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课堂模式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那些模式成熟的学校来说,正享受着模式这一强大推力带来的成果,而对于那些没有勇气建立模式学校来说,有很多人还是以一己偏见否定模式。像杜郎口中学、精英中学这样认准一个模式学校层面全面推行而产生效果的还不多。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学校推进教改的点滴做法对学校推进课堂模式再思考。
一、当前情况:课堂教学情况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有模式没认可。学校模式没有得到所有老师或大部分老师的任可,模式也只是公開课的表演而已。平时的课堂还是老路子、老方法。有行动没坚持。有的学校下功夫制定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有一批老师也实践了学校的课堂模式。但推行中遇到诸多问题阻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课改处在尝试的状态。有坚持没研究。有的强力推行模式的学校,对问题有效有力的研究缺乏,课改最核心深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课改的档次难于提升,有效有影响的引领示范不能很好的建设起来,大家的课改信心就逐渐丧失,真正期望的效果没有呈现。坚持就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认为,靠模式来推行课堂变革是有力有效的。课堂模式最起码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给个模式,大家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再提升,能够解决因教师的执教能力造成的短板问题;二是模式让课堂环节清晰,师生活动明确,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三是模式也让学校推动高效课堂有了抓手,光靠教师的自觉或最后的考试成绩或平时的推门听课都不能保证很好的课堂监控,有了模式,学校就更好加强监控,加强过程管理,才好确保最终的效果。
二、模式的构建
当我们明白了模式推动课改的意义后,建什么样的模式,怎么推行又成了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倾听课改这些年的呼声,梳理各种实践研究,越来越明确的是“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学”是高效课堂研究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学”就是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把利用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核心技术,那么我们就要从量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我们要从顺序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我们要从空间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分组学习。教的唯一任务是促进学的真正发生,所以必须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总之,我们要构建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模式。行动模式的构建,不能从零开始,应该借鉴课改名校的研究成果,在对模式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个大圆还无法勾勒时,画几个小圆是没问题的。抓住“小组学习、小组展示、检测练习”几个方面探索推行。
小组学习和展示应是高效课堂重点做文章的地方。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小组如何评价?当实行小组学习时,小组评价尤为关键。我想,小组评价应注重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才拿出来做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展示要形成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要既“互”更“动”。
三、模式的推行
模式的践行不能光靠教师的自觉,应靠学校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实施主体——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决心来推动认准的课堂模式。不断优化推行措施,以控制论的思想推动模式的前行。
(1)行动研究,梳理总结。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课题,成立各研究项目团队,突破教改过程中的问题。边行动边研究,边梳理边总结。决不能等所有问题研究好了在行动。在课堂推进方面,大体分四步走:第一步,上好研究课,骨干教师率先上研究课,然后从年轻老师开始普听课。第二步,推出模式的公开课,从第一轮优秀的教师中推出几节公开课,全校教师观摩;第三步加强教研联盟,与名校、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第四步,全面巡课,老师上达标课,强势推行,精细管理。
(2)制定规范,精细管理。以课堂模式制定各项教学规范,让管理有抓手有标准。比如,教师备课、导学提纲制定、小组建设、课堂环节等方面,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要求,来推动课堂模式的实施。而管理就要注重评价,评价就要量化考核,采取过程的量化与效果的定性结合进行周期性评价。
教师是教改实施的关键主体,教师的智慧和研究也是教改的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改深入推行的保障。构建动力体系,打造智慧教师,是保证课堂模式推行的关键。
一、当前情况:课堂教学情况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有模式没认可。学校模式没有得到所有老师或大部分老师的任可,模式也只是公開课的表演而已。平时的课堂还是老路子、老方法。有行动没坚持。有的学校下功夫制定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有一批老师也实践了学校的课堂模式。但推行中遇到诸多问题阻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课改处在尝试的状态。有坚持没研究。有的强力推行模式的学校,对问题有效有力的研究缺乏,课改最核心深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课改的档次难于提升,有效有影响的引领示范不能很好的建设起来,大家的课改信心就逐渐丧失,真正期望的效果没有呈现。坚持就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认为,靠模式来推行课堂变革是有力有效的。课堂模式最起码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给个模式,大家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再提升,能够解决因教师的执教能力造成的短板问题;二是模式让课堂环节清晰,师生活动明确,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三是模式也让学校推动高效课堂有了抓手,光靠教师的自觉或最后的考试成绩或平时的推门听课都不能保证很好的课堂监控,有了模式,学校就更好加强监控,加强过程管理,才好确保最终的效果。
二、模式的构建
当我们明白了模式推动课改的意义后,建什么样的模式,怎么推行又成了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倾听课改这些年的呼声,梳理各种实践研究,越来越明确的是“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学”是高效课堂研究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学”就是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把利用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核心技术,那么我们就要从量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我们要从顺序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我们要从空间上确定学的主体地位——分组学习。教的唯一任务是促进学的真正发生,所以必须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总之,我们要构建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模式。行动模式的构建,不能从零开始,应该借鉴课改名校的研究成果,在对模式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个大圆还无法勾勒时,画几个小圆是没问题的。抓住“小组学习、小组展示、检测练习”几个方面探索推行。
小组学习和展示应是高效课堂重点做文章的地方。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小组如何评价?当实行小组学习时,小组评价尤为关键。我想,小组评价应注重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才拿出来做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展示要形成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要既“互”更“动”。
三、模式的推行
模式的践行不能光靠教师的自觉,应靠学校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实施主体——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决心来推动认准的课堂模式。不断优化推行措施,以控制论的思想推动模式的前行。
(1)行动研究,梳理总结。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课题,成立各研究项目团队,突破教改过程中的问题。边行动边研究,边梳理边总结。决不能等所有问题研究好了在行动。在课堂推进方面,大体分四步走:第一步,上好研究课,骨干教师率先上研究课,然后从年轻老师开始普听课。第二步,推出模式的公开课,从第一轮优秀的教师中推出几节公开课,全校教师观摩;第三步加强教研联盟,与名校、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第四步,全面巡课,老师上达标课,强势推行,精细管理。
(2)制定规范,精细管理。以课堂模式制定各项教学规范,让管理有抓手有标准。比如,教师备课、导学提纲制定、小组建设、课堂环节等方面,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要求,来推动课堂模式的实施。而管理就要注重评价,评价就要量化考核,采取过程的量化与效果的定性结合进行周期性评价。
教师是教改实施的关键主体,教师的智慧和研究也是教改的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改深入推行的保障。构建动力体系,打造智慧教师,是保证课堂模式推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