生了“小小蜗牛”的新主题;最后,考虑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拓展与深化,在不同年龄班开展同类主题活动,如小、中、大班都开展“元宵节”的主题活动,但具体活动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与深化。
珍视游戏价值,开设情境化生活实践区
游戏是幼儿理解世界的手段,也是幼儿阶段主导的学习方式。我园的情境化区域游戏活动是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要出发,创设并提供贴近幼儿生活场景的区域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行为的意义。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展开了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探索。托小班主要从班级的区域创设入手,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富有童趣的生活区,使他们能够尽快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适应集体生活;小班幼儿的自主能力有所增强,因而在生活区投放更为丰富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儿进行家庭角色的扮演,促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生活技能的提升,帮助幼儿重现并拓展家庭生活的经验;中大班幼儿象征性游戏的水平明显提高,基于他们自主意识的提高和角色扮演的需要,我们利用宽阔的楼道开设了16个公共活动区,分为工作区、消费区、创意区以及包括有超市、水吧、影楼、小剧场、医院等多个模拟生活场景的游戏区域。
所有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呈现出很强的互动性:一方面,游戏的材料在不同的区域间流通,如将水吧用完的纸杯送到创意坊供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完的作品又送到超市作为艺术品出售;另一方面,设计游戏规则鼓励幼儿穿梭于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比如,幼儿需要在工作区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奖励,然后到银行兑换消费券,再到消费区消费。这样一种游戏方式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空间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学习主动交往,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我们对生活课程核心理念的一种创新注解,那就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体会“付出—回报—消费”这样一种价值转化的社会关系,体验自我劳动的价值,丰富充实个体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
在区域游戏活动实践中,孩子们的游戏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轨道,作为教师,必须灵活调整区域设置,对游戏区域不断进行重新设计与调整。
◆ 游戏区域从封闭孤立转变为开放互动
区域开设起初,我们只在公共楼道创设了几个角色区域,且区域之间相对独立,没有联系。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为满足全园幼儿共同游戏的需求,发挥公共游戏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我们开始思考公共游戏区域与班级游戏区域的区别,能否让全园幼儿在游戏中更加充分地参与到不同区域的游戏中,让区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关联。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银行区域应需而生,它成为了原有角色区域之间连接的纽带。由此,所有区域形成了一个模拟社会的游戏空间,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转换、穿梭,区域活动呈现出整合性的特点。
◆ 游戏内容从角色扮演转变为还原生活
在初期的公共区域游戏阶段,各区域的定位只是一种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大多是替代性的,随着游戏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游戏兴趣逐渐降低。这也让我们思考公共区域活动的一个基本定位问题,我们的活动仅仅是角色游戏活动吗?现有的游戏材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于是,我们回归到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了所有创设区域要为幼儿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重现生活经验的场所。于是我们通过更新材料和调整规则,丰富了区域游戏的内容,如超市区撤掉了空盒子、空饮料瓶,投放了各类真实商品;美味大厨房也进行了环境改造,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切水果、拌沙拉、捣坚果、酿果醋、用面粉和黄油制作饼干等。游戏活动呈现出真实性的特点。
◆ 游戏主体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幼儿自主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反思与调整中,教师从原来区域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们体会到:学会放手,才能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学会放手,才能让本区域的游戏有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力。如各区域服务人员角色,起初的服务用语都经过了教师培训,但实践中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成人化的规范用语反而抑制了幼儿自身语言的发展,让幼儿变得紧张不安,不敢表达。因此,要想让幼儿在游戏中有大胆表达、主动交往的游戏状态,就要打破原来很多教师预设的游戏环节和内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和交往。由此,教师也从费尽心思的情节设计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幼儿在游戏中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放松自在和愉快自信。 ◆ 区域设置从固守不变转变为适时更新
以爱心医院为例,医院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个机构,而且在社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很少参与这个区域活动。据此,科研小组带领该区域负责教师共同分析、讨论,进行改进调整。根据现场幼儿游戏观察和与幼儿个别谈话,我们了解到:其一,医院是孩子们记忆中惧怕和感到痛苦的地方,因此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当病人,而区域中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又有限;其二,该区域为幼儿提供的可操作材料太少,游戏内容不够丰富,孩子们玩过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不想再玩。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将爱心医院更改为健康体检中心,体检活动既可以减少孩子们内心恐惧的感受,还可以丰富这个区域的游戏内容,同时萌发幼儿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照顾。为此,健康体检中心开设了测量身高、体重和检查视力、听力、牙齿等几项活动。同时为小、中、大班幼儿设计了健康体检卡,如果各项体检合格,小朋友将会得到一个笑脸贴画作为奖励;如果有某一项不合格,小医生会给出相应健康建议的处方,让小朋友带回家。体检中心成立以后,幼儿参与的人数大量增加,门口时常排起了等候体检的长队。
像以上这样区域调整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会阶段性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区域存在的价值适时更新,有的撤换成新的区域,有的增加游戏内容,有的合并进其他区域。生活实践区就在调整、更新、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充实,呈现出源源不竭、持续生长的生命力。
挖掘生活寻常时刻的教育契机,开展自主化的一日生活活动
《纲要》指出,坚持保教并重,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生活课程的目标,我园倡导“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视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生活环节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开发、提炼出来,在各环节中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使幼儿的生活环节具有教育价值。幼儿在园的生活一般包括十大环节:入园、盥洗、进餐、饮水、入厕、户外活动、午睡、加餐、离园和教育活动。每个生活环节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素材,如盥洗时怎样才能把小手洗干净;进餐时认识不同材质的餐具,餐具的分类有序摆放;加餐时认识食用的水果,包括形状、颜色、味道等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从生活的寻常时刻发掘有助于幼儿成长的促进点,生成贴近幼儿的随机教育活动。
此外,我园的生活教育突出“自主化”的特点,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幼儿身体力行,亲身体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晨间入园时间,让幼儿擦拭自己的小椅子;进餐环节让幼儿自取主食,饭后清理桌面的残留物;饮水环节学习自己倒水喝。中大班在生活常规中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通过与幼儿讨论引导其明确一日生活环节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帮助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让幼儿形成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负责的个性品质。
在园本生活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的课程实施注重“人人参与,各显其能”,善于发现教师和员工的特长,充分调动全园教职工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课程的实施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如美味大厨房活动,我们请食堂师傅为孩子们讲解不同蔬菜的切法,指导幼儿根据不同份量调配面粉、黄油,以及又快又好和面的技巧;采购老师会带着超市区域的小进货员一起到社区超市去购买商品,让孩子们有了更加真实的角色体验和购物经历。幼儿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实践当中,大家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一种极具凝聚力的团队氛围。随着生活课程的开展,我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改变,摒弃了原来对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的追随,教师也不再是计划的严格执行者,而是以幼儿的发展为落脚点,追随儿童,以儿童为本,让儿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身上被激发出来的巨大潜能和平日不易表露的风采。这也实现了我们在落实《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实施生活课程要达到的目的: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生成主题
生活化的单元主题活动是根据《纲要》中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目标,参照北京市《快乐与发展》课程的教材,以幼儿对自身、自然、社会的认识为主线,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着眼点,生成源于幼儿生活、服务幼儿生活的单元主题活动。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鼓励幼儿一同参与建构,在主题的生成和实施中形成了生活化的特点。
首先,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生成主题,如“神奇的小肥皂”就是小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盥洗时喜欢玩肥皂,喜欢吹肥皂搓出来的泡沫而生成的主题;其次,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环节挖掘主题,如中班的老师在培养幼儿常规行为过程中,发现本班幼儿在倾听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围绕着“为什么倾听”“倾听什么”“怎样倾听”几个问题展开了“我会倾听”的系列活动;再次,在计划的设计与再设计中调整并产生新主题,如大班教师在“向日葵”的主题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对草丛中的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而产生了“小小蜗牛”的新主题;最后,考虑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拓展与深化,在不同年龄班开展同类主题活动,如小、中、大班都开展“元宵节”的主题活动,但具体活动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与深化。
珍视游戏价值,开设情境化生活实践区
游戏是幼儿理解世界的手段,也是幼儿阶段主导的学习方式。我园的情境化区域游戏活动是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要出发,创设并提供贴近幼儿生活场景的区域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行为的意义。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展开了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探索。托小班主要从班级的区域创设入手,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富有童趣的生活区,使他们能够尽快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适应集体生活;小班幼儿的自主能力有所增强,因而在生活区投放更为丰富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儿进行家庭角色的扮演,促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生活技能的提升,帮助幼儿重现并拓展家庭生活的经验;中大班幼儿象征性游戏的水平明显提高,基于他们自主意识的提高和角色扮演的需要,我们利用宽阔的楼道开设了16个公共活动区,分为工作区、消费区、创意区以及包括有超市、水吧、影楼、小剧场、医院等多个模拟生活场景的游戏区域。
所有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呈现出很强的互动性:一方面,游戏的材料在不同的区域间流通,如将水吧用完的纸杯送到创意坊供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完的作品又送到超市作为艺术品出售;另一方面,设计游戏规则鼓励幼儿穿梭于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比如,幼儿需要在工作区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奖励,然后到银行兑换消费券,再到消费区消费。这样一种游戏方式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空间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学习主动交往,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我们对生活课程核心理念的一种创新注解,那就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体会“付出—回报—消费”这样一种价值转化的社会关系,体验自我劳动的价值,丰富充实个体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
在区域游戏活动实践中,孩子们的游戏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轨道,作为教师,必须灵活调整区域设置,对游戏区域不断进行重新设计与调整。
◆ 游戏区域从封闭孤立转变为开放互动
区域开设起初,我们只在公共楼道创设了几个角色区域,且区域之间相对独立,没有联系。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为满足全园幼儿共同游戏的需求,发挥公共游戏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我们开始思考公共游戏区域与班级游戏区域的区别,能否让全园幼儿在游戏中更加充分地参与到不同区域的游戏中,让区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关联。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银行区域应需而生,它成为了原有角色区域之间连接的纽带。由此,所有区域形成了一个模拟社会的游戏空间,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转换、穿梭,区域活动呈现出整合性的特点。
◆ 游戏内容从角色扮演转变为还原生活
在初期的公共区域游戏阶段,各区域的定位只是一种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大多是替代性的,随着游戏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游戏兴趣逐渐降低。这也让我们思考公共区域活动的一个基本定位问题,我们的活动仅仅是角色游戏活动吗?现有的游戏材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于是,我们回归到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了所有创设区域要为幼儿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重现生活经验的场所。于是我们通过更新材料和调整规则,丰富了区域游戏的内容,如超市区撤掉了空盒子、空饮料瓶,投放了各类真实商品;美味大厨房也进行了环境改造,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切水果、拌沙拉、捣坚果、酿果醋、用面粉和黄油制作饼干等。游戏活动呈现出真实性的特点。
◆ 游戏主体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幼儿自主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反思与调整中,教师从原来区域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们体会到:学会放手,才能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学会放手,才能让本区域的游戏有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力。如各区域服务人员角色,起初的服务用语都经过了教师培训,但实践中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成人化的规范用语反而抑制了幼儿自身语言的发展,让幼儿变得紧张不安,不敢表达。因此,要想让幼儿在游戏中有大胆表达、主动交往的游戏状态,就要打破原来很多教师预设的游戏环节和内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和交往。由此,教师也从费尽心思的情节设计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幼儿在游戏中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放松自在和愉快自信。 ◆ 区域设置从固守不变转变为适时更新
以爱心医院为例,医院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个机构,而且在社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很少参与这个区域活动。据此,科研小组带领该区域负责教师共同分析、讨论,进行改进调整。根据现场幼儿游戏观察和与幼儿个别谈话,我们了解到:其一,医院是孩子们记忆中惧怕和感到痛苦的地方,因此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当病人,而区域中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又有限;其二,该区域为幼儿提供的可操作材料太少,游戏内容不够丰富,孩子们玩过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不想再玩。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将爱心医院更改为健康体检中心,体检活动既可以减少孩子们内心恐惧的感受,还可以丰富这个区域的游戏内容,同时萌发幼儿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照顾。为此,健康体检中心开设了测量身高、体重和检查视力、听力、牙齿等几项活动。同时为小、中、大班幼儿设计了健康体检卡,如果各项体检合格,小朋友将会得到一个笑脸贴画作为奖励;如果有某一项不合格,小医生会给出相应健康建议的处方,让小朋友带回家。体检中心成立以后,幼儿参与的人数大量增加,门口时常排起了等候体检的长队。
像以上这样区域调整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会阶段性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区域存在的价值适时更新,有的撤换成新的区域,有的增加游戏内容,有的合并进其他区域。生活实践区就在调整、更新、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充实,呈现出源源不竭、持续生长的生命力。
挖掘生活寻常时刻的教育契机,开展自主化的一日生活活动
《纲要》指出,坚持保教并重,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生活课程的目标,我园倡导“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视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生活环节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开发、提炼出来,在各环节中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使幼儿的生活环节具有教育价值。幼儿在园的生活一般包括十大环节:入园、盥洗、进餐、饮水、入厕、户外活动、午睡、加餐、离园和教育活动。每个生活环节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素材,如盥洗时怎样才能把小手洗干净;进餐时认识不同材质的餐具,餐具的分类有序摆放;加餐时认识食用的水果,包括形状、颜色、味道等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从生活的寻常时刻发掘有助于幼儿成长的促进点,生成贴近幼儿的随机教育活动。
此外,我园的生活教育突出“自主化”的特点,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幼儿身体力行,亲身体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晨间入园时间,让幼儿擦拭自己的小椅子;进餐环节让幼儿自取主食,饭后清理桌面的残留物;饮水环节学习自己倒水喝。中大班在生活常规中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通过与幼儿讨论引导其明确一日生活环节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帮助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让幼儿形成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负责的个性品质。
在园本生活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的课程实施注重“人人参与,各显其能”,善于发现教师和员工的特长,充分调动全园教职工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课程的实施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如美味大厨房活动,我们请食堂师傅为孩子们讲解不同蔬菜的切法,指导幼儿根据不同份量调配面粉、黄油,以及又快又好和面的技巧;采购老师会带着超市区域的小进货员一起到社区超市去购买商品,让孩子们有了更加真实的角色体验和购物经历。幼儿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实践当中,大家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一种极具凝聚力的团队氛围。随着生活课程的开展,我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改变,摒弃了原来对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的追随,教师也不再是计划的严格执行者,而是以幼儿的发展为落脚点,追随儿童,以儿童为本,让儿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身上被激发出来的巨大潜能和平日不易表露的风采。这也实现了我们在落实《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实施生活课程要达到的目的: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