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掌握《尊生》一课的重点、难点。本文对此教学展开了设计。由教学目标、过程作为出发点,对文本进行了研读与拓展。通过教学,让学生不单学会了文章中的重点与难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更多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尊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
(2)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谷俊山贪腐案例引出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异化。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文
1.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栎树;絜;棺椁;液樠;柱蠹;见梦;果蓏;掊击。
(2)朗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1.明确目标
(1)逐句梳理其大意。
(2)不懂之处做下记号。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解释重点字词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四)文本研读
1.明确目标
对故事情节及其所反应的思想有所把握。
2.学生思考
(1)曲辕有一棵怎样的栎树?
教师点拨:正面——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侧面——观者如市;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总结:这是一棵罕见的高大、粗壮的树。
(2)匠石作为一个爱木之人,对这棵人人仰慕的奇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教师点拨:匠石不肯视,行不辍。
原因:为不材之木,无所用也。
(3)栎树真的无用吗?
教师点拨:鸟:安乐窝 天堂 路人:乘凉好去处 摄影师:一道独特的风景。
明确:栎树有用。
(4)那匠伯为什么认为栎树无用呢?他评判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点拨:匠伯身份是木匠,利用木材加工成各种器具,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原因:栎树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利用不上栎树。
明确:匠石的价值取舍标准: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利用它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木的价值:实现别人利益的手段跳板工具。
(5)栎树对匠伯的看法及价值取向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不同意。
匠伯:追求,有用。
櫟树:有用,会伤害生命
无用,保全生命,大用。
不同在于匠伯看重当前利益,栎树看重的是生命。
栎树价值取向:拒绝充当别人的工具;也反对别人把对方当工具看待。
(6)栎树通过什么形式告诉匠伯的呢?点出文体,探讨寓意。
教师点拨:托梦形式,文体特征:寓言,寓意:尊重生命,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
(五)文本拓展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匠伯这种人?有生命沦为工具的事发生吗?
(1)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赞》:“开封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当前学校教育现状:
A:高考结束后:学校最关心什么?
B:泉州五中和二中你觉得那所学校好,为什么?
C:你能经常上到音乐、美术、实验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有重视高考科目,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才能赢得社会、上级的认可,学生就成了给学校争取荣誉工具。
(3)现在很多小孩很可怜,几乎没有自己周末,早上要画画,下午要小提琴,晚上要拉丁舞、奥数……家长给小孩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小孩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这些兴趣班是孩子喜欢呢?还是家长喜欢呢?家长把很多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实现光宗耀祖的王牌。
教师点拨:人是世界的主宰,我们不能把自己归为工具,更不能把别人当工具来使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用有利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参考文献:
[1]吕小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庄子选读<尊生>》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7(01):112-114+117.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9):266-267.
[3]奚佳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2):127-128.
关键词:尊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
(2)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谷俊山贪腐案例引出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异化。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文
1.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栎树;絜;棺椁;液樠;柱蠹;见梦;果蓏;掊击。
(2)朗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1.明确目标
(1)逐句梳理其大意。
(2)不懂之处做下记号。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解释重点字词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四)文本研读
1.明确目标
对故事情节及其所反应的思想有所把握。
2.学生思考
(1)曲辕有一棵怎样的栎树?
教师点拨:正面——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侧面——观者如市;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总结:这是一棵罕见的高大、粗壮的树。
(2)匠石作为一个爱木之人,对这棵人人仰慕的奇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教师点拨:匠石不肯视,行不辍。
原因:为不材之木,无所用也。
(3)栎树真的无用吗?
教师点拨:鸟:安乐窝 天堂 路人:乘凉好去处 摄影师:一道独特的风景。
明确:栎树有用。
(4)那匠伯为什么认为栎树无用呢?他评判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点拨:匠伯身份是木匠,利用木材加工成各种器具,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原因:栎树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利用不上栎树。
明确:匠石的价值取舍标准: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利用它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木的价值:实现别人利益的手段跳板工具。
(5)栎树对匠伯的看法及价值取向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不同意。
匠伯:追求,有用。
櫟树:有用,会伤害生命
无用,保全生命,大用。
不同在于匠伯看重当前利益,栎树看重的是生命。
栎树价值取向:拒绝充当别人的工具;也反对别人把对方当工具看待。
(6)栎树通过什么形式告诉匠伯的呢?点出文体,探讨寓意。
教师点拨:托梦形式,文体特征:寓言,寓意:尊重生命,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
(五)文本拓展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匠伯这种人?有生命沦为工具的事发生吗?
(1)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赞》:“开封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当前学校教育现状:
A:高考结束后:学校最关心什么?
B:泉州五中和二中你觉得那所学校好,为什么?
C:你能经常上到音乐、美术、实验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有重视高考科目,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才能赢得社会、上级的认可,学生就成了给学校争取荣誉工具。
(3)现在很多小孩很可怜,几乎没有自己周末,早上要画画,下午要小提琴,晚上要拉丁舞、奥数……家长给小孩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小孩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这些兴趣班是孩子喜欢呢?还是家长喜欢呢?家长把很多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实现光宗耀祖的王牌。
教师点拨:人是世界的主宰,我们不能把自己归为工具,更不能把别人当工具来使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用有利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参考文献:
[1]吕小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庄子选读<尊生>》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7(01):112-114+117.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9):266-267.
[3]奚佳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