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鉴前事,知政得失”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意图为“讽喻说”提供更多参考材料,同时对“爱情说”的部分观点进行反驳。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思想;讽喻说;爱情说
  《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但关于其主题思想的争论在学术界从未止息。综其要者,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三种。本文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写作主张、悲剧结局、作品前后部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考证《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为“讽喻说”提供一些新的论点和论据。
  一、“惩尤物,窒乱阶”的创作目的
  关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材料。如今学界大多采用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创作背景和动因的重要材料。因陈鸿是见证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当事人之一,后来还应白居易邀约为《长恨歌》作传,所以其传中关于《长恨歌》由来的文字,可信度颇高。
  陈鸿在传中对创作《长恨歌》的缘由和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白居易的创作意图: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即以《长恨歌》警戒后世君主铭记“重色误国”的历史教训,切忌重蹈唐玄宗的覆辙。而在同时期的其他诗作中,白居易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最明显的是写于元和四年的《李夫人》:“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这首诗写于《长恨歌》的后三年,白居易在诗中直接以“尤物”指代杨贵妃,发出了“尤物惑人忘不得”的警告,其对杨贵妃妖媚惑上、唐玄宗溺情败国的历史事实显露出了愤恨、痛心的感情,也可看出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贬斥态度。
  二、“惩劝善恶、补察得失”的写作主张
  除去诗人身份以外,白居易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身份——臣子。这“决定了他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文艺思想的一致性”。同是在写《长恨歌》的元和元年,为了应制举策试所写的《策林》中,白居易曾表露自己对写诗功用的看法:“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恶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由此可知,白居易认为诗人写诗是为了“惩劝善恶,补察得失”。如果失去了这一政治功用,哪怕有美词佳句,也无甚用处。除此之外,白居易还在其七十五篇策论中的第十六篇《议祥瑞·辨妖灾》里,直接阐述了“君主的淫昏是致使国家出现妖孽、灭亡的根源”这一主张。此后不久,白居易便创作了《长恨歌》。“选择最有争议、包含政治因素最多的‘爱情’题材——不仅仅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而是酿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灾祸(安史之乱)的重大事件——来表达一个‘纯情’主题,对白居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三、以悲剧结局强化政治警示作用
  爱情说认为,即使《长恨歌》的前半部分有细微的政治讽喻意味,可是到了后半部分,白居易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李、杨二人死别的痛苦,爱情主题在这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白居易的着意并非如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实:
  (一)贵妃之死的场面惨烈异常
  即使白居易想要通过贵妃之死的惨烈来加深对爱情悲剧的表现,也应以同情为基调,但《长恨歌》对于这一场面的描写力度之大,还是远超出正常文学表现的需要。可若从政治警示的目的出发,场面越惨烈,就会给观者造成越大的心理冲击,越能强化观者的内心固像,进而使观者形成“趋避”意识。正因如此,白居易才如此着力地渲染杨贵妃死时的惨烈:“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与史书不同,白居易将杨贵妃的死处安排在了六军马前。贵妃至尊,却死于旷野,甚至死后“花钿委地”,却无人愿收,与杨贵妃生前的风光形成了鲜明对比,暗喻杨贵妃魅惑君上、扰乱朝纲以致落得遭百姓唾弃的结局。而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宠妃濒死的现实,却只能“掩面”而立。白居易极写二人的凄凉下场,实也是为了加强对君王的警戒效果。
  (二)幻想的圆满结局终破碎
  如果是为了表现现实中爱情失意给相爱之人带去无尽苦痛,唯有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梦境或仙境,借此抒发对爱情取得圆满终局的真情呼唤,那么白居易理应给《长恨歌》安排一个团圆的结局。正如“爱情说”所言,长恨歌“把重圆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中的仙山世界”。
  可是白居易在诗中却取消了二人于梦中相见的可能性:“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继而写唐玄宗请方士寻觅杨贵妃的踪迹,方士最终只带回“钿合金钗”,又取消了二人于“海上仙山”相见的可能性。这正是对“爱情说”观点的有力反驳。最后还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说明李、杨二人的悲剧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幻想中都不可能被消解掉,进一步深化了批评的主题。
  四、讽刺主题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对于诗歌作品来说,主题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是检查作品完成度高低的重要標志。“爱情说”认为,以“马嵬事变”为界,将《长恨歌》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对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的描写,实际上是为后半部分表现二人的爱情至深作铺垫。“专宠”只是李杨爱情的表现之一,极写思念之苦和不得见之痛的后半部分,才是全诗的核心,最能体现出爱情主题,对于李、杨二人痴情形象的塑造也在这一部分得到完成。
  五、结论与讨论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为了警醒君王要勤勉朝政,莫重蹈覆辙。诗歌的政治批判意图贯穿全文:安排“乐尽悲来”的表现结构、对李、杨二人的悲剧结局不作消解性处理等;而以爱情为主线塑造的人物形象前后存在断裂,则进一步说明“爱情说”确有不妥之处。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即“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哲学观点在写作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下面就从写作与思维与哲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创造出较为轻松的氛围,进而逐渐推进教学效率的逐渐提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在论述了思维导图概念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写作  在2011年教育部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以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分级标准。依据其中的标准,英语教学有着工
期刊
摘要:晚清以来,社会转型。李伯元寄身上海主动放弃科举之路,在文化市场中办报卖文为生,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李伯元以游戏之笔写戏谑之文满足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需要,追求商业价值重视报刊的经营策略,探索出了一条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编辑思想;小说刊载;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中的身份转变  晚清以来,社会转型,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总体成绩的好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翻转课堂是在近些年逐渐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有
期刊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在许三观的中文版自序中提及“作者对长度的迷恋”,延续了《活着》的风格,作者把人生的长度在本书里用平淡无奇的对白形式娓娓道来,与揭示了人生哲学至高点为活着不同,《许》更多的展现了作者“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态度。  11次卖血,2个中心人物,在新中国伊始的蒙昧年代里,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中职写作教学生活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实践  引言  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在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上,同其他类型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需要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因此,中职院校对
期刊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习惯;扩大阅读;终生受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期刊
摘要:同为俄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两人的作品一直被人比较讨论。文章主要从人性视角下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其观察人性的视角以及小说中道德观作为人性表征的具体倾向。  关键词:人性描写;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同为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并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双峰”。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坚持以文学作
期刊
摘要:梭罗隐居两年所著的《瓦尔登湖》批判了工业时代的人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导致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自然,追寻心灵本真的命题。一方面,从梭罗对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描写及瓦尔登湖生态环境的刻画,与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比,显现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深入自然的程度的递进,对现世的反省与对生命本源的追溯更值得注意,这种精神的收获可以转化成生活的智慧,有较大的现世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上海往事》以“上海”为名,主体部分(高潮和结局)却在水乡小镇和一座孤岛上展开,并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大量描写,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饱含乡土元素。本文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设置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海往事》中的城乡关系,提出“乡土‘永远’是城市的精神故乡”。  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城乡关系;精神故鄉  一、“想象”——城市与乡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