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性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60年代施瓦布提出了实践性课程理论,尖锐地指出了课程领域对于理论知识单一地运用和过分地信任,无论是实践性课程的目标还是实践性课程的研究方法以及主体,笔者认为都渗透着对课程领域普适性原则的批判。本文从对折中艺术的理解出发,深入探究实践性课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最后表明课程改革需要人文关怀。
  【关键词】:折中的艺术;课程改革;多样性
  一.概述
  20世纪50、60年代,以施瓦布为代表的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诞生,对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我国当今的课程改革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施瓦布认为:由于对理论习惯的、不加思考的、错误的依赖,课程领域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依照现在的方法和原理已不能持续它的研究,也难以对教育的进展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施瓦布具体提出了实践性课程观的三种操作模式即实践、准实践以及折中的方式。同时,他创造性的提出了集体审议的课程探究方式,将教师、学生、校长以及社区代表等与课程相关的人纳入课程探究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这对于推动教育民主,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折中的艺术
  1.the Arts of Eclectic的理解
  “Eclectic”一词有三个意思,作名词时有“折衷派的人;折衷主义者”的意思;作形容词时有“折衷的;选择的;折衷学派的;不拘一格的”的意思。“the Arts of Eclectic”是外来词汇,笔者将其翻译为中庸的艺术。中庸是古代中国非常推崇的人生思想,中庸是人生的大道,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笔者认为用中庸的思想来解释the Arts of Eclectic十分吻合。
  无论是折中的艺术还是中庸的艺术,笔者认为,大抵有三个关键点:即多样性,包容性和选择性。
  2.折中的艺术对于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关于课程理论多样性的选择。折中的艺术启示我们,在为课程选择指导理论时切不可轻用“一家之言”,选择多种理论,先对同一或类似的研究课题但却有着不同术语的理论进行比较,识别出被考察的理论中拥有的共同要素,并表征每一理论术语中的不同要素,进而识别出每一理论中的偏见。然后把研究课题上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且竞争的理论加以比较,比如学习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中存在共同的研究课题。最终选取合适的理论中的最佳要素,为课程改革挑选最恰当的指导理论。
  (2)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的多样性。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应该包括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一线教师。[1]施瓦布认为,“由校长、教师、社区代表、学生、教材专家等组成的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小组通过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对问题一致性的理解,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策略。[2]”从这句话中笔者提炼出三个对于我国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信息。
  首先,参与人员包括校长、教师、社区代表、学生、教材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小组。笔者认为校长对于课程改革的责任就在于积极搜集课程资源,联系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员,组织课程课程改革具体商议的时间地点,起到统筹改革会议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见并意味着把发言权绝对交给学生,应该是观察学生对于每门学科的反映,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承担这部分内容的重担顺其自然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尽可能保证他们的发言权,考虑教师所提议的各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想用另一个群体来取代施瓦布提出的“社区代表”,即家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家长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日渐突出。所以,笔者建议,让家长参与课程改革,一方面听取他们的心声,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聆听真教育,了解学生的这需要,拉近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距离,一起促进课程改革,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拓展一下空间。
  其次,在具体实践情境中获得对问题的理解。“实践”是一个受人青睐的词语,适用范围涉猎各个学科,其本身作为一个万能答案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建议性的问题中。笔者认为,所谓实践性就是在具体情境中摸索情况发现问题。我们似乎一直提倡做事要有目的性,没有目的的实践都是浪费时间,可是筆者认为目的性太强不见得就是一种优势,主要指在教育领域,教师培训就是很好的实例。结合笔者学校最近举行的门头沟教师培训情况,教师培训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理想中教师培训应该是教师积极参与的,然而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很多教师十分抗拒这样的培训,逃课逃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反思,教育培训的问题出现在哪了?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反其道而行之,深入某学校的课堂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反馈问题,让教师切实领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促使教师自发的反思自己,由衷的寻求建议。
  最后,对于课程问题的讨论在“求同”的基点上,更要注重“存异”。在课程领域,提出一个问题意味着考虑的方面又拓宽了一点,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正向功能又明显一点,同时也意味着解决方案又困难一些。我们是人口大国,想要寻求大家一致的解决方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绝不因弱化提出异议的能力,有些建议也许不能采纳,也许没有方案可以解答,但是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会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或者在磨合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三.课程领域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课程改革必然涉及一个核心,就是人文关怀。一切课程改革需要人文关怀,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关怀。何为教育关怀?笔者认为就是教育上的一种大爱,也是教育中的一种小爱。说其大可以大到促使高考改革又出新举措,英语这门学科将不会出现在高考日里,取其会考成绩的最高分记录高考成绩,不论利弊,笔者以为这就是一种进步。教育关注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心声,换一种相对轻松地方式督促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弱化对英语的学习等于放弃走出去的机会。说其小可以小到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一个拥抱。有心理实验证明,身体的距离可以影响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当一位教师尝试给学生一个拥抱时,对于学生的自信心,情绪的安抚都有极大的帮助。教育关怀必然涉及对人性的尊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注每位学生的天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试想一位和蔼可亲,愿与學生做朋友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熔铸一个充满关怀的教育环境是时代之声。
  注释:
  [1]陈晓蕾.施瓦布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刊.
   [2]陈晓蕾.施瓦布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刊.
  参考文献:
  【1】陈晓蕾.施瓦布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刊.
  【2】王志扬,杨海艳.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09 年第 24 期.
  【3】徐玉珍.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陈 宇.《非诚勿扰 2》:折中主义的胜利,电影艺术总第336期, 2011年第2期.
  【5】彭虹斌.论教育理论的文化意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年 5月第10卷第3期.
  【6】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
其他文献
【摘要】:“漂流孤儿”即由于各种原因出生之时被抛之于江又幸运存活的孤儿主人公。 《西游记》中以”漂流孤儿”悲剧出身方式出场的唐僧不仅能给人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的哲理性思考,还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其中以“水”为命运象征的意象构成了悲剧出身的美学载体;“木匣”孤儿出场完全融于自然环境之中的悲剧出身也体现了自然审美中的交融性原则;“漂流孤儿”命运的反差形成了审美分裂的美学结构,同时,唐僧悲惨的出身对《西游记
期刊
【摘要】:覃江梅著《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一书中围绕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范式进行论述,概括了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通过阅读该论著并结合作者的想法,覃江梅的这一学术观点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认识与思考:第一,审美音乐教育的哲学范式的建立及建构;第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建立及建构;第三,审美教育范式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范式的比较;第四,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发展趋势
期刊
【摘要】:《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熟知的小说,本次研究中省略了基本的内容介绍,直奔主题,首先,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境况及留学热推动下的国外求学潮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述,主要介绍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地位及处境,重点在《围城》与当代社会实际情况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知识分子生存形态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围城之中的突围。最后,本文在说明知识分子生存形态的
期刊
【摘要】: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工艺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多釉色彩陶烧造技术的发达。本文主要从唐三彩的产生原因、唐三彩人物俑形象及唐三彩镇墓兽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疑问,并探讨唐三彩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唐三彩;产生原因;人物形象;镇墓兽;色彩  一般我们认为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628—683)盛于唐开元年间(68
期刊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通過传承与发展的两大方向对其展开具体族传统。首先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出发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阻碍因素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重点透过构建传承与发展机制、政策支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人才、建立示范区几大方面,对主题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资源众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研发的进步与发展,新兴媒体技术也应运而生,例如微博、贴吧论坛等,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具有时效性、便捷性等较强优势,有效的打破了高校教学的时空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主要从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出发,详细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几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措施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课标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从应试考核教育模式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也发生改变。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将艺术和体育活动融合,有效的实现体育与艺术2+1模式,真正将艺术和课间体育活动融合,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真正投入到许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锻炼能力中。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主要采
期刊
【摘要】:文章阐述了初中生的道德发展特征,以及網络文化的多元性,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探讨网络文化多元性给初中生道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笔者并没有否认网络文化多元性,在这方面所发挥的正面作用,但是更关注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章结尾概括了这些影响,并且展开分析,提出了可以提升初中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有利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多元性;初中生道德教育;影响  从1994年开始,中国加入了国际互联网,之后
期刊
【摘要】:颜歌用四川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创作中虚构出平乐镇这样一个文学空间,使得各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由此它的小说世界可以无限延展下去。本文以《我们家》为切入口,结合《五月女王》和《平乐镇伤心故事集》,阐述其作品的审美空间和创作的独特性。  【关键词】:颜歌;方言;我们家;小说  世上让人难过的故事总是很多,但让人笑过后又难过的故事却是不多的,颜歌的小说就属于后者。她的作品很多,其中《五月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是2011年版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在这份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目标出现了许多改变,体现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这三个方面。通过对新课改的解读,了解当今国家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对现有的教学状态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对语文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国家对于中小学课程目标进行了多次修订,目前实行的是2011年修订版,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