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学”到“乐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他们跋涉在书山题海,穿梭于种种考试,苦不堪言,最后却往往与语文“相看两厌”,甚至“分道扬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自觉自愿地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以奇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且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渴望去探索,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主动设置一些好奇点。结合学生兴趣,提供新奇、具有创意的教材;制作精美的课件抓住学生的眼球;课堂教学可以力求形式多样化,因为“正在起刺激作用的丰富的环境,比刺激贫乏的环境更有吸引力”。比如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齐读、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觉不到单调乏味。而有些课文,也可以打破常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
  例如《察今》一文,就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成书背景,而后用“刻舟求剑”“循表夜涉”等故事直接过渡到课文第二段的教学。然后,通过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故事”转入第一段的教学。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也符合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
  2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不但不能堵塞、扼杀,还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这种引导,可以把学习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麦克劳德小时候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校长得知后却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给出了这样一个“惩罚”: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麦克劳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两幅图现在还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后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看似惩罚,实为引导,校长适时、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创造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二、由知引趣
  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知识经验为条件的。人们对自己熟悉和理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对完全生疏、毫不理解的事物则不会产生兴趣。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土壤中,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阅读前与阅读后两个阶段。
  1阅读前设置生长点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无意地安插一些生长点。例如,对于唐诗宋词的教学,教师不妨在平日就潜心埋伏,有意识地讲一些唐诗宋词的典故,谈一点古典诗词的韵味,说一段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在学生进入具体诗词学习之时,有了这些熟悉的经验做铺垫,就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另外,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预先设置的生长点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2阅读后发散生长点
  在阅读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不妨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相关作品或评论。一方面,在阅读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增设了新的生长点。
  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之后,教师不妨推荐一些未能选入课本的鲁迅经典文本和相关传记、评论类作品。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对于课本中选文的理解,同时可以拓宽学生对于鲁迅的理解维度,帮助他们把握鲁迅思想的全貌,在后续学习中再次接触到鲁迅作品时,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按需给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行为动机按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把握学生的需要,在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之关键所在。
  1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学生渴望在集体中有一个位置,渴望与教师建立一种情感关系,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关爱。这种需要一般建立在学生对教师“愿意交往”的基础上。当学生认可并接受教师时,他会盼望教师对他有所关注,希望能与教师交流,甚至由此“爱屋及乌”,喜欢上相应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到被爱与归属感,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兴趣。教师多付出一些爱与关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阅读教学中,最简单而又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导读,即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寻找答案,从而实现深层阅读。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尤为关键。它要着眼于对认知过程内在逻辑趣味的呈现,使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获得认知趣味和成功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对于《鸿门宴》的最后一课时的问题设置就非常成功。前几课时,学生已将课文基本疏通理解,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加强整体理解。课前,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好了四组人名: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项伯、曹无伤。四组人物身份地位相当,一一对应。刚上课,教师在两组人物中间写了一个“PK”,学生一下子乐了,接下来的讨论很热烈,也很到位。试想,如果省略这一精心的问题设计,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逐个分析,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讨论兴趣,而学生很难从对比中发现人物的本质特征,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把握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内在生命力所在。它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的确,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变“苦学”为“乐学”。当然,兴趣只是需要“唤醒”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理想、希望与意志,切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其他文献
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个最主要的表现:集体备课,设计好“导学案”“预习稿”等,上课后学生就导学案中的问题讨论探究,由学生进行合作展示,教师彻底退居幕后,只是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这种做法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如果忽视了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的作用,过多关注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下面,笔者列出《囚绿记》的教学设计,以此作为佐证。  【教学目标】  1透
期刊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诗歌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中国新诗的艺术内涵被忽略了。思想、人生、道德的教育当然需要渗透到教学之中,但决不能脱离诗歌本身。何谓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并不是刻意求新,而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那么,怎样回归到诗本身?  一、避免过于偏重诗歌的思想意义  首先,教师要从审美感受、诗歌欣赏的层面引导学生
期刊
不期而至的厄运使一颗狂热浮躁的心备受煎熬,身体的残疾凸显了生命的孱弱与无助。他“突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绝望中,地坛意外地接纳了失魂落魄的他。  荒芜而愈见废弃的地坛,淡出了都市繁华的喧嚣,使狂热浮躁的心灵逐渐平静,宽容无私的母爱,让他失衡的精神找到了皈依。无论是对灵魂的拷打,还是对人生众相的审视,《我与地坛》真实地再现了一颗受伤的心灵艰难而苦涩的跋涉。  一、与地坛对视,达成生命与自然的默契
期刊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字字珠玉、百读不厌的精品。第二段有这样的几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初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当时要是有录音机之类的东西记录其情形该多好啊!若能那样,今天的人们就可以“极视听之娱”了。而现在呢,我们只能透过作者的文字描绘,去感受苏子用洞箫声表现人物内心深沉的情感,去领略苏子写幽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为目的,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实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都要做到开放,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可以更有兴趣地探索语文知识,开拓知识的宽度、深度。  开放性教学方式有三方面的特
期刊
由于文化课基础差,专业学习课时少,高中艺术类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语文的学习质量,对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谈谈艺术类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阅读现状  凡是从事艺术类学生教学的教师都会发现,艺术类学生无论在课堂阅读中还是自己的平常阅读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体现在以下几
期刊
【教学目标】  1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  3学习作者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4因声求气,以读带言,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清思路,因声求气,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  1选择适当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和背诵。  2学习作者的劝谏艺术。  
期刊
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过程基本分为三轮进行。一轮复习的主要做法是针对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进行地毯式训练,做到点无遗漏。到二轮复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能。因此二轮复习的内容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在二轮复习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到底该教什么、该怎样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高频考点穿插一些“微专题”,可以取得
期刊
《唐诗宋词选读》因其教授时间集中,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原因,让多数学生都“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日常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法渗透于诗歌鉴赏之中,并以沙龙、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之美。高二下半学期伊始,春归大地,芳菲渐盛,也拉开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帷幕。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
期刊
高考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亦被称为高考“第六科”。可以说,胜作文者不一定完胜高考,但是作文失利,必将影响高考全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材料作文的能力和水平,突出作文能力提升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备好的必修课。  一、关注变化,突出审题立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人才综合性能力要求的提升,考试制度和试题考查侧重也不断发展变化。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典型例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