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栖息在语文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q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绚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艺术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为我们提供了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中国古典诗歌自古以来就具有“诗情合一”的特点,将语言、意境与思想情感统一结合起来。正是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不仅孕育着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功能。本文从“以读为主,积累语言;融情于景,品味诗意;创设条件,营造气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的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理解;想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古诗词又是经过千百年传统文化沉淀的精粹。在漫长而浩瀚的文化长河里,诗人灿若星河,诗作浩如烟海。那些能够流传至今,且能够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既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想象意境,体会诗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吸收民族文化精粹,使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所提高,还培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
  古诗词最动人的地方是语言的合理运用,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浏览阅读及实践的机会。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丰富语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而诵读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第一,反复诵读,文字通顺。在诵读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俗话说得好“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诵读的方法又有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速读、节奏朗读、詩情画意结合等。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大量的吟诵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也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境打下了基础。特别是通过大量反复的诵读,孩子们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把诗句读得流利畅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为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奠定基础。
  第二,精读课文,掌握诗意。通读古诗之后对诗句意思的掌握是关键,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先让学生找到不理解的词,然后通过老师适度讲解后,学生间交流体会,感悟诗中诗人所要表现出来的感情,及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了解诗词的大意以后,再反复让学生朗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画面感及诗人所要展现的思想感情。
  二、融情于景,品味诗意
  第一,了解作者、熟悉背景。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即使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诗人的笔下就有不同风格、内容和思想。对于诗人时代背景、经历和思想的了解,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古诗文内容,以及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之美。诗人经常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愿望,在自然事物中赋予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和美丽,就要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如学习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是李白,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要远行了,你会怎么做,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老师只需要为学生做好一个支架,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领略诗中的意味: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晴空万里、浩浩荡荡的江面上一叶孤舟扬帆远行,渐渐地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他望呀,望呀,一眼望不到边的江水上,只剩下帆的影子;一眨眼,帆影不见了。亲爱的朋友,是多么的舍不得你走啊,昨夜的促膝长谈仿佛还在耳边回畔。此时此刻只能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足见这两位伟大诗人真挚的友谊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亲友送别的场景和古诗文中的情景联系起来,实现了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并深入体验与感悟诗人真挚的友谊,从而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评价。
  三、创设条件,营造气氛
  古诗文教学中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诵读的条件,营造学习经典文化的热烈气氛。
  第一,诵读比赛,人人参与。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环境的衬托,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伴随着传统的吟诵逐渐发展形成的。
  因此我在班里积极推动“古诗诵读的小活动”。特意在黑板上开辟了“古诗栏”,每个星期就写上一首带拼音的古诗方便学生阅读。让学生收集古诗的小卡片,就这样慢慢的,诵读古诗已经是我们班里雷打不动的一项活动了。我还在班里定期举行朗诵比赛,每期都要在班级中选优胜者,然后在学期末进行一次优胜者的比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诗词朗诵水平,又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表现力,一举两得。
  第二,体会感悟,不同人生。诵读活动顺利展开的背后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决心。每一首诗的背后是一个感人或心酸的故事,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西风”加上“小桥”“流水”“人家”强烈的对比,把远在天涯的游子的那种惆怅、思乡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引得学生深思。每周三的早读定为“背后的故事”,顾名思义,主要是分享同学收集的关于古诗文背后的故事,例如介绍古诗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和诗人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逻辑。让学生真正做到从深层次理解诗意,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三,诗不离画,画可赋诗。结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最简单的古诗《咏鹅》开始,便重视对学生画画方式的引导,帮助其对诗句进行更好的理解。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画笔再现诗人写作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意。例如孟浩然的《春晓》,就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春天的美丽,引导学生对作者喜欢春天的心情细细体会。虽然古诗词和我们相去甚远,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古人的万般感受和心境。认真体会诗句的内容和意境,可使学生对诗表达的感情了解得更加深刻,训练了学生对于构图的布局和色彩的运用,真正做到了学科的延伸和交汇。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以其精练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语文新课标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使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个特殊的阶段里,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写作方法。虽然说现在的习作教学大多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但并不意味着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完全摒弃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指导。二、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三、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以期通
【摘要】语文课堂上,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并践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只有适时、适合、适量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存在于我们的课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理念愈见深
【摘要】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
【摘要】语文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学生低素养,高学历,尤其语文素养低下的现象,往往被社会诟病。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战略,语文素养自然要再增传统文化。高考是指挥棒,专家现在正在说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让15%的同学读不完试卷”“作文教学要有颠覆,要考文学作品的仿写”。看来,学生语文素养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因为语文素养提升是
【摘要】经过一学期的引导,我们班孩子的阅读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早读、午读、课间都能见到孩子们阅读的身影,阅读量急剧上升,表达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陈芷彤小朋友,通过系统地听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指导训练,她从一开始听别人讲故事,到后来一步一步地自主阅读,阅读兴趣的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效果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阅读;低年级;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图书借阅公约》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  【关键词】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简介:  这是本册第三次口语交际,话题
【摘要】小学作文需要从生活的源头开始,促进学生乐于表达,以生活的真实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本文从“体验多彩生活,积累真实材料;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指导习作练习,抒写生活本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寻找生活的写作素材,归纳积累素材的方法以及运用于写作的技巧,以此抒写自我、畅享写作本真。  【关键词】生活;本真;体验;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美感,同时它在高考中的占比又一直比较稳定,因此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在新阶段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渐渐意识到了古诗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这一情况。因此,本文就对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现状做出分析,并以《将进酒》为例为教师深入探讨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对策;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近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初中生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可划归为灵性与理性两大类,其中灵性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潜力,理性是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写作技能,只有将两者结合,方能形成写作的核心素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培养“理性”、激发“灵性”为主旨,围绕四个培养路径的构建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核心素养;阅读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严格来说,写作核心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体
【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小学教育无疑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根基。古人云:“无基而不坚也”。在新世纪、新时期里,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要让学生做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离不开小学教育这个基础,摒弃此基础而言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就好比“无源之泉,无本之木”。小学毕业班是小学阶段的一个小结,是升入初中的一个“开端”,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  【关键词】小学教育;乐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