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里的深情回荡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诸多的送别诗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千古绝调,诗歌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千百年来打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此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意真情真,短短的二十八字间,回荡着诗人与友人深深的别情。当我们用一种可视化的视角,尝试回到创作现场与作品现场,便可体味到空间里回荡的深情。
  关键词: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可视化 深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在用诗歌抒发情感,《诗三百》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在有限的字里行间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形成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风格特点。因为古代诗词的含蓄蕴藉,因此在诗词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应该发挥想象力,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用一种空间思维的方式,使诗境在意念中重现,达到一种可视化的效果。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中的经典,明代学者凌云在《唐诗绝句类选》 中评注“唐人别诗,此为绝唱”。此诗为七言绝句,短短二十八字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却隽永悠长,从而成为送别诗的绝唱。此诗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情真景真意真,而且在字里行间回荡着深深的别情。
  一、回到创作现场体味诗情
  所谓的创作现场,就是诗歌创作的背景环境,孟子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a要理解一个人的诗书作品,就要“知其人”“论其事”。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也谈到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最外围的是背景研究,亦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个层面是作家研究;最核心的是作品研究。这三个层面应该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忽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就是作品的创作现场。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時所作,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应为王维早年的作品,作于安史之乱前。王维是盛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最负盛名的诗人。盛唐是唐王朝最鼎盛的时期,经过初唐近百年的经济恢复,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政治上几经变革,到唐玄宗统治时期朝政已经相当稳固;大唐王朝盛世的威严也表现在周边少数民族的臣服,唐王朝的疆域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本诗中元二出使的安西,即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在唐代朝廷已经在此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如此繁荣强大的时代背景下,盛唐文人大都充满了一种乐观昂扬的积进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称为盛唐气象或盛唐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文人的精神特质。
  身处盛唐时代的文人,大都具有盛唐精神,即使人生失意,仕途不遇也不消沉。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文人,在他身上也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点。从《少年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咸阳游侠“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少年英姿;在《观猎》里可以看到狩猎将军“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的矫健身影;即使是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他也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惊艳的诗句。诗句中所体现的豪情、少年精神都是盛唐诗人身处盛唐时代的精神表现。《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送别诗,即使言别伤情,也是哀而不伤,甚至突破传统。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利,通信技术也不发达,所以一别之后再相见就不太容易,所以离别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感伤色彩。《楚辞·招士隐》 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b江淹《别赋》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c这些许多都表达了离别的感伤。《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也不例外。细细品味,诗中有依依惜别的离别的感伤,但不消沉,不悲伤。短短二十八字写足真情,有依依不舍的深情却无哀怨感伤的萋萋别情,正体现了盛唐气象下文人的精神特质,在大唐盛世的时代空间里,流荡着情真意真的别情。
  二、作品现场回荡的依依别情
  作为盛唐负有盛名的诗人,王维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在诗中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由于王维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所以他的诗与画都别具风格,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王维诗歌诗情画意的特点。因为王维擅长绘画,所以作诗时往往把绘画的技法运用于诗歌中,使诗歌具有可视化的效果:一方面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使诗歌充满画意。
  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初春的细雨打落了路上的尘埃,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青青柳色、青青客舍,俨然一幅初春烟雨图,淡淡哀愁也随景而出,使人不由得透过画面想到客舍离别人的感伤。“客舍青青柳色新”看似写景,却在典型的情景中流露出离别的深情。客舍、柳是古人笔下典型的与离别相关的意象。客舍是行人暂时寄居之所,此处的人往往是天涯游子、匆匆过客,所以客舍常常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愁。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达留恋不舍之意。青青的客舍,绿绿的新柳,是王维诗歌诗情画意之美的风格特点,初春新雨,离别的人是感伤的,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人物离别的感伤。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d
  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中诗人并没有点名元二的真实姓名,而仅仅以排行亲昵地称呼对方,这说明了王维和元二的关系非常亲密,不只是一般的朋友。从长安送到渭城,送别友人的情谊依然绵绵不绝,也许昨晚在客舍,二人也是说不完的话吧。友情即使再深厚,送别终归有一别,但是面对即将离别的老朋友,诗人反倒没有多余的话了,“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有不住地劝友人喝酒,一切尽在不言中,深情尽在酒樽中。一“劝”一“更”,抒写了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友情。
  三、距离隔不断的朋友深情
  这首诗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理位置,长安——渭城——阳关——安西。长安是王维所在的地方,渭城是诗人和友人分别的地方,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这几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从空间角度体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   王维此时在长安为官,《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一开篇便从渭城写起,渭城即现在的咸阳,在长安西北地区。诗人身处长安,却为何在渭城送别好友,若读完全诗便知元二要出使的安西,在长安大西北方向,渭城是必经之地。如此看来,诗人在送别元二时由长安一直送到了渭城。从长安到渭城不足百里,在现代交通发达的情况下,驱车不足一小时即可到达,但是在千年之前,这可不是一段短距离。送行之远,情意之殷见于言外。也许王维和元二要用数日才能到达,这从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可知诗人和友人离别是一大早在客栈,那自然昨晚在客栈留宿。王维和元二一定是挚友,否则不会一直送到渭城。从长安到渭城,在空间的推移中显示了诗人和友人深深的情感。
  从长安到渭城不远,但是王维送元二从长安送到渭城,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长安到安西很远,这一路上鞍马劳顿,元二要经过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一旦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离开长安到边疆任职,这对于追求功名积极入世的唐代文人而言,多多少少会有些缺憾。因此这一别,从长安到安西,诗人的别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友人一路劳碌的担忧,又有惜别的深情,更有对友人境遇的感慨。诗曰“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汉代设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阳关、玉门关)” ,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荒无人烟了,所以诗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仔细体味便知其中的深意,元二要出使的是安西,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地区,远在阳关之外。阳关之外尚且无故人,何况安西呢?字里行间之间流露的是对友人的担心,体现了深深的不舍与深情。
  结语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因为情深意切,在唐代便广为流传,甚至被谱曲入乐传唱。此诗何时入乐歌唱,无从考证,但通过文献可知,盛唐时此诗已开始传唱。 《大唐传载》中记载:“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开元中皆以才学盛名。鹤年诗犹妙唱《渭城》。”e这里的《渭城》即《渭城曲》,亦即《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白居易《晚春携酒寻沈四著作》有“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刘禹锡《与歌者何戡》有“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可见中唐时期,这首诗已经广为传唱了。此诗之所以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此诗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动人心脾,正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中所评价:“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
  a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21页。
  b林家骊注:《楚辞》,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32页。
  c陈庆元选注:《汉魏六朝辞赋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d〔清〕 王夫之,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e罗宁点校:《大唐传载》,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9页。
  基金项目: 西安培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可视化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PHJM1908)
  作 者: 張萍,西安培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经典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提取再创造并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有利于实现对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  关键词:西南联大博物馆 AR技术 红色文化 数字化  一、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元素的分析提炼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依其旧址所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记录了在滇八年期间西南联大的
期刊
摘 要:在乌拉特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富有智慧的人物,他们机智勇敢,是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体现出乌拉特人民的思想观念、理想愿望。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莫日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乌拉特 民间故事 莫日更 文化内涵  一、莫日更形象分析  莫日更是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智者之一。他平民出身,受过教育,闯荡过。霍托勤奋好学、吃苦耐劳、
期刊
摘 要:以战争为分界点,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可以划分为战前算计的爱情、战时显露的爱情、战后步入婚姻的爱情。以布尔迪厄的“实践总体理论”来观照三部分的爱情叙事内容,战前两人在恋爱中所谓的算计和策略实际上是在场域影响下所形成习性的必然结果,不能以此作为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证据;战争的到来使得两人感受到场域毁灭的威胁,倾城的一刻完成了两情相悦;婚后居于家庭场域的白流苏,由于生存在具有超历史稳定性的男权
期刊
摘 要:《船居寓意》是禅韵与诗情的圆融,其空灵洒脱,其气韵高远,这归功于释德诚根尘迥脱、无碍自在的真正道人气质。黄庭坚的《诉衷情》虽脱胎于《船居寓意》,但穿凿作意明显,未逾俗柱,未出尘笼,气韵平常。二诗的差别是禅与相似禅的差别。  关键词:《船居寓意》 释德诚 圆融自在 《诉衷情》 黄庭坚  释德诚,又名船子和尚,遂宁人,生于中晚唐,师药山惟严,得法后隐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常泛舟往来松江、朱泾
期刊
摘 要:张资平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更加复杂。通过展示现代女性魅力,在恋爱中带给留学生们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并带领中国青年感受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生活,小说中的日本女性触发了主人公们逐步深入的现代体验,让他们建构起更为完整的自我认识。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几部长篇小说中,日本女性常和中国男性构成一种性依附关系,通过对日本女性的性征服,小说主人公们完成了在现实中难以实
期刊
摘 要:年过七旬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村上春树抱着“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的想法,2019年5月10日在日本《文艺春秋》出版了新作《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以下简称为《弃猫》)的单行本,通过对其父亲的回忆,把鲜为人知的父亲参与战争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的目前,也借此在该作品中表达出作者的战争观。对此新作,国内外也有学者从“隐喻”、历史观、父子关系、对战争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村上春
期刊
摘 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之一,该小说一贯沿袭奥斯汀男女青年恋爱婚姻为题材,相比较其他五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拥有一定的财产与社会地位,范妮·普莱斯一无所有,是一位典型的“灰姑娘”,但实现了简·奥斯汀所认为的理想婚姻。本文将重点从理想婚姻的认知嬗变、女性意识觉醒、策略思维与预见匹配度等角度来分析范妮·普莱斯“灰姑娘式”的婚姻。  关键词:理想婚姻 女性意识 策略思维  简
期刊
摘 要:自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治愈系”一词以来,迅速风靡各个国家地区和艺术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们对于“治愈系”一词理解和感悟不同,选择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以“治愈”心灵并且上升到对生命的深度体悟和审美之中,从中探寻到新型的文化营销方式。正如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谈道:“当艺术成了骚动、革新、革命的推动力,当它表达了否定现存秩序的愿望并用破坏来威胁它的时候,艺术的
期刊
摘 要:杨绛晚年写了一批随笔,以《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为代表,艺术性不如她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散文,但其价值偏于思想性的一面。从她的这批随笔可以看出她受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影响都较深。但是她笔下的“上帝”不能简单理解为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她对于传统、人性、文化等信念感的一种抽象表达,内核更接近于“五四”京派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杨绛 基督教 佛教 儒家 人道主义  杨绛曾
期刊
摘 要:《左传》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武姜与骊姬是贪婪狠毒、干预政治的一类负面女性。以此二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这类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体会春秋时代的女性意识,思考现代女性对于和谐家庭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左传》 武姜 骊姬 思想启示  《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值得我们反复揣度。这部史书虽是以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扩张为主线,勾勒了一个雄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