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体而教 学出文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国民要热爱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這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鞭策,值得反思。落实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从小进行学习和发扬,文化自信谈何而来?人教版语文课本在五、六年级安排了几篇短小、有趣的文言文,这样编排不仅适应了学生认识螺旋上升的需求,也为七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更是为文化寻根溯源。虽然只有区区四篇,但其作用和意义却是深远的。小学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学出文韵?现以《杨氏之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教学
  《杨氏之子》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储备为零。在教学《杨氏之子》之前,笔者了解到学生两方面的学习信息:一是积累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几乎每位学生都可以随口说出两三句;二是很喜欢阅读我国古代的寓言、神话故事等等,并有着一定的储备。上课伊始,笔者从《孔融让梨》《守株待兔》等古代故事说起,引发学生的兴趣,随即引出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回顾类似的名言警句。然后通过诵读感受比较古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文言”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用文言写的文章叫文言文,从而引入新课《杨氏之子》。以上的教学,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以他们积累的名言导入新课,架起了直通文言文的桥梁,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畏惧的心理。这就表明,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生活经验及知识结构等特点出发设计和开展文言文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使课堂焕发出生机或活力。
  二、注重以习文的方法进行引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习得远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小学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激趣,更要关注学文方法的引领。如何学好《杨氏之子》?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学文两步走:一抓字音,读出古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读准生字新词;再指名学生尝试读文,而后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的特点——应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最后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韵味。这样,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念,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读准、读通、读出韵味,层层推进。二借注释,理解文本。学生边默读边借助注释揣摩、理解句子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提出问题;在充分动脑动手的阅读实践后,再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探讨;最后小组汇报,其他小组或补充或质疑,教师给予适时点拨、梳理、小结。通过阅读实践,学生在读通、读顺,初步了解意思的同时也初步领悟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着眼“语用”的核心适时指导
  文言文精练含蓄、句式工整、富有韵味,教学中应着眼于语文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杨氏之子》,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关键词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迁移练习,让学生得到切实的语言实践。在理解课题之后,笔者让学生以课题为例介绍自己:“我是(?摇?摇?摇?摇)氏之子。”或为“我是(?摇?摇?摇?摇)氏之女。”古为今用,以此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学习文本最精彩的部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在学生领悟杨氏子回答的机智、巧妙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把“未闻”一词去掉可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通过朗读对比,深刻感受到“未闻”一词大有文章,妙不可言——杨氏子说话的委婉以及对长者的尊敬得以充分地展现。接着,笔者再问:假设来访的人不是姓孔,而是姓柳、姓梅……倘若你就是杨氏子,你会如何应答。学生们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木”“未闻梅花是夫子家树”……同桌二人创设情境你问我答,在一问一答、一颦一笑中,学生们习得语言,也感受到了古文的趣味。
  四、倡导合作的方式有效学习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学生间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同样适合文言文教学。如在“借助注释,读懂文本”环节,笔者采用如下教学步骤:(1)出示学习要求,先自主学习而后小组合作探究。①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②自己试说整篇课文的意思。③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提出问题,小组交流。(2)小组汇报,逐句解释,最后连句成篇。小组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教师在这环节里没有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促进者和激励者。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唤醒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
  五、立足阅读的实践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深以为然,教材只是个载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依靠现有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在新课学习后,安排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无疑是最高效的做法——巩固学法,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杨氏之子》的最后环节,笔者设计了“总结学法,拓展实践”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在领悟和归纳学文两步法后,自学短篇文言文版《守株待兔》;二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世说新语》另外两则小故事——《咏雪》《徐孺子赏月》。由于《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学生已非常熟悉,所以对于原文的学习,大多没有感到困难,可以轻松读准读懂;《世说新语》两则小故事给了学生不小的挑战。在学生经历了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后,教师适时点拨矫正。学生经历了巩固深化这个过程,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巩固和提高,阅读的兴趣也随之变浓。
  文言文是打开中华灿烂文化的一扇门,文言文教学更是教师带领学生直达文化宝库的密钥。以生为本,以文为根,以言为实,让我们倾注于文韵的感悟与传承,进一步打好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摘 要】家校群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为教育而生的特定群组,其设想愿景是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线上的有效交流,实现家校携手共同育人。但家校群却在教育功利化和家校双方应付心理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异化为家校之间的无效沟通和隔阂加剧。  【关键词】家校群〓功利化〓应付心理〓异化  中国青年报《谁的学校,谁的孩子》一文的开篇提到:“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家长对教育这么关注。”[1]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在家校群里得到了充分的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使得语文要素成为一个高频词,格外受到关注。语文要素随见于单元导读、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等处,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版教材的关键。本专辑的两篇文章从学理分析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可供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范本教学,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知识图谱共现可视化的模式,通过统整类属课堂互动的1392篇有关期刊文献发现:从1996年至今的20多年内,课堂互动一直是热门主题;通过优量期刊和个人、优创机构以及类属核心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得出,前沿研讨优量及高被引量文献的研讨核心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互动、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策略;根据数据可视化的进展与趋势,从优创经验转化、有效课堂互动、多视域研究的必要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中这句话,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借着“语用”的东风,各种形式的随文练笔,在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层出不穷,但多数处于机械式的重复练习,高耗低效。那么该如何促进练笔效益的提升,优化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学为例,
期刊
为攻克教困难、写不易的写作教学痼疾,我们秉持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经过十年探索,构建了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小学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这样教写作不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由三大教学模式群构成三个学段写作教学序列,其下模式凡十三种。第一学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模式群有五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居其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写话内容为“猫和老鼠”,其情境是老鼠看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的“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习作教学的“根”。因此,阅读教学中,在让学生懂得文本“写什么,说什么”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破译文本“怎么说,怎么写”的表达“编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读写结合,获取习作表达方法
期刊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两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过程。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两种推理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各有所长,互相依存,本無优劣之分。但当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投射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效果也迥异。本文着重从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中,
期刊
习作教学乃小学语文教学之“半壁江山”,可提起习作,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叫苦不迭——不好写也不愿意写;教师则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好教也不乐意教。尤其单元习作成为教师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缘于无从下手,无法操作。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引妙导,使得习作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个个充满童心、
期刊
课程改革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良好的师生交流为桥梁,以生活情境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贴近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对生活的兴趣亦逐渐增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
期刊
在小学数学中,“数感”一词经常被提及。数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然而,数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思考,数感是不是自身对数的感觉,能敏感地领会“数”所表示的意义或内涵,数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靠的是体验和感受。  俞正强老师提出,数感是所有可表达和不可表达的总和,它是鲜活的,是持续生长、不断丰满的。一个好的老师,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就可以描述为对学生已有数感的依赖与使之渐次丰满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