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儿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ry_pup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了三个星期的《童年论》,又望望身边的一个个精灵古怪的七八岁的孩童,再捯饬一下家里三四岁的上蹿下跳的小男孩,我不禁问道: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
  一代代的人试着去理解儿童,慢慢地去接近儿童,却始终已经不再是儿童,也全然不知身为儿童的感受。研究者把儿童看作小白鼠,用一堆数据来解释儿童。教师,往往手里端着一个班级,而不是三四十个儿童。父母,早已不记得自己曾经也不喜欢被牵着鼻子走。唉,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呢?
  社会学中的儿童似乎更接地气一些,说白了,儿童也是这个人类群体中的一部分。儿童不再附属于家庭或者成人,他成为一个个体参与社会的活动,也影响社会的发展。这么一看,儿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简直是越来越大了。各大商场,儿童商业区的面积已经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成为最火爆的商业投资点。社会最关注的点在哪儿,商业就在哪儿,做生意的人都瞄上了儿童。再看看教育领域,马云和马化腾都开始投资教育行业。马云的云谷学校已经在杭州如火如荼地生根发芽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云谷教育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腾讯也大力投资线上课程的研发。各大商家都盯上了儿童的早期教育,各种艺术教育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再看看每一个家庭在儿童身上的投资,简直是疯狂。每年在儿童身上花费几十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让成人们如此疯狂地付出?儿童成了一个家庭的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问题衍生出了很多的家庭问题。进而,人们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成人与儿童的相处方式。儿童,看似一个小不点,却撬动着整个家庭。
  没有看《童年论》之前,我觉得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是一件好事。可是,读过《童年论》之后,我感受到了成人对儿童强烈的控制欲。我们往往不考虑儿童的立场,把成人的妄想强加于儿童身上,这给很多儿童带来了诸多麻烦。一旦儿童出现反抗或者叛逆,成人往往冒出“别的孩子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带着强烈愤怒的反问。
  诚然,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话我也对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个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估计他也在爸爸妈妈嘴里听到过,所以他总是以沉默对待,瞪大眼睛看着我,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如果有心理感应器,我想,他那强烈的“我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的宣告一定可以震慑到我。
  想一想从去年刚认识这个小男孩到现在,我跟他产生冲突的次数真是数不清了。第一次是刚入学的时候,我找到他,因为他不能按照要求在座位上安静坐好。一开场,我就以“别人为什么可以”回应他说的坐不住的问题。他大眼瞪着我,使劲儿往我身上靠。我推开他,他怒了,跑了出去……每次跟这个孩子发生冲突都是这样的场景,每次都是因为他没有办法跟别的孩子一样。
  我們常说面向全体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忽视儿童的立场。如果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好好听一听这个小男孩的想法,试着去理解他,同时,一步一步地让他明白班级规则为什么要遵守,等着他在班级规则中找到自己。
  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呢?或许每个儿童都是一只小蝌蚪,我们成人是青蛙。小蝌蚪需要一天一天演变,怎能用青蛙的标准去要求小蝌蚪呢?小蝌蚪需要的空间是水,可是我们却硬拉着它上岸。
  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呢?或许每个儿童都是一只蜗牛,上帝要求我们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们总是嫌弃蜗牛又慢又笨,蜗牛从开始走路就低下了头。蜗牛需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可是我们却推着它冲向终点。
  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呢?或许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外星人,我们成人连他长什么样子都没有研究明白,就颐指气使地指挥他成长。
  总之,儿童到底是个什么生物,不是我们成人说了算的。或许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生物。我们作为成人,首先应该接受他本来的样子,然后带领他进入这个社会,让他喜欢这个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适应这个社会。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默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方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少年时期的大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青年时期的静心默读的。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读书看报更是以默读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默读是阅读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默读教学要厘清默读学习目标,把握默读学习内容,探寻默读学习方法,建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默读学习的指导策略体系。  一、厘清默读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
期刊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感乃“立文之本”,语文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沟通读者和文本中的人物的桥梁。师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本文从共情式诵读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共情式诵读教学的意义、共情式诵读在《桥》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共情式诵读;理论基础;意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期刊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学习者和数学核心概念的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优化与组合,以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推进组织教学。我们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为例,重新梳理教学序列,关注学科内知识的整合,通过多元途径突破学习重难点,注重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期达成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一、整体教学前置思考  (一)整体思维视野下的单元序列重组  国内教材关于运算定律单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当今,小学教育界此起彼伏的改革思潮,或多或少受到《教育的目的》的影响,接受它的滋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教育的目的》这本奇书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之所以用《通向“诗和远方”的教育》为题来评论这本书,是因为该书作者高远清明的思想、海纳百川的学养向我们传递了一股教育生涯中罕有的激情。按说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教育书籍,但从字里行
期刊
《小英雄雨来》(节选)收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者管桦说,雨来的形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的民兵、老人、妇女、少年儿童,都在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顽强斗争。教材选文具有篇幅长、序号分层的鲜明特点,笔者的教学设计围绕“通过列小标题读懂长课文”和“聚焦第四部分,体悟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展开,通过小组合作、读演结合、联想补白等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改编剧本及丰富的图文、音像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革命文化类课文40余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为小学语文阶段第一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相较于之前零散分布的单篇课文,落实好此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更具挑战性。革命文化课文教学长期存在因时代、社会变迁等因素所导致的价值认同不足、情感体悟不深、思维发展不够等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达成。项目化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
期刊
《军神》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革命课文,写了刘伯承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来到沃克医生的诊所治疗,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手术的故事。课文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故在教学中笔者以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称赞的句子贯穿课堂始终,以三幕话剧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关注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握人物内心,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  一、课前谈话,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2~63页例5、“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构相应模型,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数学表达的严谨、简洁,感悟模型思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积
期刊
近期笔者观摩了特级教师俞正强执教的“面积的认识”一课,深受启发。我们在教学这节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是指向学生“接受学习”,而俞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向“深度学习”(如表1),其意义不在于使学生马上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而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面积的概念。“面积”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会与“体积”“周长”等概念混淆。追本溯源,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面积”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教学中,俞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
期刊
前不久,读到《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卢建斌老师的《应该允许公开课不完美》一文(见该报2020年4月27日教育圆桌版),笔者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事实上,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完美,总会存在一些瑕疵。但是,文中所举的两个实例却不太恰当。无论是卢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遇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还是于漪老师在公开课上甫一开场便碰到“障碍”,均非卢老师所说的“瑕疵”,而是值得称道的亮点。  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当然要看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