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用书》的辅助。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习惯借助该书分析教材,能否合理地使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教材的駕驭效果。对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起来,全面分析在《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套数学教师用书得到发行,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对于教师用书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受到了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只有结合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尝试着去粗取精,充分发挥教师用书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归纳整理教材内容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如果站在基本技能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要想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和理解教材,并明确不同知识的不同领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有效实现了这一目标,教师通过阅读和分析《教师教学用书》便可以轻松归纳出各个课时涉及的领域知识,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有利于教师把握知识、技能要点
《教师教学用书》对数学知识做了详细的阐述和划分,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难点内容,明确教学要点,可以说是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规划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教师可以以此来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掌握教学要点,明确知识结构,从而根据实际内容更好地开展课上教学、课堂练习以及布置课后作业。
(三)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编写目的与内容
《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快速理解教材的表现内容和编写目的,并轻松掌握内容与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1—5的认识”一章的时候,教材中插入了各种各样的图画,其中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有生命的个体,也有无生命的个体,以此来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物体,其数量都可以用数字表示。通过分析这一编写内容,教师便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明确编写思路。
(四)有利于教师明确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并明确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明确教材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造多元化的知识网络格局,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在启发和引导的学生基础上使其获得丰富的知识,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教师教学用书》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参考用书的时候主要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熟视无睹,另一种是奉若法典。出现第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而产生第二种情况的原因与专业认知水平有关。有的教师将一些教学用书视为法宝,要求学生不断地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趣,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够合理甚至错误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盲目跟从。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列举《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一)一些表述容易引发歧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请其估计145×12的大致结果,然后尝试笔算出结果,对照估算情况后,估算值与准确值是否有误差。”这一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先估算,再笔算,最后对比数值误差”,这样的表述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其认为估算值和准确值越接近就越正确。但是事实上,145×12的估算可以是:145×10=1450;150×10=1500;100×20=2000……
以上几种估算方法都是成立的,并不是不够接近便算错误。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表达并不正确。估算的价值所在便是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可能性的判断,而不是需要计算出精确数值,因此上述教学用书中的描述会让学生误会估算的含义。
(二)一些规定禁锢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用书》的存在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但是其中不乏一些规定过于生硬,不仅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比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为了降低难度,本套教科书在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时,只考虑两个正方体之间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这一规定的提出,让教材里所有关于“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内容都默认采用“面面相交”,直接略过了“棱棱相交”的情况。教科书的设计出自好意,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让很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根本无法理解,便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这种“规定”,限制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用书》的创造性应用实践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数学教学目标
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理解《教师教学用书》,深入研读新课标,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善于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目的,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
2.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每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积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做好知识板块的划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心中有数。
3.合理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明确每个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4.根据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标注将教学目标细化,明确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把每一课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深入分析到位,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教学因素,并做好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好地备课。
(二)挖掘教材内涵,灵活使用教学用书
要想全面构建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比如:每一课中插入的主题图有什么意义;每个例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课后练习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用书的作用,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1.创造现实化的学习背景。教师应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积极研读教材,并合理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现实化的学习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的时候,教材中编入了一个《小兔盖房》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插图新奇有趣。这一内容在教学用书中也有了一定的阐释。对此,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感知“多”“少”“一样多”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熟悉有趣,充分发挥了教学用书中插图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感知和理解。
2.开展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个理念,结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按照实际需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的时候,《教师教学用书》中编入了一个“回忆生活理解时间”的活动。对此,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用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此活动,回忆自己的生活习惯,然后动手制作一个符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进行全班交流和展示。通过这样一个题材的引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3.重视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组织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合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小学数学“位置”一课的时候,《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强调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实践活动。教师要意识到这一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用书》中本课课后练习内容展开实践活动,设计如下:
首先引导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电影院;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座位的排数和座位号的排列规律;随后开展一个“看电影,找位置”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互动,为每人发一张电影票,要求学生按照编号找座位;最后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必须要灵活应用教学用书,并懂得汲取源头活水,及时推陈出新,不盲从,不迷信,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郑海峰,李三平.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估算内容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03):123.
[2]任旺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11):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套数学教师用书得到发行,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对于教师用书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受到了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只有结合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尝试着去粗取精,充分发挥教师用书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归纳整理教材内容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如果站在基本技能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要想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和理解教材,并明确不同知识的不同领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有效实现了这一目标,教师通过阅读和分析《教师教学用书》便可以轻松归纳出各个课时涉及的领域知识,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有利于教师把握知识、技能要点
《教师教学用书》对数学知识做了详细的阐述和划分,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难点内容,明确教学要点,可以说是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规划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教师可以以此来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掌握教学要点,明确知识结构,从而根据实际内容更好地开展课上教学、课堂练习以及布置课后作业。
(三)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编写目的与内容
《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快速理解教材的表现内容和编写目的,并轻松掌握内容与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1—5的认识”一章的时候,教材中插入了各种各样的图画,其中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有生命的个体,也有无生命的个体,以此来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物体,其数量都可以用数字表示。通过分析这一编写内容,教师便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明确编写思路。
(四)有利于教师明确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并明确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教师教学用书》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明确教材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造多元化的知识网络格局,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在启发和引导的学生基础上使其获得丰富的知识,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教师教学用书》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参考用书的时候主要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熟视无睹,另一种是奉若法典。出现第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而产生第二种情况的原因与专业认知水平有关。有的教师将一些教学用书视为法宝,要求学生不断地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趣,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够合理甚至错误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盲目跟从。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列举《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一)一些表述容易引发歧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请其估计145×12的大致结果,然后尝试笔算出结果,对照估算情况后,估算值与准确值是否有误差。”这一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先估算,再笔算,最后对比数值误差”,这样的表述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其认为估算值和准确值越接近就越正确。但是事实上,145×12的估算可以是:145×10=1450;150×10=1500;100×20=2000……
以上几种估算方法都是成立的,并不是不够接近便算错误。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表达并不正确。估算的价值所在便是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可能性的判断,而不是需要计算出精确数值,因此上述教学用书中的描述会让学生误会估算的含义。
(二)一些规定禁锢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用书》的存在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但是其中不乏一些规定过于生硬,不仅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比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为了降低难度,本套教科书在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时,只考虑两个正方体之间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这一规定的提出,让教材里所有关于“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内容都默认采用“面面相交”,直接略过了“棱棱相交”的情况。教科书的设计出自好意,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让很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根本无法理解,便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这种“规定”,限制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用书》的创造性应用实践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数学教学目标
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理解《教师教学用书》,深入研读新课标,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善于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目的,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
2.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每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积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做好知识板块的划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心中有数。
3.合理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明确每个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4.根据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标注将教学目标细化,明确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把每一课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深入分析到位,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教学因素,并做好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好地备课。
(二)挖掘教材内涵,灵活使用教学用书
要想全面构建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比如:每一课中插入的主题图有什么意义;每个例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课后练习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用书的作用,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1.创造现实化的学习背景。教师应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积极研读教材,并合理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现实化的学习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的时候,教材中编入了一个《小兔盖房》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插图新奇有趣。这一内容在教学用书中也有了一定的阐释。对此,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感知“多”“少”“一样多”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熟悉有趣,充分发挥了教学用书中插图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感知和理解。
2.开展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个理念,结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按照实际需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的时候,《教师教学用书》中编入了一个“回忆生活理解时间”的活动。对此,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用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此活动,回忆自己的生活习惯,然后动手制作一个符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进行全班交流和展示。通过这样一个题材的引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3.重视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组织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合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小学数学“位置”一课的时候,《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强调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实践活动。教师要意识到这一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用书》中本课课后练习内容展开实践活动,设计如下:
首先引导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电影院;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座位的排数和座位号的排列规律;随后开展一个“看电影,找位置”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互动,为每人发一张电影票,要求学生按照编号找座位;最后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必须要灵活应用教学用书,并懂得汲取源头活水,及时推陈出新,不盲从,不迷信,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郑海峰,李三平.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估算内容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03):123.
[2]任旺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