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卢比孔河”: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过卢比孔河!”当凯撒大帝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向其麾下军团下令越过意大利北部的那条河流、向罗马进军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留下了一个千古佳话。凯撒毅然决然地发动战争并击败庞培,从而成就了西方世界的千古一帝。于是,后人们纷纷借用卢比孔河畔的著名典故来形容在历史关头的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并终成大业。如今,欧盟也刚刚越过了自己的“卢比孔河”,展开了在军事防务领域内的宏大进军。
  迈入“禁区”: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缘起
  古罗马的将军们有个禁区,那就是决不能率军回头渡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否则就是对罗马的背叛并将被处死。欧盟也曾经有个禁区,那就是防务一体化领域。众所周知,欧洲一体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那就是各国通过和平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主权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组织,并通过高度机制化的政府间合作,在一片大陆上营造出半个多世纪的安全与繁荣。不仅在经济领域内如此,就是在内务、司法等政治与社会层面,欧盟的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有一个领域长期以来却是个例外,这就是军事等防务领域。
  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成员国确曾摸索过防务一体化之路,最早的尝试当属著名的“欧洲防务共同体”(EDC)计划。该计划旨在联合对付苏联并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但却不幸在1954年遭到法国的否决而夭折。在北约地位强势以及欧洲冷战对抗忽冷忽热的背景下,欧共体国家深刻反思“防务共同体”失败的教训,叹息此雄心勃勃计划付诸东流的同时,痛感其不能成行实为若干深层次原因所致,具体而言,一是相互间政治信任度还远远不够,防务领域实现一体化只是奢望;二是北约之强势已经包揽了西欧的安全需求,换言之,“欧洲联合防务”已无必要。从此,防务领域就成了欧洲一体化的神秘禁区。纵使经济、社会等领域内的合作再如火如荼,也少有欧洲政治家敢于问津防务一体化议题,即使有,也应者寥寥。
  冷战结束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制度化密切合作,欧洲国家间的关系早已今非昔比,相互信任与融合度极大加深,“同质性”已达史无前例的程度。不仅在经济方面已经高度一体化,就连政治合作水平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另一方面,冷战后为了对付所谓“中国威胁”,传统的大西洋盟主美国正在不知不觉中把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大西洋越来越宽,欧美变得若即若离。这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欧美双方对于北约前途的争论之中。如果说以上两大变局已经很大程度上破除了上世纪50年代“防务共同体”夭折所带来的“魔咒”的话,那么冷战后欧洲安全环境中凸现的新因素——惨烈的民族间冲突和地区性危机,则给正从历史尘封中悄然苏醒的“欧洲共同防务”梦想直接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在整个90年代,欧洲安全都受到巴尔干地区冲突的严重威胁。欧盟试图以新出台的共同外交政策协调成员国立场,以便早日恢复和平,但是效果不彰。原因很多,但欧盟没有自己的防务政策和军事力量确是最关键因素。没有武力支撑,外交效力可以为零。经历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痛苦折磨之后,欧盟及其成员国最终痛下决心:务必要有自己的共同防务和军事实力。在同年6月的科隆峰会上,欧盟各国一致同意出台新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这同时标志着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欧盟,终于迈入“禁区”!
  风驰电掣:欧盟防务一体化的成就
  用“风驰电掣”这个词来形容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也许并不过分。从1999年至今不过14年时间,欧盟已经在其安全与防务领域内大刀阔斧地增添了许多内容,无论是军事还是民事层面都已经注入了大量实质性的内涵。这与之前几年华而不实的进展形成了鲜明对照,令人侧目。对于欧盟防务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只有从机制建设、安全战略、能力建设和安全行动等主要方面逐一考察,才能有全方位的认识。
  机制建设是欧盟成功的重要法宝,是维护一体化既有成果、防止一体化倒退的坚固屏障。从2000年开始,欧盟在防务领域相继建立起了一系列重要的职能机构,为防务一体化打造出有形的臂膀。最重要的机构包括:政治与安全委员会(PSC),这个机构负责为防务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宏观指导,由于层级很高,它还代表了成员国的政治权威和参与;军事委员会(EUMC),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机构,它既对欧盟的政治上层负责并提供军事方面的专业咨询,同时还要监督下属的专业性机构;而军事参谋部(EUMS)正是军事委员会监督指导的直接对象,它负责做出战略预警、战场形势分析以及策划危机管理行动,属于“基层部门”。此外,欧盟还于2004年建立起了防务局(EDA),专司欧洲防务产业与市场的建设,为防务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各项机制建设都是有坚实法律基础的,像《里斯本条约》这样的欧盟基本条约为其提供了合法性。
  安全战略是欧盟防务一体化发展的灵魂,是其“软实力”。战略就是要说清楚欧盟面临着怎样的安全环境、受到哪些威胁以及该如何应对,等等。2003年12月,首份《欧洲安全战略》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回答,认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地区冲突、国家失败以及有组织犯罪是对欧盟安全与防务的最大挑战。至于该如何应对,安全战略则提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安全合作关系,以及欧盟自身必须建设强有力的防务政策手段等原则办法。
  与安全战略的思想和主张相比,欧盟的防务能力建设就是响当当的“硬实力”了。过去,在与欧盟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实力的比较中,军事能力曾经是其最短的短板,这就使欧盟显得过于“文弱”,仅仅是个“民事强权”而已。为了“文武兼备”,欧盟从1999年底开始建设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高强度的安全危机的挑战。2003年,在德、法、英等大国的倡导和带动下,欧盟通过了建立新型“战斗群”(BG)的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特征显示出欧盟的建军思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使人眼睛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防务一体化绝不是纸上谈兵。从2003年开始,欧盟积极地策划并实施各类安全防务行动,以行动检验防务建设的成果,再以取得的经验教训推动一体化继续前进。迄今,欧盟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与联合国、北约、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携手合作,发起了将近30多场维和防务行动,为东南欧、非洲、中东甚至东南亚等多处地区危机的解决贡献了力量。如今,越来越多深处战乱中的人们熟悉了欧盟的十二星旗,并将其视为和平的象征。
  任重道远: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前景
  纵观历史,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很简单,一体化是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象,牵涉到了太多的利益和观念竞争。由于防务一体化涉及国家主权最核心的层面,其难度就更不容忽视。有人用“退一步、进两步”来描述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确有几分道理。就拿各国的战略传统和政策立场来看,法国在骨子里从来都想甩开美国和北约单干,让欧盟防务真正独立并撑起一方天地,而英国融化在血液里的观念总是放不下英美“特殊关系”,岂容法国借欧盟的葫芦卖自己的药?德国则吃尽了历史的苦头,对欧盟“军事化”始终心存芥蒂,绝对要与“英法集团”拉开距离。如果连三巨头的想法都如此迥异,那么28国思想火花的碰撞又会如何?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肯定不容易,但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前景还是光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欧盟各国都有很多相似的安全需求,而单靠各国一己之力已经难以实现国泰民安。通过欧盟集中力量、组织协调,优化配置战略资源,各国的安全利益方能得到更好的维护,这也是被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一再证明过的事情。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并且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图为2012年7月10日,第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右)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左)共同出席。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俄罗斯和中国以2:13否决了阿盟成员国摩洛哥提出的制裁叙利亚提案。这份提案由法国、英国、德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起草,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将权力移交给第一副总统,并在未来两个月内和反对派共同组建民族联合政府,如果叙利亚政府无法实现政治过渡,草案呼吁对其采取进一步措施。这是中国继去年10月之后,第二次就叙利亚问题投否决票。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对叙利亚问
自冷战结束以来,关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未来命运一直众说纷纭。  早在多年前,韩国政界和舆论界的一些人就放言称,中朝之间的这一条约已“形同废纸”,中国国内也有人持相同的看法。  国内和国外的“废约派”有以下两大理由:  一是内容上的不合时宜。条约签订其时,中苏关系恶化至谷底,中国与朝鲜签定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然而时过境迁,苏联早已解体,中俄之间也已构筑起新的关系架构,结成战略合作伙
保护性居住是西方人长期的习惯,“保护性拆除”则是中国人目前流行的做法。两者说的都是对旧建筑的保护,都是对历史的承诺,都是对世人的交代。只是,前者说的保护是真的保护,因为保护后那个建筑还矗立在那里,至少一部分建筑还在。而后者说的“保护”……我真的不愿意重复这个叫法,因为这种“保护”下建筑“轰”的一声倒塌后,历史也烟飞云散了。所以“保护“这个词意思在这里不同,前者说的是“居住”,后者说的是“拆除”。 
广东老板娘  我刚到荷兰时,工作居住在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市(以下称马城)。那是27年前,祖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经济腾跃尚在孕育之中,而这里的经济自文艺复兴起就未间断地持续增长。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十来小时的飞行不但把我从东半球带到西半球,而且把我从一个世纪带到另一个世纪。反差之大,令我眼晕。  马城古香古色,恰似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小镇,但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的老本行教育领域就是一例,以问题为出发点的
长期以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受到权力利益、政党竞争和大陆因素等等的复杂影响。蔡英文在1月14日“大选”中落败后请辞民进党主席,随后由高雄市长陈菊代理党魁一职至5月底新的权力核心产生。民进党在纷纷扰扰中进入盘整期,围绕权力核心及两岸政策调整的各种较量暗中集聚,改革派与保守派、务实派与激进派、中生代与“天王”世代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民进党能否利用未来两年岛内没有重大选举的“空窗期”,在两岸政策上拿出能为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已经进入最关键阶段,民主共和两党的较量越来越火热。在众多竞选关注点中,显得有点另类的“体育”近年来越来越有看头。  美国特色的“竞选体育”文化  如果说中国的体育文化特点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讲究靠体育来为国争光,从而形成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举国体制”,那么美国的体育文化则简单得多。  在美国,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参加比赛多有一
颁布新宪法、举行新的大选,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进步。但五部关于选举的法律又对参加选举的组织和个人设置了较高门槛,民盟和昂山素季因而被排斥。军人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缅甸政治。    2008年2月9日,缅甸军人政府宣布制宪完成,2010年举行新的大选。尽管大选的具体日子到现在都没有最后确定,但是国际社会对缅甸20年后的又一次大选还是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1988年9月18日,缅甸三军总参谋长苏貌上
2011年,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很不平静。大国战略关系是否将发生质的变化,大国战略竞争是否将重新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是顺着2011年的轨迹惯性发展,还是会出现转折点,重新回归往年的平稳状态,这是一个未知而又特别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小组的数据,简要描绘了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可能走势进行了预测。   
1949年10月,原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全体爱国外交官通电起义,在国民政府驻外使领馆中,最早升起五星红旗,震撼中外,其领导人正是当时的驻法公使凌其翰。    学者从政的周折    凌其翰,上海市人,1906年出生。曾就读于震旦大学,1927年赴比利时留学。1929年获鲁汶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外交系硕士学位。次年获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博士。同年归国,任《申报》国际评论员兼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  1933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有幸认识李豪老师。李豪是当地著名音乐指挥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我见到她时,她已年逾古稀。因手臂出了问题,不再做指挥,更多的是在家教教钢琴,为《联合早报》写些回忆文章。  李豪原籍湖南长沙,1915年生于武汉,是名门闺秀,早年同宋美龄私交甚笃。抗战爆发前,她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抗战期间,她参加过演出队,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几十年过去了,她跟我们见面时,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