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学校效果,而在这其中,教师有效地提问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个有效的提问能在短时间之内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打开一个突破口,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个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没有发现过的东西,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关键点,有效的搭配提问,提升能力和拓宽思维的目的,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启发思考深化理解整体感悟提升思维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提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根据数学学习的一般模式,预习——讲解——反馈思考的三个阶段,我们一一对应之,将提问有效的融入当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提问的三段论",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提问的一个关键,一个突破口,都有着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效果,教师要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合理利用,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前的提問——引导认知,启发思考。
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数学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安排一个知识预习的时间,这个阶段有助于学生的提前认知,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有利于后来的知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的学习作用与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进行提问,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好奇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展开思索,起到"引导认知和启发思考的作用",这种方法往往是建立在具有互相联系的知识学习之间。
例如,我们学习了加减法与乘除法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四则运算,而四则运算的顺序以及括号的运用就是一个重难点,在学习这部分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提供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提纲。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当加减法与乘除法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如果我们想优先算加减法,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小括号和中括号是怎么进行运用的?如何去规划运算顺序?这四个问题就把本章的知识给贯穿了起来,这四个问题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依据,他们通过这四个问题的提问,去进一步的思考答案,明确运算顺序与括号的搭配与作用,从而能够对知识产生灵活性的运用。
这种预习前的有效提问,能够将知识体系整体勾勒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学生只要顺着问题走下去,就会发现最终的答案,了解知识的本质。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要有概括性、指导性和顺序性,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独立思考、学习和发现。另外还要注意我们的问题难度要成阶梯状螺旋上升,越往后思考越具难度和深度。
二、讲解中的提问——加深认知,深化理解。
预习之后,就进入到了课程内容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通过提问来一步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种提问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通过提问来反映知识,揭示出基本的思考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认知理解。
讲解中的提问一般都是带有启发性的,有一个空间距离,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推理分析去获得结果,这种结果的获得就是认识的深化,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带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去获得一种结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当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实践性课程——就是学会看表。,要达到学生能准确说出时间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问题,然后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实际一步步地利用问题引导学习思考。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哪是时针,哪是分针,时针读数应该怎么读,分针读数应该怎么读;接着,教师就可以举个例子,拿出示例表盘,随手播出一个时间,让学生确认,这就是一种提问,是知识的现学现用,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马上就能够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再现,知道基本的指针读数;然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分钟所指的一格是五分钟,分钟所指的区间与分针的读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分针指着几就用几去乘5得到他的读数。最后,教师可以随意指向一个数字区间,让学生说出基本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熟知分钟的读法。
在学生能读基本时间之后,教师再设计一些练习进入实际的应用阶段,以达成最后的目标。以上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一步步的提问,从基本认知到深化认知,再从认知到熟练的过程。
三、反馈思考中的提问——巩固知识,提升思维。
从学生主体来说,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适度的后续关联,提起"新知识的引子",并设置一定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实践,而且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感悟得出,这是学习之后需要进行的一个阶段,那就是反馈思考,反馈的就是学过的知识,思考的就是学习过程,就是巩固和复习,查缺补漏。全面巩固知识,成为不可缺少的步骤,首先是对基础的稳固和巩固,这一步必不可少,我们的教学就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和习题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习后的提问,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在于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在讨论中展开对知识的演绎与回顾,出现多种思路,能拓展思维,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空白进行填补,它能促进学生自我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对知识内在的掌握消化和吸收,教师从备课阶段就合理有效的安排课堂知识提问,使学生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在这个阶段,教师提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和参考性,并且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思维的引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形成知识模块,让学生自己去整合体系。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应当适时有效,并且需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情谊的目标。教师提问的问题需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的觉悟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及时性,能够随时提起学生的认知度,巩固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达到感悟和理解的程度;教师的提问要有概括性,这才能发挥出提问的巨大作用,留给孩子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感悟和深化,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涛 刘晓红 《数学创新教育》 哈工大出版社 2010-06
[2]刘品一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0
[3]林良富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科学出版社 2002-09
【关键词】启发思考深化理解整体感悟提升思维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提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根据数学学习的一般模式,预习——讲解——反馈思考的三个阶段,我们一一对应之,将提问有效的融入当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提问的三段论",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提问的一个关键,一个突破口,都有着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效果,教师要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合理利用,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前的提問——引导认知,启发思考。
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数学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安排一个知识预习的时间,这个阶段有助于学生的提前认知,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有利于后来的知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的学习作用与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进行提问,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好奇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展开思索,起到"引导认知和启发思考的作用",这种方法往往是建立在具有互相联系的知识学习之间。
例如,我们学习了加减法与乘除法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四则运算,而四则运算的顺序以及括号的运用就是一个重难点,在学习这部分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提供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提纲。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当加减法与乘除法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如果我们想优先算加减法,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小括号和中括号是怎么进行运用的?如何去规划运算顺序?这四个问题就把本章的知识给贯穿了起来,这四个问题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依据,他们通过这四个问题的提问,去进一步的思考答案,明确运算顺序与括号的搭配与作用,从而能够对知识产生灵活性的运用。
这种预习前的有效提问,能够将知识体系整体勾勒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学生只要顺着问题走下去,就会发现最终的答案,了解知识的本质。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要有概括性、指导性和顺序性,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独立思考、学习和发现。另外还要注意我们的问题难度要成阶梯状螺旋上升,越往后思考越具难度和深度。
二、讲解中的提问——加深认知,深化理解。
预习之后,就进入到了课程内容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通过提问来一步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种提问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通过提问来反映知识,揭示出基本的思考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认知理解。
讲解中的提问一般都是带有启发性的,有一个空间距离,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推理分析去获得结果,这种结果的获得就是认识的深化,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带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去获得一种结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当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实践性课程——就是学会看表。,要达到学生能准确说出时间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问题,然后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实际一步步地利用问题引导学习思考。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哪是时针,哪是分针,时针读数应该怎么读,分针读数应该怎么读;接着,教师就可以举个例子,拿出示例表盘,随手播出一个时间,让学生确认,这就是一种提问,是知识的现学现用,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马上就能够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再现,知道基本的指针读数;然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分钟所指的一格是五分钟,分钟所指的区间与分针的读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分针指着几就用几去乘5得到他的读数。最后,教师可以随意指向一个数字区间,让学生说出基本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熟知分钟的读法。
在学生能读基本时间之后,教师再设计一些练习进入实际的应用阶段,以达成最后的目标。以上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一步步的提问,从基本认知到深化认知,再从认知到熟练的过程。
三、反馈思考中的提问——巩固知识,提升思维。
从学生主体来说,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适度的后续关联,提起"新知识的引子",并设置一定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实践,而且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感悟得出,这是学习之后需要进行的一个阶段,那就是反馈思考,反馈的就是学过的知识,思考的就是学习过程,就是巩固和复习,查缺补漏。全面巩固知识,成为不可缺少的步骤,首先是对基础的稳固和巩固,这一步必不可少,我们的教学就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和习题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习后的提问,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在于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在讨论中展开对知识的演绎与回顾,出现多种思路,能拓展思维,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空白进行填补,它能促进学生自我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对知识内在的掌握消化和吸收,教师从备课阶段就合理有效的安排课堂知识提问,使学生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在这个阶段,教师提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和参考性,并且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思维的引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形成知识模块,让学生自己去整合体系。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应当适时有效,并且需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情谊的目标。教师提问的问题需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的觉悟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及时性,能够随时提起学生的认知度,巩固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达到感悟和理解的程度;教师的提问要有概括性,这才能发挥出提问的巨大作用,留给孩子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感悟和深化,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涛 刘晓红 《数学创新教育》 哈工大出版社 2010-06
[2]刘品一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0
[3]林良富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科学出版社 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