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上,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并践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只有适时、适合、适量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存在于我们的课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理念愈见深入人心,而作为践行生本理念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角,能更自如地和他人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评价他人的观点,培养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但是,由于部分语文老师的认识偏差,课堂上存在着“伪小组合作”的倾向,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于表面的“效果”。所以,只有适时、适合、适量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存在于我们的课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一、适时而为,让学生思维“活”开来
在教学《散步》时,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母亲疼爱孙子的细节。许多学生都能找到,但是,一个孩子敏锐地在母亲的语言 “还是走小路吧”这个句子上,发现了问题,觉得似乎母亲的话并不坚决,但是发现仅仅是停留在语感层面,缺乏理性分析。于是,顺势引导孩子继续进行合作探讨,如果将“还是”和“吧”去掉,再读,能不能体会出句子背后母親的心理?学生马上发现,去掉的话,语气强硬坚决。原句却能体会出母亲心里还是希望走大路,但为了孙子,宁可违背自己意愿的迁就心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看出了语言的匠心,也真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二、适合而为,让学生思维“深”下去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必须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汉语语法、文言文的初始学习阶段,学生对于内容没有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无源之水,只能是浅层次的,收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教授相关知识之后,开展恰当、丰富、有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完成自己语言能力的积累。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分享型、诊断型、完善型等类型。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有所收获。所谓分享型,是指当学习内容相似,但课堂容量有限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成果的共享。例如教学《春》,由于课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春景图属于并列式结构,就可以采用共享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所谓诊断型,是指当学生思维有片面性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各自思考的疏漏之处,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三、适量而为,让学生思维“真”起来
在教学中要符合语文的学科规律,适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能滥用。一位老师执教《柳叶儿》,整堂课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地讨论哪些地方看出“乐”,哪些地方看出“苦”,学生热烈地发表看法,最后,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柳叶的特殊而复杂的感情。但是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调动起来,到底这个特殊复杂的感情特殊在哪,复杂在哪,学生真懂了吗?笔者表示怀疑。其实文中“乐”和“苦”表现得很明显,完全没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解读文本发现,苦乐并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它们是会转换的!这种复杂感情的理解恰恰是本文的过人之处,也是让学生真思考以后有所得的关键之处。在这里组织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八岁的“我”感受到的快乐,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的乐?成年后还觉得是“乐”吗?这样学生会真正思考、挖掘人物情境下的心理:八岁时跟三叔去抢柳叶儿,懵懂的孩子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看到早春清晨的美,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是一种“除我之外别人没有资格享用”的得意;“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是饿极之后吃饱的满足……但当长大成人之后回顾往昔再来看当年的这个“特权”时,不禁“悲”从中来,是沉沉的苦中带涩。而现时的作者看曾经的懵懂不识苦难的自己,相信那份苦中带涩的感觉就更深了。正如余华所说的“用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才是文章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地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引导学生真正地触摸文学作品,真正地思考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懂得欣赏文学作品需要从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能割裂开来分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真正坚持学生主体的理念,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根本。所以,语文课堂上,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并践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理念愈见深入人心,而作为践行生本理念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角,能更自如地和他人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评价他人的观点,培养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但是,由于部分语文老师的认识偏差,课堂上存在着“伪小组合作”的倾向,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于表面的“效果”。所以,只有适时、适合、适量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存在于我们的课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一、适时而为,让学生思维“活”开来
在教学《散步》时,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母亲疼爱孙子的细节。许多学生都能找到,但是,一个孩子敏锐地在母亲的语言 “还是走小路吧”这个句子上,发现了问题,觉得似乎母亲的话并不坚决,但是发现仅仅是停留在语感层面,缺乏理性分析。于是,顺势引导孩子继续进行合作探讨,如果将“还是”和“吧”去掉,再读,能不能体会出句子背后母親的心理?学生马上发现,去掉的话,语气强硬坚决。原句却能体会出母亲心里还是希望走大路,但为了孙子,宁可违背自己意愿的迁就心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看出了语言的匠心,也真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二、适合而为,让学生思维“深”下去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必须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汉语语法、文言文的初始学习阶段,学生对于内容没有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无源之水,只能是浅层次的,收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教授相关知识之后,开展恰当、丰富、有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完成自己语言能力的积累。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分享型、诊断型、完善型等类型。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有所收获。所谓分享型,是指当学习内容相似,但课堂容量有限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成果的共享。例如教学《春》,由于课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春景图属于并列式结构,就可以采用共享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所谓诊断型,是指当学生思维有片面性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各自思考的疏漏之处,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三、适量而为,让学生思维“真”起来
在教学中要符合语文的学科规律,适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能滥用。一位老师执教《柳叶儿》,整堂课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地讨论哪些地方看出“乐”,哪些地方看出“苦”,学生热烈地发表看法,最后,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柳叶的特殊而复杂的感情。但是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调动起来,到底这个特殊复杂的感情特殊在哪,复杂在哪,学生真懂了吗?笔者表示怀疑。其实文中“乐”和“苦”表现得很明显,完全没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解读文本发现,苦乐并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它们是会转换的!这种复杂感情的理解恰恰是本文的过人之处,也是让学生真思考以后有所得的关键之处。在这里组织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八岁的“我”感受到的快乐,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的乐?成年后还觉得是“乐”吗?这样学生会真正思考、挖掘人物情境下的心理:八岁时跟三叔去抢柳叶儿,懵懂的孩子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看到早春清晨的美,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是一种“除我之外别人没有资格享用”的得意;“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是饿极之后吃饱的满足……但当长大成人之后回顾往昔再来看当年的这个“特权”时,不禁“悲”从中来,是沉沉的苦中带涩。而现时的作者看曾经的懵懂不识苦难的自己,相信那份苦中带涩的感觉就更深了。正如余华所说的“用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才是文章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地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引导学生真正地触摸文学作品,真正地思考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懂得欣赏文学作品需要从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能割裂开来分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真正坚持学生主体的理念,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根本。所以,语文课堂上,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正确认识并践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