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良好融合,能让这门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得到更好的彰显,使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引导,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的综合训练目标。德育有很多体现形式,并且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从具体的教学主题出发,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多通过创设实例和开展教学活动来进行积极价值的传导,让德育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德育与法治;德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讨论、活动中德育内容深刻理解,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德育的渗透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指导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德育方向和内容,确保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进行德育知识的布局与渗透,避免整堂课不分主次、不分内容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一般是围绕教材而设计,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优先位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进行设置和引导,注意德育内容的主次顺序。一般来说,本课的德育主题应放在“老师,您辛苦了”这一环节,其他环节如“我和老师的故事”等不适合渗透德育内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有时候我们当时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师的做法,但事后发现老师是有道理的”“有时,老师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误解你的时候”等教学内容适合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情景进行讲解,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开展德育指导,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不经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和举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发挥示范性作用,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自觉纠正自身行为,自觉按照教师的引导参与德育学习,增强德育的渗透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德育学习任务,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走近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关系不密切,师生互动比较少,那么学生如何实现走近教师呢?学习教师什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语言等都要符合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同时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争取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德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
三、巧设具体情境,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要为学生搭建起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德育渗透,增强德育认同。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为例,德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从而培养起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熟悉而被忽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普遍是多栽树多种花才能让学校更美好,没有考虑到人文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时要巧设具体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如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资料,视频中展示某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满了没有人倾倒,而另外一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非常干净,有同学分早中晚定期处理垃圾和更换垃圾袋。让学生分析自己班级的垃圾桶是否干净?是否有人定期处理?为什么每次都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倾倒而没有学生负责呢?问题设置和情景创设快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树立起爱护班级环境、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和思维,从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四、利用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实现德育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内化,需要注重德育引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了解德育的内涵与实质,在角色扮演中认识到德育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思想在小学生群体中的渗透。
以“父母多爱我”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父母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对小学生来讲,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有关父爱、母爱的德育指导,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事实上的抵触心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会转换立场,多从父母角度进行思考,理解父爱、母爱的内容。如教材中有“父母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表格,主要内容有“父母的做法”“我的不理解”“如何改进和理解行为(父母角度、我的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准备2-3个“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案例进行分析,一名同学扮演母亲,一名同学扮演父亲,一名同学扮演调解人,其他作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学会不再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而是多了一层理解,少了几分抱怨,实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五、结语
总之,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符合当代小学德育的整体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从小学生学习特点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创新入手,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场景,提升德育渗透效果,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强化德育对小学生的影响,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志波.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家長,2020(21):100,102.
[2]冉翠丽.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10).
【关键词】小学德育与法治;德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讨论、活动中德育内容深刻理解,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德育的渗透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指导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德育方向和内容,确保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进行德育知识的布局与渗透,避免整堂课不分主次、不分内容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一般是围绕教材而设计,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优先位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进行设置和引导,注意德育内容的主次顺序。一般来说,本课的德育主题应放在“老师,您辛苦了”这一环节,其他环节如“我和老师的故事”等不适合渗透德育内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有时候我们当时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师的做法,但事后发现老师是有道理的”“有时,老师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误解你的时候”等教学内容适合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情景进行讲解,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开展德育指导,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不经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和举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发挥示范性作用,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自觉纠正自身行为,自觉按照教师的引导参与德育学习,增强德育的渗透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德育学习任务,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走近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关系不密切,师生互动比较少,那么学生如何实现走近教师呢?学习教师什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语言等都要符合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同时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争取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德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
三、巧设具体情境,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要为学生搭建起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德育渗透,增强德育认同。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为例,德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从而培养起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熟悉而被忽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普遍是多栽树多种花才能让学校更美好,没有考虑到人文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时要巧设具体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如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资料,视频中展示某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满了没有人倾倒,而另外一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非常干净,有同学分早中晚定期处理垃圾和更换垃圾袋。让学生分析自己班级的垃圾桶是否干净?是否有人定期处理?为什么每次都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倾倒而没有学生负责呢?问题设置和情景创设快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树立起爱护班级环境、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和思维,从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四、利用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实现德育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内化,需要注重德育引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了解德育的内涵与实质,在角色扮演中认识到德育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思想在小学生群体中的渗透。
以“父母多爱我”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父母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对小学生来讲,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有关父爱、母爱的德育指导,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事实上的抵触心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会转换立场,多从父母角度进行思考,理解父爱、母爱的内容。如教材中有“父母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表格,主要内容有“父母的做法”“我的不理解”“如何改进和理解行为(父母角度、我的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准备2-3个“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案例进行分析,一名同学扮演母亲,一名同学扮演父亲,一名同学扮演调解人,其他作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学会不再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而是多了一层理解,少了几分抱怨,实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五、结语
总之,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符合当代小学德育的整体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从小学生学习特点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创新入手,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场景,提升德育渗透效果,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强化德育对小学生的影响,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志波.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家長,2020(21):100,102.
[2]冉翠丽.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