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教师自由度比较大,课堂上流于“一问一答”的形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及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出答案,使学生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或者教师提问后,学生集体回答时,两三个学生起头,其余学生随声附和,大部分学生懒得动脑。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有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主体性学习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知识迁移中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记得读小学时,数学教师经常说自己无法做出书中的一些练习题,然后叫我们和他一起思考、尝试。时间长了,很多同学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数学课,那时我们没有因为教师不会解决难题而埋怨或者嘲笑他,相反,我们更加喜爱他。细细想来,原因就在于数学教师把问题抛给我们,让我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养成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然而,反观现在的教学,当学生遇到难度稍大一些的题目时,教师马上予以板演、讲解、演示,或和盘托出问题的解决思路,生怕学生没听明白,生怕自己的讲解不够详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不再喜欢思考,他们的自由思想、自主意识和自发探究的能力也逐渐消失了。
例如教学“分配律”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以下问题:“2a 4a=6a,那么2a、4a、6a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何种关系?”问题提得很好,但遗憾的是,教师刚提完问题,马上就说:“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本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完全给教师“霸占”了,虽然学生最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乘法分配律,但是学生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在“别无退路”的压力下,就会产生自主的意识,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问题引领,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呢?下面以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为例,谈谈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1.导入(约5分钟)。
课前导人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知识的开端,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调查手段,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
师:出示教具,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复习与导入,有计划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学习(约15分钟)。
学生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提出目标或问题(问题设计要突出重难点),巡视、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围绕目标或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分析问题,不断对问题进行质疑和释疑,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一:你想把平等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问题二: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览教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先学而后教,取代以往传统教学靠教师讲授的方法。这样通过问题引导,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应用与训练(约10分钟)。
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抓“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训练来巩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4.课时总结与反思(约2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与评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反思,达到对所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巩固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学生主动参与对本节课内容的回想、归纳、整理和提炼,说出自己的收获,如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形成过程、内容等。
5.课后测试与反馈(约5分钟)。
教师通过课后测试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了哪些内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突破,从而真实地来反映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以引领、帮助学生自学思考;另一方面,可由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由教师将其中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联系较紧密的作为课堂探讨的问题。所出示的问题应具导向性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重难点,避免出示太多太杂或过易过难的问题。每节课设计2至3个主要问题为宜,在讨论主要问题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补充问题。
6.自主学习。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理解、掌握预设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进行了解、启发引导。
实践表明,“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动中去探索发现、感悟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主体性学习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知识迁移中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记得读小学时,数学教师经常说自己无法做出书中的一些练习题,然后叫我们和他一起思考、尝试。时间长了,很多同学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数学课,那时我们没有因为教师不会解决难题而埋怨或者嘲笑他,相反,我们更加喜爱他。细细想来,原因就在于数学教师把问题抛给我们,让我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养成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然而,反观现在的教学,当学生遇到难度稍大一些的题目时,教师马上予以板演、讲解、演示,或和盘托出问题的解决思路,生怕学生没听明白,生怕自己的讲解不够详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不再喜欢思考,他们的自由思想、自主意识和自发探究的能力也逐渐消失了。
例如教学“分配律”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以下问题:“2a 4a=6a,那么2a、4a、6a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何种关系?”问题提得很好,但遗憾的是,教师刚提完问题,马上就说:“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本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完全给教师“霸占”了,虽然学生最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乘法分配律,但是学生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在“别无退路”的压力下,就会产生自主的意识,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问题引领,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呢?下面以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为例,谈谈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1.导入(约5分钟)。
课前导人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知识的开端,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调查手段,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
师:出示教具,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复习与导入,有计划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学习(约15分钟)。
学生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提出目标或问题(问题设计要突出重难点),巡视、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围绕目标或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分析问题,不断对问题进行质疑和释疑,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一:你想把平等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问题二: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览教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先学而后教,取代以往传统教学靠教师讲授的方法。这样通过问题引导,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应用与训练(约10分钟)。
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抓“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训练来巩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4.课时总结与反思(约2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与评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反思,达到对所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巩固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学生主动参与对本节课内容的回想、归纳、整理和提炼,说出自己的收获,如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形成过程、内容等。
5.课后测试与反馈(约5分钟)。
教师通过课后测试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了哪些内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突破,从而真实地来反映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以引领、帮助学生自学思考;另一方面,可由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由教师将其中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联系较紧密的作为课堂探讨的问题。所出示的问题应具导向性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重难点,避免出示太多太杂或过易过难的问题。每节课设计2至3个主要问题为宜,在讨论主要问题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补充问题。
6.自主学习。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理解、掌握预设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进行了解、启发引导。
实践表明,“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动中去探索发现、感悟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