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上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变的课堂“步骤”也早已让学生们厌倦。尤其在应试的束缚下,教师更愿将课堂变成了讲堂,让学生在被动中接受着死板僵硬的知识,这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倡导一种“体验性学习”,即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将学生引向生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无疑为我们语文教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活动体验”这一板块,给激活语文课堂、丰富课堂形式创设了良好的条件。语文学习不应只是追求对教材单纯的解读,完成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和创造创设广阔的平台,使课堂向开放性、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苏教版教材加入的活动体验重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课使语文学习不再限于教材研读、能力训练,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大语文”的学习全程中来。
一、如何开展语文活动教学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活动体验来谈谈如何开展语文活动教学。
1.强调学生参与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向青春举杯”这一单元中,我择优选用了“朗诵”作为这一单元的活动课。
要上好“诗歌朗颂”这一活动课首先得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是学生朗诵知识的巧储备。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也没有接受过诵颂技巧的指导。在对课文内容研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诵读,将诵读的一些技巧渗透在里面,并且引导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在具体指导学生朗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诗篇的感情,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的内在依托。例如《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要读得声韵饱满;《相信未来》要读得沉稳坚定;《六月,我们看海去》要读得热情奔放……
第二是课堂上朗诵的巧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象,寻找恰当的停顿,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理解与感悟上,给朗诵以提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同时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让学生用个人理解的方式来记录阅读感悟与表达。也可以给学生听一听专家的朗诵,这不一定是范读,而是一种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加以完善自己的朗诵。
第三是课外资料巧准备。让学生利用双休的时间,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现代诗来朗诵,并要谈谈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学生在自我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会去阅读更多的新诗,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资料与自身的理解去朗诵,然后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相互朗诵,作好准备。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收获的要多得多。
2.注重活动评价
开设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极大地影响语文活动课的质量。因此,在开展活动课前,教师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例如,开展新诗朗诵活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主要是从精神风貌、朗诵能力、艺术处理方面进行评分。要求精神饱满,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能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明显。在学生朗诵时,邀请了同组的老师作为评委,活动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平均分为标准,评出最佳小组。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给胜出的小组颁奖。同时,让学生共同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总结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得到的启发:探索活动形式
实践证明,语文活动课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乐意学语文。这是因为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也容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有立干见影之效,成功感会促使学生增强信心;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做一点,只要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要达到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境界,课程设计要求做到新、活、妙、实。即内容、形式有要有新意;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要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又可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笔者结合实践,认为以下几种形式的活动是比较切实有效的。
1.融写作于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千篇一律式的“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已让学生厌倦,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条条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造成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对于高一的学生,一下子让他们写完整的800字的作文会让他们有一种恐慌感,也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所以,为了写作训练的循序渐进,开展了笔者自创式的“别样作文”训练。何为“别样作文”呢?所谓别样作文是有别正规的作文训练的一种作文方式。
一是,命题半开放式。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材料,只给出大致的范围,让学生练习。尤其是从一些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真实事件中挑选。这些内容反映的是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生活味道浓厚,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言之有物,能流露真情实感。同时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自由表达,才可能有创意地表达。
二是篇幅侧重于微型式或片段式。每次小练大概在250字左右。这样的字数要求,一则学生乐于接受,二则在平常的训练中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800字的作文来说,是放松心理、开拓思维的好方式,减轻许多同学对于写作文的惧怕心理。慢慢地练多了,学生也会渐渐爱上写。
三是所写以口头表达展示交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说”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完善。在写的训练中,还要重视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读第二专题时,选用了必修一写作实践中的第三题作为活动的主题。这次活动的主题试着给自己起一个字。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笔者让学生写好后,在課堂上口头交流,并由其他同学当堂作点评。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为你熟悉的某个同学起个字,叙述其中的原因。在此过程中不出现他所讲的学生的名字,然后可让学生根据叙述来猜测这个学生是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2.融阅读于活动
这里指的阅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应该是引发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的一个引子。也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选择怎样的读物的一个例子。以此带出彼,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
我们在上新课时,往往会花一些时间介绍作者。在作者介绍中,笔者往往会侧重于作家作品风格、代表作品的介绍,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去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倡导一种“体验性学习”,即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将学生引向生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无疑为我们语文教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活动体验”这一板块,给激活语文课堂、丰富课堂形式创设了良好的条件。语文学习不应只是追求对教材单纯的解读,完成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和创造创设广阔的平台,使课堂向开放性、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苏教版教材加入的活动体验重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课使语文学习不再限于教材研读、能力训练,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大语文”的学习全程中来。
一、如何开展语文活动教学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活动体验来谈谈如何开展语文活动教学。
1.强调学生参与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向青春举杯”这一单元中,我择优选用了“朗诵”作为这一单元的活动课。
要上好“诗歌朗颂”这一活动课首先得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是学生朗诵知识的巧储备。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也没有接受过诵颂技巧的指导。在对课文内容研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诵读,将诵读的一些技巧渗透在里面,并且引导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在具体指导学生朗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诗篇的感情,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的内在依托。例如《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要读得声韵饱满;《相信未来》要读得沉稳坚定;《六月,我们看海去》要读得热情奔放……
第二是课堂上朗诵的巧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象,寻找恰当的停顿,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理解与感悟上,给朗诵以提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同时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让学生用个人理解的方式来记录阅读感悟与表达。也可以给学生听一听专家的朗诵,这不一定是范读,而是一种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加以完善自己的朗诵。
第三是课外资料巧准备。让学生利用双休的时间,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现代诗来朗诵,并要谈谈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学生在自我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会去阅读更多的新诗,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资料与自身的理解去朗诵,然后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相互朗诵,作好准备。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收获的要多得多。
2.注重活动评价
开设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极大地影响语文活动课的质量。因此,在开展活动课前,教师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例如,开展新诗朗诵活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主要是从精神风貌、朗诵能力、艺术处理方面进行评分。要求精神饱满,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能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明显。在学生朗诵时,邀请了同组的老师作为评委,活动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平均分为标准,评出最佳小组。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给胜出的小组颁奖。同时,让学生共同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总结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得到的启发:探索活动形式
实践证明,语文活动课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乐意学语文。这是因为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也容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有立干见影之效,成功感会促使学生增强信心;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做一点,只要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要达到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境界,课程设计要求做到新、活、妙、实。即内容、形式有要有新意;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要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又可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笔者结合实践,认为以下几种形式的活动是比较切实有效的。
1.融写作于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千篇一律式的“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已让学生厌倦,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条条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造成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对于高一的学生,一下子让他们写完整的800字的作文会让他们有一种恐慌感,也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所以,为了写作训练的循序渐进,开展了笔者自创式的“别样作文”训练。何为“别样作文”呢?所谓别样作文是有别正规的作文训练的一种作文方式。
一是,命题半开放式。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材料,只给出大致的范围,让学生练习。尤其是从一些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真实事件中挑选。这些内容反映的是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生活味道浓厚,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言之有物,能流露真情实感。同时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自由表达,才可能有创意地表达。
二是篇幅侧重于微型式或片段式。每次小练大概在250字左右。这样的字数要求,一则学生乐于接受,二则在平常的训练中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800字的作文来说,是放松心理、开拓思维的好方式,减轻许多同学对于写作文的惧怕心理。慢慢地练多了,学生也会渐渐爱上写。
三是所写以口头表达展示交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说”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完善。在写的训练中,还要重视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读第二专题时,选用了必修一写作实践中的第三题作为活动的主题。这次活动的主题试着给自己起一个字。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笔者让学生写好后,在課堂上口头交流,并由其他同学当堂作点评。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为你熟悉的某个同学起个字,叙述其中的原因。在此过程中不出现他所讲的学生的名字,然后可让学生根据叙述来猜测这个学生是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2.融阅读于活动
这里指的阅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应该是引发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的一个引子。也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选择怎样的读物的一个例子。以此带出彼,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
我们在上新课时,往往会花一些时间介绍作者。在作者介绍中,笔者往往会侧重于作家作品风格、代表作品的介绍,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