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分工的视角,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体系,构建了具有内生的交易效率和学习成本的互联网金融的数理模型,并通过超边际分析,与传统金融结构的比较,迂回生产链条增加,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其出现的门槛条件。
互联网金融 新兴古典经济学 超边际分析
在国外,事实上不存在单独的“互联网金融”这一专门概念,西方国家的学者普遍认同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服务于金融行业。因此,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产生于我国国内的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在国内,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被认可的统一概念。目前对于互联网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者和企业所认同的是,谢平、邹传伟( 2012)提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提高信息和资金的匹配效率,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来说,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集中在其现状和意义的分析上,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原因、条件等的梳理略显不够,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对其发生机制做出合理解释分析。
受杨小凯等( 2003)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启发,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生产消费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效率不断的改进,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学习成本因其网络效应不断的降低,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以及高速的发展。本文引入交易效率,内生了生产消费者的学习成本,构建了交易效率与学习成本的折中的理论模型,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金融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数理模型构建与解析
我们考虑存在一个经济系统,有完全相同的生产一消费决策者,其数量是为M的连续统,每个生产一消費者的事前的效用函数假定为:
u=z+ kzd
(1)
其中z是最终产品的自给量,zd 是最终产品的购买量,k是产品的交易效率。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是:
zp =z+zs =Max[(x+kxd )a (lz -a)1-a,0 ](2)
其中,zp 为最终产品的产出量,zs 为最终产品的销售量,lz 是生产z投入的专业化劳动水平,x设定为中间品:金融产品的自给量,Xd 是金融产品的购买量,k为交易服务的效率,a为生产z的活动中的固定的学习费用,a代表了各投入要素所占的份额比重。该生产函数说明了有两种生产方式,当a=0时表示只用劳动生产最终产品,当a∈(0,1)时表示使用中间品:金融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金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xp =x+xs =Max[(y+kyd )β (lz -b)1-β,0](3)
其中,xp 是金融产品的产出量,xs 是金融产品的销售量,lz 是生产X投入的专业化劳动水平,y是互联网服务自给量,y是互联网服务销售量,b为生产X的活动中的固定学习费用,β代表了各投入要素所占的份额比重。该生产函数说明了,金融产品有两种生产方式,当β=o时,只用到了劳动来生产最终产品,即可以表示传统的金融部门—银行;当时,表示同时用到了互联网服务来生产金融产品,此时可以视作互联网金融部门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服务的生产函数为:
yp=y+ ys = Max[ly -c,0](4)
其中,yp 是互联网服务的产出量,ys 是互联网服务的销售量,ly 是投人生产Y的专业化劳动水平,c是生产Y活动中的固定学习费用。我们给出劳动的禀赋约束是:
lz 十lx+ly=1
(5)
这里li∈[0,1],可根据决策变量的数目,所有可能的组合一共有种212= 4096,每个个体都能够自主的选择自给自足或者专业化的生产结构,为了更有效的聚焦于我们研究的目的,同时结合文定理( 1998)进行筛选,我们得到三种基本分工结构:
(1)自己自足的结构A:由产消者自己生产提供最终产品Z,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的条件是:
X=Xs=Xd=y=ys=yd=lx=ly=0 (6)
(2)出现中间产品的X的完全专业化生产结构B:第一类产消者购买金融产品X,生产并销售最终产品Z;第二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金融产品X,购买最终产品Z,此时第二类产销者构成了传统的金融部门例如:银行。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的条件是:
x= y= ys= yd=ly=0(7)
(3)出现中间产品X、Y的完全分工结构C:第一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最终产品Z,同时购买中间产品X来生产Z;第二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中间产品金融产品X,同时购买最终产品Z;第三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互联网服务Y给生产X的产销者,同时购买最终产品Z。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条件是: x= y=0
(8)
以看作生产产品i(i=x,y,z)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运用上面部分的模型,通过不同结构之间均衡结果的对比,来寻找传统金融部门结构向互联网金融部门新兴结构演进的条件。B结构用来描述互联网金融未出现前仅有传统金融部门的情况,此时贸易的种类数为两种,没有出现和互联网技术相联合的金融服务;C结构用来描述互联网出现之后金融部门的情况,此时贸易的种类上升为三种。将两种结构的相对均衡计算结果列入下表:
结果分析与推论
基于静态比较结果,当c>a或c>b时,自给自足和存在传统金融部门的均衡结构都可能发生;当c 其一,传统金融部门与互联网部门的学习成本之间的关系会对均衡结构产生影响。只存在传统金融部门供给的时候,互联网部门没有与传统金融部门对接,此时是因为互联网的学习成本过高( c>a∪c>b)使得传统金融部门无法承受,结构c的没有产生。当互联网部门的学习成本不断下降( c 其二,学习成本关系确定时,均衡结构会出现哪一种是由交易效率k决定。当交易效率很低(k< k0)时,与传统金融部门交易金融产品的好处并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此时出现的是结构A;当交易效率提升(k>k0)时,生产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贸易的这种结构利大于弊,此时传统金融部门出现,均衡结构为B;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提升(k>k1),互联网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对接,其交易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成本,出现均衡结构c。
其三,由临界值kk1可知,从传统金融部门到互联网金融部门的出现这一结构的转变,需要超越临界值kk1(即存在门槛),这一临界值也与学习成本α和c都存在正向关系,与学习成本b存在负相关系。
其四,在交易效率k>k1同时c<α且c1>1,此时存在互联网金融的均衡结构C并不会出现;只有当互联网服务部门的学习成本c下降到足够小,即c5(1-b).均衡結构C出现了。
根据表2做出的整体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的推论:
推论1:无论是传统金融部门或是互联网金融部门,其学习成本都属于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其结构出现的门槛高低。当学习成本越低时,自给自足结构向有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转变或者有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向有互联网金融部门的结构转变的交易效率的门槛越低。
推论2:各部门的交易效率的提高最终推动了分工结构深化,即便是在学习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交易效率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成本较高时的不足,使存在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能够出现。
推论3:存在互联网金融部门的结构的产生,不仅要求学习成本足够低,使其交易效率的门槛不会超过能够达到的理论值极值,同时要求交易效率不断的改进使得其能够越过该结构产生的门槛值。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12):11-22.
[2]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公安研究,2014(8):95-95.
[3]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New classical econonucs andinframarginal analysis[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互联网金融 新兴古典经济学 超边际分析
在国外,事实上不存在单独的“互联网金融”这一专门概念,西方国家的学者普遍认同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服务于金融行业。因此,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产生于我国国内的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在国内,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被认可的统一概念。目前对于互联网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者和企业所认同的是,谢平、邹传伟( 2012)提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提高信息和资金的匹配效率,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来说,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集中在其现状和意义的分析上,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原因、条件等的梳理略显不够,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对其发生机制做出合理解释分析。
受杨小凯等( 2003)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启发,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生产消费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效率不断的改进,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学习成本因其网络效应不断的降低,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以及高速的发展。本文引入交易效率,内生了生产消费者的学习成本,构建了交易效率与学习成本的折中的理论模型,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金融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数理模型构建与解析
我们考虑存在一个经济系统,有完全相同的生产一消费决策者,其数量是为M的连续统,每个生产一消費者的事前的效用函数假定为:
u=z+ kzd
(1)
其中z是最终产品的自给量,zd 是最终产品的购买量,k是产品的交易效率。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是:
zp =z+zs =Max[(x+kxd )a (lz -a)1-a,0 ](2)
其中,zp 为最终产品的产出量,zs 为最终产品的销售量,lz 是生产z投入的专业化劳动水平,x设定为中间品:金融产品的自给量,Xd 是金融产品的购买量,k为交易服务的效率,a为生产z的活动中的固定的学习费用,a代表了各投入要素所占的份额比重。该生产函数说明了有两种生产方式,当a=0时表示只用劳动生产最终产品,当a∈(0,1)时表示使用中间品:金融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金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xp =x+xs =Max[(y+kyd )β (lz -b)1-β,0](3)
其中,xp 是金融产品的产出量,xs 是金融产品的销售量,lz 是生产X投入的专业化劳动水平,y是互联网服务自给量,y是互联网服务销售量,b为生产X的活动中的固定学习费用,β代表了各投入要素所占的份额比重。该生产函数说明了,金融产品有两种生产方式,当β=o时,只用到了劳动来生产最终产品,即可以表示传统的金融部门—银行;当时,表示同时用到了互联网服务来生产金融产品,此时可以视作互联网金融部门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服务的生产函数为:
yp=y+ ys = Max[ly -c,0](4)
其中,yp 是互联网服务的产出量,ys 是互联网服务的销售量,ly 是投人生产Y的专业化劳动水平,c是生产Y活动中的固定学习费用。我们给出劳动的禀赋约束是:
lz 十lx+ly=1
(5)
这里li∈[0,1],可根据决策变量的数目,所有可能的组合一共有种212= 4096,每个个体都能够自主的选择自给自足或者专业化的生产结构,为了更有效的聚焦于我们研究的目的,同时结合文定理( 1998)进行筛选,我们得到三种基本分工结构:
(1)自己自足的结构A:由产消者自己生产提供最终产品Z,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的条件是:
X=Xs=Xd=y=ys=yd=lx=ly=0 (6)
(2)出现中间产品的X的完全专业化生产结构B:第一类产消者购买金融产品X,生产并销售最终产品Z;第二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金融产品X,购买最终产品Z,此时第二类产销者构成了传统的金融部门例如:银行。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的条件是:
x= y= ys= yd=ly=0(7)
(3)出现中间产品X、Y的完全分工结构C:第一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最终产品Z,同时购买中间产品X来生产Z;第二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中间产品金融产品X,同时购买最终产品Z;第三类产消者生产并销售互联网服务Y给生产X的产销者,同时购买最终产品Z。在此结构下,可得的基本条件是: x= y=0
(8)
以看作生产产品i(i=x,y,z)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运用上面部分的模型,通过不同结构之间均衡结果的对比,来寻找传统金融部门结构向互联网金融部门新兴结构演进的条件。B结构用来描述互联网金融未出现前仅有传统金融部门的情况,此时贸易的种类数为两种,没有出现和互联网技术相联合的金融服务;C结构用来描述互联网出现之后金融部门的情况,此时贸易的种类上升为三种。将两种结构的相对均衡计算结果列入下表:
结果分析与推论
基于静态比较结果,当c>a或c>b时,自给自足和存在传统金融部门的均衡结构都可能发生;当c 其一,传统金融部门与互联网部门的学习成本之间的关系会对均衡结构产生影响。只存在传统金融部门供给的时候,互联网部门没有与传统金融部门对接,此时是因为互联网的学习成本过高( c>a∪c>b)使得传统金融部门无法承受,结构c的没有产生。当互联网部门的学习成本不断下降( c 其二,学习成本关系确定时,均衡结构会出现哪一种是由交易效率k决定。当交易效率很低(k< k0)时,与传统金融部门交易金融产品的好处并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此时出现的是结构A;当交易效率提升(k>k0)时,生产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贸易的这种结构利大于弊,此时传统金融部门出现,均衡结构为B;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提升(k>k1),互联网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对接,其交易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成本,出现均衡结构c。
其三,由临界值kk1可知,从传统金融部门到互联网金融部门的出现这一结构的转变,需要超越临界值kk1(即存在门槛),这一临界值也与学习成本α和c都存在正向关系,与学习成本b存在负相关系。
其四,在交易效率k>k1同时c<α且c1>1,此时存在互联网金融的均衡结构C并不会出现;只有当互联网服务部门的学习成本c下降到足够小,即c
根据表2做出的整体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的推论:
推论1:无论是传统金融部门或是互联网金融部门,其学习成本都属于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其结构出现的门槛高低。当学习成本越低时,自给自足结构向有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转变或者有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向有互联网金融部门的结构转变的交易效率的门槛越低。
推论2:各部门的交易效率的提高最终推动了分工结构深化,即便是在学习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交易效率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成本较高时的不足,使存在传统金融部门的结构能够出现。
推论3:存在互联网金融部门的结构的产生,不仅要求学习成本足够低,使其交易效率的门槛不会超过能够达到的理论值极值,同时要求交易效率不断的改进使得其能够越过该结构产生的门槛值。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12):11-22.
[2]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公安研究,2014(8):95-95.
[3]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New classical econonucs andinframarginal analysis[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