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和实施方案,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综合职业技能考核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达到毕业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高职教育目标。基于以上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着重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以及理论与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主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课程模式,来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突出高职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的特点,突出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色。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并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的功能分析纵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尚存在以单门课程组合学科体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职业能力考核力度不足、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齐等现象,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整合理念的不断发展,本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和教育理念应作相应的发展与转变,进行课程改革与整合,建立适应高职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首先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建工专业主要的面向岗位(群)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再以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客,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建工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内业和外业,内业中的岗位主要包括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员等,外业中的岗位主要包括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内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图识读能力、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建筑材料采供与检测、试验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工程图设计、打样及翻图能力等;外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图识读能力、工程测量放线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管理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能力、土石方、脚手架、钢筋代换及砼和砂浆配比计算能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力、建筑质量检验和管理能力、建筑工程监理能力等。
(二)根据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模块
经分析,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施工准备、施工方案编制、地基处理、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及管理、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及管理、质量检测、验收及整改等。以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所需知识、技能和建筑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设置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开发出建造基础、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管理过程四个课程群,使课程役置与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行业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1、建造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建筑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钢筋砼与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工程软件应用、建筑节能等;
2、招投标课程群主要包括: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造价等课程;
3、施工过程课程群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基处理(选修)、建筑工程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建筑设备(选修)等;
4、管理过程课程群主要包括: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实务(选修)、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选修)等。
(三)强化实训环节,加大改革力度重新整合实训群
设置职业基础实训群、职业综合实训群、生产性实训群等,根据职业主要岗位能力(设计、施工、投标造价、质量检验、资料管理等)设置校内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的力度。加大校外实训的比例,设置识岗、熟岗、顶岗、上岗4个实训学期。职业基础实训群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实训、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建筑材料实训、建筑结构实训、土工实训和校外识岗实训;职业综合实训群主要为校内熟岗实训,主要包括建筑工艺实训(钢筋工、砖瓦工等)、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施工图识读与翻样综合实训、投标报价综合实训、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群主要为校外识岗、熟岗、顶岗、上岗实训,通常为施工员岗、安全员岗、质检员岗、造价员岗、监理员岗、资料员岗、设计员岗或其他岗位,生产性实训还有结合实际工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工程地质勘察与士工试验、桩基检测、建筑工程设计、结构试验、检测与加固等环节。
(四)理论融合实训,学做学训结合
加大理论融合实训的力度,课程理论教学有相应的多项配套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综合实训等)相对应,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现场教室,部分教学内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边学边做,学训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特点。
1、建造基础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有:工程力学实训、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建筑材料实训、房屋建筑学与CAD实训、建筑结构实训、结构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土工实训、建筑工程设计实训等;
2、招投标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为投标报价综合实训,具体内容为施工图识读、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开标、评标;
3、施工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艺实训(钢筋工、砖瓦工等)、校外实习;
4、管理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其中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的具体内容为施工放样、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质量检验、建筑工程技术文件管理。
(五)课程教学活动
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将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建筑岗位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并聘请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按需培养、理实一体、做学合一",面向建筑生产线,培养"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实施双证合一,整合教学内容
1、根据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双证书"和企业需求,增加证书课程。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毕业后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
2、学生在学完对应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工种的等级证书(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模板工等),在学完后续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实现很好的对接。
3、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前,要求获得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监理员、中、高级制图员等至少1个与建筑岗位紧密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就是以理论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构成各种知能模块,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搭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平台,同时以职业能力模块来突出专业特征和职业方向,结合"双证书"制度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荣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解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顾艳阳.谈工作导向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4).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邹昀,王中华,华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
[6]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的功能分析纵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尚存在以单门课程组合学科体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职业能力考核力度不足、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齐等现象,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整合理念的不断发展,本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和教育理念应作相应的发展与转变,进行课程改革与整合,建立适应高职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首先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建工专业主要的面向岗位(群)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再以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客,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建工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内业和外业,内业中的岗位主要包括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员等,外业中的岗位主要包括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内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图识读能力、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建筑材料采供与检测、试验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工程图设计、打样及翻图能力等;外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主要有工程图识读能力、工程测量放线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管理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能力、土石方、脚手架、钢筋代换及砼和砂浆配比计算能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力、建筑质量检验和管理能力、建筑工程监理能力等。
(二)根据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模块
经分析,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施工准备、施工方案编制、地基处理、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及管理、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及管理、质量检测、验收及整改等。以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过程所需知识、技能和建筑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设置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开发出建造基础、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管理过程四个课程群,使课程役置与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行业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1、建造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建筑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钢筋砼与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工程软件应用、建筑节能等;
2、招投标课程群主要包括: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造价等课程;
3、施工过程课程群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基处理(选修)、建筑工程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建筑设备(选修)等;
4、管理过程课程群主要包括: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实务(选修)、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选修)等。
(三)强化实训环节,加大改革力度重新整合实训群
设置职业基础实训群、职业综合实训群、生产性实训群等,根据职业主要岗位能力(设计、施工、投标造价、质量检验、资料管理等)设置校内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的力度。加大校外实训的比例,设置识岗、熟岗、顶岗、上岗4个实训学期。职业基础实训群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实训、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建筑材料实训、建筑结构实训、土工实训和校外识岗实训;职业综合实训群主要为校内熟岗实训,主要包括建筑工艺实训(钢筋工、砖瓦工等)、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施工图识读与翻样综合实训、投标报价综合实训、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群主要为校外识岗、熟岗、顶岗、上岗实训,通常为施工员岗、安全员岗、质检员岗、造价员岗、监理员岗、资料员岗、设计员岗或其他岗位,生产性实训还有结合实际工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工程地质勘察与士工试验、桩基检测、建筑工程设计、结构试验、检测与加固等环节。
(四)理论融合实训,学做学训结合
加大理论融合实训的力度,课程理论教学有相应的多项配套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综合实训等)相对应,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现场教室,部分教学内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边学边做,学训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特点。
1、建造基础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有:工程力学实训、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建筑材料实训、房屋建筑学与CAD实训、建筑结构实训、结构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土工实训、建筑工程设计实训等;
2、招投标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为投标报价综合实训,具体内容为施工图识读、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开标、评标;
3、施工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艺实训(钢筋工、砖瓦工等)、校外实习;
4、管理过程课程群对应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其中施工及管理综合实训的具体内容为施工放样、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质量检验、建筑工程技术文件管理。
(五)课程教学活动
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将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建筑岗位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并聘请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按需培养、理实一体、做学合一",面向建筑生产线,培养"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实施双证合一,整合教学内容
1、根据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双证书"和企业需求,增加证书课程。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毕业后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
2、学生在学完对应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工种的等级证书(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模板工等),在学完后续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实现很好的对接。
3、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前,要求获得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监理员、中、高级制图员等至少1个与建筑岗位紧密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就是以理论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构成各种知能模块,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搭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平台,同时以职业能力模块来突出专业特征和职业方向,结合"双证书"制度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荣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解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顾艳阳.谈工作导向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4).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邹昀,王中华,华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
[6]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