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新世纪的旋律,是时代教育的主题。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呢?笔者从“注重语言表达,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四个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新;实效;自主;合作
创新是新世纪的旋律,是时代教育的主题。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语言表达,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计算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在判断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判断理由等,通过类似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启迪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源于“疑问”。由此可知,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未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一册“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后,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的算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经过观察后,有的学生提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什么总是把9凑成十呢?”有的提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的得数个位上的数为什么总是比第二个加数少1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这种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就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三、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获得不能死记硬背,应重在理解。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去,获得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例如,教学第二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因此要用减法计算。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探索新知的全部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充分理解应用題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了分析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引导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例如,教学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互相启发和互相补充中得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几种拼法,然后指名学生上讲台演示这几种拼法,并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结果,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一个合作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向同学表达自己数学思想,并倾听他们的数学表达,不但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新;实效;自主;合作
创新是新世纪的旋律,是时代教育的主题。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语言表达,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计算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在判断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判断理由等,通过类似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启迪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源于“疑问”。由此可知,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未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一册“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后,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的算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经过观察后,有的学生提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什么总是把9凑成十呢?”有的提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的得数个位上的数为什么总是比第二个加数少1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这种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就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三、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获得不能死记硬背,应重在理解。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去,获得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例如,教学第二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因此要用减法计算。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探索新知的全部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充分理解应用題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了分析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引导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例如,教学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互相启发和互相补充中得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几种拼法,然后指名学生上讲台演示这几种拼法,并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结果,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一个合作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向同学表达自己数学思想,并倾听他们的数学表达,不但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