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总结了“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指出了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应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中,以期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人文素质;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學院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装帧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研究成果。 (编号JGY12008)
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以及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精神。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大都已展开或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文类课程课时不断缩减、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关注日渐弱化的今天,如何在项目化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展现其精神内涵,探索一条适合国内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化教学”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 。[2]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项目教学是从近些年开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将“项目化教学’视为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救命稻草”,在教改、课改中进行大力推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项目教学法”即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3]教师所设计每一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实践项目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时间不长,但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从理论上和效果上均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主要特点有:
(一)项目化教学主张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法”要求师生在完成“既定的项目工作”时需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的选择由教师或教学团队完成,项目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学生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担任导演的角色,起到引导、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项目结束时,师生共同参与结果评估,也可以请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分数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以项目为主线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中项目任务的来源是由教师根据对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取来进行设定,在知识和能力结构安排上应覆盖该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构成。一个学习情境既是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实际或概念性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得到了实习前的工作演练,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加入真实的项目实施当中。
(三)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要面临解决实际问题的考验。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项目任务的责任人,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来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学习过程从在教室、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从各方获取资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显著。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在串联知识结构、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化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基于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大都缺少了对人文素质的重视,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功利化的培养目标导致了项目化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受教育“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师学生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中设计的项目大多是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替代。这些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知识支撑,在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养成方面更是显得杯水车薪。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专业课程“接轨”,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项目化教学中缺失的人文教育造成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没有发展后劲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参差不齐。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根基不牢。而被高职类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本科院校的“落榜生”,往往在入学之后有一种自卑感。如果单纯从职业能力的提高入手,即便通过项目化学习使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可一旦学业上遇到挫折或碰到学业以外的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可能无法顺利地解决,从而产生厌学思想,或形成性格上偏执,或产生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丧失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他们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欠缺。[4]而这些都不能通过学生的的职业能力的提高来弥补。这又都将直接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缺少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三)学科分化、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隔阂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科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首先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区分,其次是各个专业的课程的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人文类课程统一被划分到文化課的范畴。为节约教育资源,往往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同学以合班课形式完成人文类的课程。由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人文类课程基本相同,很难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如果缺少整合能力就好比“盲人摸象”,最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不长,这个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在我国进行实施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能否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以“素能本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为核心,以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厘清“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研究与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课程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指导──接受”模式向“自学──辅导”模式转变;从“示范──模仿”模式向“探索──发现”模式转变。更加着眼于学生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在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各个途径加以提高。
(二)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大都是基于工作过程提炼而成,并未融入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若想使于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得到双重提高,教学内容的甄选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结合工作过程与人文素养的两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来选择工作任务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如图1)
艺术设计之平面广告方向《装帧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设置了“名片设计与制作”、“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杂志期刊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以及“精装书的设计与制作”五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不但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涉及到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第一个学习情境——“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见下表:
通过该情境的实施,学生不只是学习了名片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手法,而能够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质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实施,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糊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界限,在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工作任务,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如在《装帧版设设计与印刷工艺》的专业课程中穿插《专业考察》,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考察中所见所感融到书籍、杂志的设计中来。在实施“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这一情境时将公共选修课《影视批评》课程的内容导入进来,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知识的支撑,其作品的主题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效果较为理想。
(四)营造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学习氛围
1)课堂氛围的营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诱导、行为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既轻松和谐又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学生通过对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人文知识的了解,还将会赋予作品更多的设计内涵,各方面均得到提升。
2)课外学习环境的营造
以往的课程教学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力求提高课内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施:①成立学习互助小组;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③开展具有趣味性强、实用性高的人文知识比赛;④开展协同性、研究性学习。
结论: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教育中永恒的话题。艺术设计本身最需要人文知识的滋养,其作品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项目化教学当中,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与专业课程结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推动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伟.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2] 宋玉娟.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8.
[3] 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2.
[4] 赵云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3年 第13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人文素质;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學院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装帧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研究成果。 (编号JGY12008)
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以及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精神。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大都已展开或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文类课程课时不断缩减、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关注日渐弱化的今天,如何在项目化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展现其精神内涵,探索一条适合国内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化教学”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 。[2]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项目教学是从近些年开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将“项目化教学’视为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救命稻草”,在教改、课改中进行大力推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项目教学法”即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3]教师所设计每一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实践项目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时间不长,但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从理论上和效果上均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主要特点有:
(一)项目化教学主张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法”要求师生在完成“既定的项目工作”时需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的选择由教师或教学团队完成,项目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学生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担任导演的角色,起到引导、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项目结束时,师生共同参与结果评估,也可以请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分数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以项目为主线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中项目任务的来源是由教师根据对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取来进行设定,在知识和能力结构安排上应覆盖该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构成。一个学习情境既是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实际或概念性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得到了实习前的工作演练,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加入真实的项目实施当中。
(三)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要面临解决实际问题的考验。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项目任务的责任人,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来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学习过程从在教室、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从各方获取资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显著。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在串联知识结构、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化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基于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大都缺少了对人文素质的重视,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功利化的培养目标导致了项目化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受教育“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师学生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中设计的项目大多是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替代。这些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知识支撑,在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养成方面更是显得杯水车薪。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专业课程“接轨”,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项目化教学中缺失的人文教育造成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没有发展后劲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参差不齐。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根基不牢。而被高职类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本科院校的“落榜生”,往往在入学之后有一种自卑感。如果单纯从职业能力的提高入手,即便通过项目化学习使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可一旦学业上遇到挫折或碰到学业以外的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可能无法顺利地解决,从而产生厌学思想,或形成性格上偏执,或产生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丧失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他们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欠缺。[4]而这些都不能通过学生的的职业能力的提高来弥补。这又都将直接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缺少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三)学科分化、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隔阂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科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首先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区分,其次是各个专业的课程的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人文类课程统一被划分到文化課的范畴。为节约教育资源,往往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同学以合班课形式完成人文类的课程。由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人文类课程基本相同,很难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如果缺少整合能力就好比“盲人摸象”,最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不长,这个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在我国进行实施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能否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以“素能本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为核心,以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厘清“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研究与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课程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指导──接受”模式向“自学──辅导”模式转变;从“示范──模仿”模式向“探索──发现”模式转变。更加着眼于学生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在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各个途径加以提高。
(二)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大都是基于工作过程提炼而成,并未融入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若想使于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得到双重提高,教学内容的甄选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结合工作过程与人文素养的两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来选择工作任务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如图1)
艺术设计之平面广告方向《装帧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设置了“名片设计与制作”、“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杂志期刊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以及“精装书的设计与制作”五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不但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涉及到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第一个学习情境——“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见下表:
通过该情境的实施,学生不只是学习了名片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手法,而能够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质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实施,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糊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界限,在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工作任务,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如在《装帧版设设计与印刷工艺》的专业课程中穿插《专业考察》,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考察中所见所感融到书籍、杂志的设计中来。在实施“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这一情境时将公共选修课《影视批评》课程的内容导入进来,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知识的支撑,其作品的主题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效果较为理想。
(四)营造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学习氛围
1)课堂氛围的营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诱导、行为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既轻松和谐又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学生通过对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人文知识的了解,还将会赋予作品更多的设计内涵,各方面均得到提升。
2)课外学习环境的营造
以往的课程教学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力求提高课内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施:①成立学习互助小组;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③开展具有趣味性强、实用性高的人文知识比赛;④开展协同性、研究性学习。
结论: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教育中永恒的话题。艺术设计本身最需要人文知识的滋养,其作品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项目化教学当中,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与专业课程结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推动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伟.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2] 宋玉娟.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8.
[3] 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2.
[4] 赵云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3年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