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学生之力 策学生之智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s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篇目,人人讲过,人人授课方式不同。
  在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认真预习这篇课文,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1.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写出理由。2.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困惑?我想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朴素阅读来定位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与授课方式。
  学生交上来的预习作业确实给了我很多灵感。认真整理一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发现学生的问题将这篇课文的难点一个一个地挖了出来。于是,我突然想到,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串起整堂课的师生学习。于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对学生自学程度的充分了解下,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老王的人物形象:不幸、善良。学生基本上能很快找到老王的不幸之处:身体残疾,生活上靠蹬三轮活命,住处塌败,且无亲无故。此时,我投影了学生的问题:
  问题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后者是更深的不幸呢?
  学生细读文本,思考讨论发现,“得了恶病”只是他人对老王的恶意揣测,是对老王人格的侮辱、精神上的伤害,比单纯的身体残疾伤害更大,所以更为不幸。
  问题2.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答非所问?那个院子到底是不是他家?
  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所谓“家”,是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而老王没有亲人,这个住所只是他栖身的地方,所以回答:“住那儿多年了。”更可以看出老王精神上的孤独无依。
  于是,通过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知老王的不幸程度,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能时时处处为作者一家着想,实在让人感动。
  接下来很自然地过渡到老王的善良。老王的善良学生都能深深感受到,所以这一环节,我先投放的是学生赏析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你还有钱吗?”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将一个善良人的复杂心理呈现了出来。一方面,老王得收钱,他是靠这个来维持生活的;另一方面,老王不忍心收钱,他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中,“你还有钱吗”一句话,就把一个好人对另一个好人的关心准确表达出来了,表现了老王善良的品质。
  通过这一片段,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赏析语段,另一方面,也是提示学生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中”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我要介绍的杨绛及其当时的处境。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的人,却还能关心作者一家,这种善良,实在让人感动。
  片段二: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一细节,通过外貌描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老王病重时的痛苦与绝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来“我”家送东西,自身又经济拮据,这种强烈的不幸与人性的善良的对比深深震撼了我。
  老王给作者一家送鸡蛋和香油的细节,是很多学生都写到的,选择了一个同学的片段,其中“这种强烈的不幸与人性的善良的对比深深震撼了我”这句话,道出了老王最朴素和最动人的善良品质。于是顺着这个话题,开始和学生对这一情节做进一步赏析。
  这一部分的文本阅读,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
  于是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
  问题3:老王为什么病得那么重,生活那么贫苦,还要在死前一天去给作者送鸡蛋?
  问题4:“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不为了钱,为了什么?
  她不是已经知道老王不要钱了吗?那她要捎什么?
  问题5:老王为什么说“不是要钱”后还是拿了钱?
  选择这些问题投影给学生,是要学生讨论后能明白:作者一家在日常生活中对老王非常照顾,老王在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出于对作者一家的感激,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心的交流的渴望,老王在预感自己可能要辞别人世之前,想要表达自己对作者一家的情感,倾其所有,送来了大鸡蛋和好香油。只是作者在当时并没有理解老王在情感上的需求,依然把老王当作一个可怜人来看待,认为自己绝对不能占老王的便宜,因此,坚持要拿钱给老王。老王知道作者没有理解他的想法,也知道作者如果当时不给钱,过后还是会让人带钱给他,为了不麻烦作者,最后还是收下了钱。老王至始至终,都是在为作者考虑。
  学生文章读得非常仔细,甚至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文章三次表现老王善良的片段都或多或少与钱有关,老王总是坚持减半收费甚至不收钱,可作者却每次都把钱尽数给老王。作者到底该不该每次都谢绝老王的好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老王行为的出发点。老王在常年的冷眼和歧视中,感受到作者一家给他带来的温情,觉得作者一家对待他像亲人、朋友一样。于是,他也要竭尽所能地对作者一家好。老王的想法是这样的:我送朋友看病,不该拿钱。我送东西给看得起我的人,不是想要钱。而作者,并没有理解老王,作者眼中的老王,只是一个可怜人,需要人同情,所以自己不该在金钱上占老王任何便宜,不能欠老王的情。
  文章赏析到这里,师生开始共同关注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预习文本时,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感到愧怍?文本中作者一家其实对老王还不错,给他一大瓶鱼肝油,照顾他生意,在金钱上也从不占老王便宜,这种愧怍之情从何而来?此外,如何理解句子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初读文本时最大的困扰,所以学生讨论得很积极,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幸者:老王
  幸运的人:作者
  愧怍:惭愧
  幸运是相对的,在那样的年代,没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只有不幸者和更不幸者。杨绛的幸运,除了物质上比老王更宽裕些,在精神上,至少有亲人,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如此温暖地对待她。作者的愧怍,来自于她在老王生前并没有真正理解老王对他们一家的感情,而只是给了他物质上的帮助,并没有精神上的慰藉。
  文本探究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愧怍之情是何意,也同时理解了作者的善良,那是一个关心他人却还觉得关心不够,反思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具有的对社会底层人的平等意识的人,那是一个真正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的知识分子。
  一堂课下来,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对文本的本色阅读,能将授课重心真正建立在学生的阅读需求上,那么,也许师生在文本学习中的兴趣以及受益,都是巨大的。
其他文献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诗歌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中国新诗的艺术内涵被忽略了。思想、人生、道德的教育当然需要渗透到教学之中,但决不能脱离诗歌本身。何谓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并不是刻意求新,而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那么,怎样回归到诗本身?  一、避免过于偏重诗歌的思想意义  首先,教师要从审美感受、诗歌欣赏的层面引导学生
期刊
不期而至的厄运使一颗狂热浮躁的心备受煎熬,身体的残疾凸显了生命的孱弱与无助。他“突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绝望中,地坛意外地接纳了失魂落魄的他。  荒芜而愈见废弃的地坛,淡出了都市繁华的喧嚣,使狂热浮躁的心灵逐渐平静,宽容无私的母爱,让他失衡的精神找到了皈依。无论是对灵魂的拷打,还是对人生众相的审视,《我与地坛》真实地再现了一颗受伤的心灵艰难而苦涩的跋涉。  一、与地坛对视,达成生命与自然的默契
期刊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字字珠玉、百读不厌的精品。第二段有这样的几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初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当时要是有录音机之类的东西记录其情形该多好啊!若能那样,今天的人们就可以“极视听之娱”了。而现在呢,我们只能透过作者的文字描绘,去感受苏子用洞箫声表现人物内心深沉的情感,去领略苏子写幽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为目的,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实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都要做到开放,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可以更有兴趣地探索语文知识,开拓知识的宽度、深度。  开放性教学方式有三方面的特
期刊
由于文化课基础差,专业学习课时少,高中艺术类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语文的学习质量,对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谈谈艺术类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阅读现状  凡是从事艺术类学生教学的教师都会发现,艺术类学生无论在课堂阅读中还是自己的平常阅读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体现在以下几
期刊
【教学目标】  1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  3学习作者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4因声求气,以读带言,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清思路,因声求气,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  1选择适当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和背诵。  2学习作者的劝谏艺术。  
期刊
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过程基本分为三轮进行。一轮复习的主要做法是针对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进行地毯式训练,做到点无遗漏。到二轮复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能。因此二轮复习的内容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在二轮复习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到底该教什么、该怎样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高频考点穿插一些“微专题”,可以取得
期刊
《唐诗宋词选读》因其教授时间集中,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原因,让多数学生都“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日常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法渗透于诗歌鉴赏之中,并以沙龙、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之美。高二下半学期伊始,春归大地,芳菲渐盛,也拉开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帷幕。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
期刊
高考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亦被称为高考“第六科”。可以说,胜作文者不一定完胜高考,但是作文失利,必将影响高考全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材料作文的能力和水平,突出作文能力提升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备好的必修课。  一、关注变化,突出审题立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人才综合性能力要求的提升,考试制度和试题考查侧重也不断发展变化。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典型例题
期刊
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他们跋涉在书山题海,穿梭于种种考试,苦不堪言,最后却往往与语文“相看两厌”,甚至“分道扬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自觉自愿地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以奇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且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渴望去探索,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