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短期支教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支教”即支持教育,支援教育。近年来,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支教情况普遍,但在提供支教服务的同时,也在自身素质、理论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暴露出相关问题。如何解决并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支教工作,是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关 键 词] 大学生;支教;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02-02
  “支教”是大学生热衷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之一,由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属于短期支教的范畴。近年来,支教队伍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补充了师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但仍有评论说短期支教是“点水”式教育,甚至反问道“对接受支教的学校来说,究竟是帮忙还是打扰”?那么,大学生支教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减少支教行为中的弊端,优化支教成果?怎样在支教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支教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
  受政策、社团、个人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支教,参加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实现的,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最多。支教课程颇为丰富,主要有音乐、美术、体育、绳艺、卫生健康、古诗吟唱等。因受课程影响,支教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统一采取上课的方式进行,每个班安排2名志愿者,一人负责上课,另一人负责维持纪律。像音乐、美术一类的课程,志愿者会按照学校现有的教材进行教授,而绳艺、卫生健康、古诗吟唱等课程则需要志愿者自备教材。
  二、大学生支教的问题
  大学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给学校增添了许多生机,推动了学校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的服务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在支教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的选拔机制
  大学生支教社团通常采取公开招募的方法,一般在新生开学时,采用发放传单、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面试选取志愿者。
  但在选拔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身素质是选拔的首要条件,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能力,可以提高支教效果;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更加看重志愿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试的评委虽然多是参加过支教的老社员,但自身仍会存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选拔过程中存在着对选拔标准认识不统一、随意性等因素,则导致选拔出来的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二)人员不固定,干扰学校正常秩序
  支教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志愿者不固定,流动性比较大。一是受支教志愿者管理困难的影响,二是受志愿者自身责任意识影响。在对志愿者管理上,缺乏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导致部分志愿者对支教的热情减少,积极性降低。而有的志愿者临时有事情,或是本身纪律性不强,不能持续长久地进行支教。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支教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支教志愿者不固定,更换太频繁,则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导致教学没有系统性,教学内容没有连续性等。
  (三)缺乏后续沟通、交流反馈
  志愿者支教在沟通上主要有两个问题,(1)志愿者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志愿者一般都是支教结束后就走,很少与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志愿者对学情了解不足,不能理解学校支教需求,不能从学校老师那里获得教学经验,这使支教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支教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自身实践能力的积累。(2)与上下届、同届支教志愿者缺乏沟通。其实,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可以收获很多经验和感触,比如如何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备课、教学设计,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等。但由于未能及时地总结交流,导致经验不能很好地传承,志愿者单兵作战,每一届志愿者都要从零开始进行探索,支教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处于周而复始的原地踏步状态。
  (四)对支教认识有偏差
  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支教社团时,普遍是怀着“奉献爱心”的态度参与的。志愿者对支教活动秉持一种帮助他人、给予别人的主观判断,而忽略了学校相应的也给志愿者提供了实践机会。在支教过程中,有些志愿者过分同情心泛滥,给孩子们带去礼物奖品等,虽然初衷是好的,但会给学生造成为奖品而学习的不良影响。还有些志愿者,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课堂上会无意出现支教学校穷、环境差等语言,虽无贬低之意,但学生会敏感地认為志愿者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另外,志愿者的穿着打扮过分新潮,也会给学生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随着支教问题越来越多,支教效果下降等问题的出现,有些学校表示出不想让志愿者支教的想法,但感觉志愿者是好心义务来帮助的,所以又不好意思拒绝。因此,志愿者不能自我感动地认为是单方面的付出,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抓住支教这一实践机会。
  (五)教学经验与课堂管理能力不足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教學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上课有念教案的情况、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差、一节课安排的知识量过多、不能把控课堂氛围等方面。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志愿者把支教想象得过于简单,认为学生应当是很好管理的,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小孩子很难控制,有时会出现课堂气氛太过活跃,纪律较差,甚至是场面混乱的情况。如此一来,精心准备的课不能顺利开展,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志愿者支教的信心和情绪。
  (六)支教课程不能满足学校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更期盼开设像音乐、美术、手工、礼仪等课程,也希望志愿者能组建一些合唱队、舞蹈队、书法小组等。由于志愿者对学校和学生的支教需求缺乏了解,开设的支教课程大多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爱好、特长进行的,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教活动,因此没有起到互相补充、满足需求的效果。
  三、支教问题的对策
  在支教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所以,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支教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提高选拔标准,强化责任意识
  在选拔过程中,要做到“宽进严出”。首先,大学生在报名后,通过召开讲座、宣讲会等形式,让报名者对支教,对志愿者有一个清晰、客观的了解。一是可以扩大对支教活动的宣传,二是减少报名者对支教的主观盲目想象,对于不能完成志愿支教任务的,要鼓励其退出。其次,完善志愿者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支教课程意愿、空闲时间。建立统一的评选标准,对志愿者进行严格的选拔,采用面试、模拟教学等方式,对志愿者自身素质、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考核。最后,要进一步强调支教的重要性、影响性,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落实志愿者工作所强调的奉献、坚持、负责的精神。
  (二)加强支教岗前培训
  丰富岗前培训内容,不局限在支教经验与感受分享上,采用制定成文的方式使培训系统化,可以邀请学校的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备课、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学生组织、课堂管理等。在进行岗前培训的同时,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微课、试讲、模拟课堂等方式,使志愿者活学活用培训的内容,提早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接手支教任务。
  (三)加强支教的管理和组织
  制定支教相关的管理规定及处理办法。首先,要加强支教社团的组织纪律性,解决志愿者不固定性和流动性的问题。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支教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增强志愿者持续支教的意愿。开展支教经验交流会、优秀志愿者大会等,提高志愿者对支教的兴趣。其次,要加强对支教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对备课环节严格要求,负责人要对志愿者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不允许没有备课和教案的志愿者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对志愿者的言行举止加强管理,做到朴素大方,为人师表。
  (四)转变支教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支教,是志愿者和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双向型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要转变观念,从主观认为的“给予者”“奉献者”的身份转变到“服务者”的身份上来,要以务实、实干的态度,更好地服務于学校,支持和帮助学生的教育。志愿者对支教效果设定适当的期望值,协助学校对学生完成教育,使自身获得支教动力、信心和成就感。志愿者要积极认识到支教工作的重要性,自我严格要求,努力为学校、学生形成正面影响。
  (五)加强交流沟通,完善评价机制
  首先,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校对志愿者支教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建议,完善志愿者支教过程,尽可能大地发挥支教作用,增强支教效果。其次,加强上下届志愿者的交流,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实现经验的传承;同届志愿者之间相互分享心得和教学进程,促使教学内容的更好衔接。再次,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志愿者进行支教团队评价、学校评价及学生课堂评价等。根据评价结果,对支教中表现积极的、较好完成支教任务的、有创新内容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和肯定,不仅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也能在团队中起到示范作用;对评价中有不足的志愿者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而不合格的志愿者要停止继续支教。
  (六)以学生为支教中心,满足学校需求
  首先,要和支教学校及学生进行事先交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安排支教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涵建设满足学校之所需,学生之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使支教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志愿者与支教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情,更好地挖掘适应学生的教材,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促进支教中的因材施教。利用“六一”“元旦”等节日,组织文艺会演、科技文化艺术周、运动会等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大部分志愿者是能够胜任支教工作,并得到当地师生认可的,之所以提出上述问题和措施,是为了使即将走向支教的大学生在校时有更加充分的思想和能力准备,促使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增强支教效果需要支教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梦奇,柯文娣.大學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J].魅力中国,2010(11).
  [2]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业,2010(3).
  [3]龚丽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4]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多以学校层面统一部署,缺乏针对性和主体性,也就毫无特色可言。探讨如何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策划设计班级特色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为例,由设计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去探析中职学校班级如何设计班级特色活动。  [关 键 词] 中职;班级特色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方式存在区别,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企业一线员工,融入企业文化并适应企业发展,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与企业创业盈利“共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61-01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期刊
[关 键 词] 全域旅游;生态立县;绿富美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92-02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全面贯
期刊
謝耘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集中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硬件设施不齐全、软件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提出建设党团活动室、综合阅览室、互助学习室、宿舍管理室、成长辅导室以及网络思想政治平台,探索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心理疏导、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思想教育阵地。  [关 键
期刊
[摘 要] 异型面镗孔夹具的设计、制作、特点和使用,浅析利用异型面镗孔夹具安装蜗轮座(箱体)工件,对处在两个不同加工表面的两垂直孔进行镗削加工的应用,以实现在普通镗床上一次安装蜗轮座(箱体)工件可同时完成处在两个不同加工表面、空间中心线不相交的两垂直孔镗削功能;另外学生通过参与这套夹具的设计、制作和实际使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研究工艺的能力,学生很受启发。从而达到加工精度完全满足图纸技术要求、加工质
期刊
[摘 要] 以《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为例,研究基于MOOC平台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为解决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拓展三个环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最后对学生出勤率、项目完成进度、期末考试得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 键 词] MOOC;
期刊
[摘 要] 导游执业自由化是国家推动导游市场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对上海、浙江、江苏等186家旅行社657名导游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执业自由化背景下导游职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导游工作地位、导游工资收入、导游工作安全隐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会直接影响导游工作的稳定性;导游市场环境和旅游协会职能这个中间变量对这四个前置变量起不到应该有的中介变量作用,并最终在执业自由化背
期刊
[摘 要]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文素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者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高职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来。针对高职教育视角下如何加强教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9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期刊
[摘 要] 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在各级教育中意义重大。基于此,试通过实证分析法证明词块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并根据具体的调查给出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形成直观对比,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 键 词] 词块教学法;英语听力教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