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文中写景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言志抒情抑扬顿挫,无愧千古美文。文章自成之日,传诵至今,究其原因,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王勃所生活的时代是初唐,大唐一统天下,结束了分裂割据,没有了内忧外患,加上几位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大唐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数百年之久的战争动荡终于过去,政治环境的清明使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初唐统治者继续推行隋朝时代的科举制,取消门阀制度,这对包括士人在内的很多人是个很大的鼓舞,他们有了梦,有了渴望,也看到了希望。初唐的时代是青春的、健康的、向上的,王勃就被这样的气息感染着。把这种气息淋漓尽致地爆发出来是在公元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径洪州,看到了洪州的秋天是如此壮美和鲜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给了王勃如此的灵感,也正是有了这么伟大的一个时代才造就了他笔下不同凡响的秋景。
滕王阁位于洪州,洪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可见滕王阁所在的地理环境之好,雄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四周之环境可谓优美。登上楼阁可以欣赏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这又是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登阁之后可近观,可远看,可仰视,可俯瞰。有岛屿,有山川;有长天,有江水;有落霞,有野鸭。古人登高望远必作赋,此时正是滕王阁竣工之时,四周的优美自然人文景观又能尽收眼底,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能触景生情写诗言志的好场所了。再好的天时地利,如果没有人和,很多事情就打了折扣。人和离不开个人和他人。即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眼前的大好风光,个人胸无点墨或者是心胸狭隘,也不可能立即观美景抒情、登高作赋,个人必具有相当高的才气;而他人则认可自己的才能或给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人和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
人和表现之一是王勃有才。《新唐书·文艺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人和表现之二是王勃虽历经坎坷、怀才不遇,但不甘于沉沦和颓废。王勃十四岁应举及第,援朝散郎。曾任沛王府修撰,为培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但不能再考功名,这对一个士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而此时发发牢骚就变得相当正常了。面对秋景,自古多悲。王勃登上滕王阁面对秋景怎能不抒发自己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郁闷情绪呢?但如果按此情绪消沉下去,满篇文章牢骚不断,发展到极点,乃至消极颓废,这篇文章就不会传诵千古了。可喜的是作者在牢骚之后写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有力不甘心沉沦的句子。失意时期的王勃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反而情操不移,态度更加执着,这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也正迎合了初唐时期的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
人和表现之三是都督阎公的雅望和博大胸襟,是都督阎公给了王勃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竣工之时,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他宴请名流,宇文新州刺史、孟学士、王将军,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能参加盛会可见阎公之胸襟。《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滕王阁诗会:“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本来都督阎公是有目的的,想要一个翁婿名利双收,名垂青史。但看到年轻气盛的王勃,挥毫泼墨,才华横溢,语惊四座,对搅局的王勃不仅没治罪,反而由衷地赞其天才,以极欢的气氛结局。从而使王勃个人的才华和他人即都督的欣赏肯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王勃也借这篇美文而青史留名。
总之,一个奇迹的发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王勃生在初唐国君奋发有为之时,政治清明,气息健康向上,九月九的滕王阁更是气势不凡,登阁,优美之境尽收眼底,仕途坎坷而又才思敏捷的王勃途经此地,参加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阁竣工宴会,都督阎公叹王勃之才华,从而天时、地利、人和交织在一起,千古美文也就应运而诞生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鄄城县第二中学(274600)
王勃所生活的时代是初唐,大唐一统天下,结束了分裂割据,没有了内忧外患,加上几位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大唐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数百年之久的战争动荡终于过去,政治环境的清明使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初唐统治者继续推行隋朝时代的科举制,取消门阀制度,这对包括士人在内的很多人是个很大的鼓舞,他们有了梦,有了渴望,也看到了希望。初唐的时代是青春的、健康的、向上的,王勃就被这样的气息感染着。把这种气息淋漓尽致地爆发出来是在公元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径洪州,看到了洪州的秋天是如此壮美和鲜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给了王勃如此的灵感,也正是有了这么伟大的一个时代才造就了他笔下不同凡响的秋景。
滕王阁位于洪州,洪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可见滕王阁所在的地理环境之好,雄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四周之环境可谓优美。登上楼阁可以欣赏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这又是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登阁之后可近观,可远看,可仰视,可俯瞰。有岛屿,有山川;有长天,有江水;有落霞,有野鸭。古人登高望远必作赋,此时正是滕王阁竣工之时,四周的优美自然人文景观又能尽收眼底,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能触景生情写诗言志的好场所了。再好的天时地利,如果没有人和,很多事情就打了折扣。人和离不开个人和他人。即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眼前的大好风光,个人胸无点墨或者是心胸狭隘,也不可能立即观美景抒情、登高作赋,个人必具有相当高的才气;而他人则认可自己的才能或给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人和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
人和表现之一是王勃有才。《新唐书·文艺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人和表现之二是王勃虽历经坎坷、怀才不遇,但不甘于沉沦和颓废。王勃十四岁应举及第,援朝散郎。曾任沛王府修撰,为培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但不能再考功名,这对一个士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而此时发发牢骚就变得相当正常了。面对秋景,自古多悲。王勃登上滕王阁面对秋景怎能不抒发自己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郁闷情绪呢?但如果按此情绪消沉下去,满篇文章牢骚不断,发展到极点,乃至消极颓废,这篇文章就不会传诵千古了。可喜的是作者在牢骚之后写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有力不甘心沉沦的句子。失意时期的王勃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反而情操不移,态度更加执着,这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也正迎合了初唐时期的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
人和表现之三是都督阎公的雅望和博大胸襟,是都督阎公给了王勃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竣工之时,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他宴请名流,宇文新州刺史、孟学士、王将军,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能参加盛会可见阎公之胸襟。《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滕王阁诗会:“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本来都督阎公是有目的的,想要一个翁婿名利双收,名垂青史。但看到年轻气盛的王勃,挥毫泼墨,才华横溢,语惊四座,对搅局的王勃不仅没治罪,反而由衷地赞其天才,以极欢的气氛结局。从而使王勃个人的才华和他人即都督的欣赏肯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王勃也借这篇美文而青史留名。
总之,一个奇迹的发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王勃生在初唐国君奋发有为之时,政治清明,气息健康向上,九月九的滕王阁更是气势不凡,登阁,优美之境尽收眼底,仕途坎坷而又才思敏捷的王勃途经此地,参加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阁竣工宴会,都督阎公叹王勃之才华,从而天时、地利、人和交织在一起,千古美文也就应运而诞生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鄄城县第二中学(2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