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波的诗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
  秋天在窗外叫嚣了一整夜
  道具师把往年的场景又摆置了一遍
  而螺旋形眼睑刻下平静的遗嘱
  你背着稻禾与金币跨过古老的门槛
  镜子里,你清癯,沉默,遗忘了语言
  你站在你之外,而裸露的双臂落在了夏天
  人们缓慢地解开祝福并呈上
  那金黄色的衰败开出灿烂的虚无之花
  号音被压在几重颜色之下
  出发与返回的道路已被卷起
  你在金黄的失败中长嘘一口气
  池塘被落叶一口一口熄灭
  你在穹顶上捡拾露水
  人们加入了越来越臃肿的裸身舞蹈
  钟声
  暮色聚攏起来,呈现钟的形状
  我就是那钟舌
  黄昏,我倚墙而立,与之隔着暮色的距离
  倚靠而离开,是我存在的方式
  而钟声,越过江水,暮霭,及愈来愈粗的栅栏
  一波一波靠近我,以铜的力量
  省略棉线衍变为铜的历史与晚祷
  它掩埋我,又挖掘我,以悲悯的虚无
  它抚摸我,又抛弃我,从你中置换出的我,又回到了你
  我离开,留下暮色,钟舌
  和愈来愈坚定的钟声
  某一天
  某一天,我还活着
  这是值得铭记的宏大而微小的事件
  人们从忧伤里涌出,抓取那欢乐
  然后从欢乐的山坡滚落,跌回黄昏的灯
  有些人在一天中长大,而另一些人在一天中老去
  交换的灯盏,始终无法照亮彼此的阴影
  一首老歌在不同的音响播放着记忆
  尘埃镶嵌的花朵在不同的纬度绽放花期与陨灭
  眼角的鱼尾纹像一台别人的减速器
  网住你手势的幅度与力度
  无意中发现的一张老照片像无法推卸的证词
  你在木版画里误把夕阳认作了旭日
  某一天,这漫长而短暂的一生
  你在拥抱的热泪与灰烬里,再次回到你自己
其他文献
现在唯独我还拥有着这样的事实——推销员的一天通常从早晨七点的闹钟开始。七点钟,不早不晚,恰好也是一座城市苏醒过来的时间。城市醒来,我就醒来,然后,我洗漱,吃早饭,浏览早间新闻,一小时后,我拎着我那只内容贫乏的公文包准时出门。当然,出门之前,我会换上我那身还算体面的西服。对于推销员来说,一套整洁又舒展的黑色西装必不可少。虽然我的西装裤裤脚时不时会冒出来几条粗鲁的褶皱,但并不妨碍它帮我给顾客们留下一个
期刊
失眠之前,已经失眠两个晚上了,我。  真的有点蹊跷,这次为何连续失眠。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换了以前,就是去年,这都是很惬意的事。老婆带着两个娃,还有保姆,回老家了。剩我一人,自由自在。晚上不用再给大女儿讲故事,早上不再被小儿子拉被子、吵醒。早上起来,不用做早餐,不是不用做,是不做。裤衩、拖鞋到楼下的“永和大王”吃个早餐,然后下车库开车,去公司干活。晚上呢,像一不小心啄开了笼子插销的鸟,奔向
期刊
作者自白:   做记者的三十年里,我一直跑在中国文化现场一线。涵盖的采访对象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王蒙、刘心武、卢新华、贾平凹、冯骥才、韩少功、王安忆、张炜、刘震云、池莉……以及“先锋文学”,莫言、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潘军、孙甘露、迟子建、林白、陈染……两千年前后的“新写实”与“新生代”,毕飞宇、邱华栋、韩东、东西、李洱、红柯、麦家……关于电影的访谈,有艺术到商业化之间的转变,有电影
期刊
1  四天前,我卖掉了位于平泽[1]的那块三百坪[2]的土地。那块地是我在三十多年前负债买下的。虽然之前也有几次打算卖掉,却从没想过真能卖得出去。土地一般很难找到买家,所以我一直很安心。这次委托销售还不到十天,居然出现了痛快的买家,我一冲动就卖掉了。我不相信那块地已经卖了,更不相信那块地三十年来曾经属于我。可那块地的所有者就是我,千真万确。我刚开始是如何得到那块地的呢?不是几十坪,而是足足三百坪的
期刊
1  “那可真是个奇怪的问题啊。”母亲边取下相框边说道。我紧紧扶住椅子,防止母亲跌下来。母亲每动一下,裙角就掠过我的脸,害我想要打喷嚏。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问过什么了。但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母亲的声音萦绕耳边,那么清晰。虽然母亲平时本不是说话亲近的人,那天说出的话却异常冷淡。也可能因为是严冬的关系。我们家没有地暖,一到冬天屋里就寒气逼人,可以看到嘴边的哈气。虽然也有炉子,母亲却心疼那点烧煤的钱,
期刊
微博刚刚流行时,三三曾一度痴迷,几乎在每天凌晨都会发一两条微博,文思如涌时或会多发一两条。这是些精致而奇异的短章,有时是深情的诗,有时是一些俏皮的、可爱的段子。她的微博粉丝并不多,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在自得其乐,但也因其独特的语言与意象受到三五读者的关注与热爱。场面仿佛很热闹,然而所写终究不是通俗的段子、不是道德批判的八卦。这些短而美的句子,终于被汹汹大势所淹没,终于成为只见证自身孤寂的存在。  与三
期刊
写这个创作谈之前,我必须先写一下近几年我自己的状态,因为这个和我的小说创作,甚至包括绘画等其他方面的创作,都联系得很紧密,所以必须写一写。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不想提及我的抑郁症,这源于我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不信任和恐惧。  但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和写作障碍,这个情况我沒有和任何人说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西湖》杂志的约稿,我想依然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因为抑郁的干扰,我
期刊
李昕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卡夫卡的追随者。这不仅仅在于她致力于描述“地洞”般的境遇及相关惊惧(内容层面),也在于她癫狂的自白式的表述特质(形式层面)。不过,这并不代表她是残雪那一路,众所周知,残雪的“学徒”生涯历久弥坚,那基于一种文学野心或美学认同,而李昕则相对地要“孱弱”得多。李昕并非一个训练有素饱读诗书式的写作者,她仅仅是一个置身江南一隅精神看上去有点衰弱的女孩,她可能还有社交恐惧症(如《一个人类
期刊
一  2016年秋,我搬进长沙的一个别墅小区。房子是朋友介绍的,房主叫易生,前些年发了财,在近郊的小区买了两套连在一起的联排别墅,想出让其中一套。朋友的一句话让我彻底动了心,他说,易生会是一个好邻居。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白居易的诗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好邻居对我很有诱惑力。  看完房子,易生请我们去他家里谈。他家院里栽着一棵碗口大的月桂,散发着幽香。走进院门
期刊
朱安娜,1996年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组亚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作品散见于《滇池》、《湖南文学》、《芒种》、《特区文学》、“ONE·一个”等。  我所在的城市能看得到月亮,但极少能看到星星。星星比月亮脆弱,它的光芒在穿过浩远的银河和由悬浮粒子组成的障碍层以后,就已经耗损殆尽。偶尔一些少云少风的日子,或许能在我们浑浊的夜空中发现几颗星星的踪迹,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