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争片是电影类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唯票房的时代,战争题材往往成为许多导演不愿意碰触的题材,最近几年的战争片的整体趋势是把投入都花在特效 与战争场景的恢弘气势上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往往忽略了在战争中所反映出的人性意义与普世价值。本文从《战马》当中,人与马之间这一独特视角进行阐述,从而回归战争题材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核心——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战争题材;人性意义;普世价值
  在这个唯票房至上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发现我们所看到的电影越来越多的是不断的感官刺激,越来越俗套的剧情,为了赚得眼球不惜一切,为了赢得票房在所不惜。我们可以看完一场电影甚至忘记电影主人公的姓名,忘记剧情,我们花钱在这一百多分钟里已经变成了打发时间,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了心灵被打动是一种如何的感受。
  近几年有关战争题材的影片现在有些进退维谷的感觉,难有新意又难以赚得票房和眼球。近几年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大部分将镜头对准宏大的战争场面,对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却是很少深深发掘。回顾《战马》这部电影的出现,可谓是近几年战争题材影片里的上乘之作。不仅在口碑票房上取得极大的成功,又在艺术的成就性上让人叹为观止。《战马》是继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史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镜头表现的二战背景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犹太人大屠杀、恐怖主义都让观者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战马》这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一战时期,不同的是背景,相同的却是用细腻独到、娓娓道来的情感叙述来向生命致意,对战争的控诉以及人性美好的赞美,向一支悠扬却又恢宏的交响乐来打动人心底深处的那份感动。影片《战马》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统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到再度重逢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深深的交织在一起。小马乔伊与英国男孩阿尔伯特一起成长,结下深厚友谊。一战爆发,父亲为维持生计,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阿尔伯特与爱马不得不分离,从此乔伊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身处在凄凉的战壕,乔伊的勇气打动的身边的人,而对乔伊难以忘怀的阿尔伯特,也来参军寻找它。战争的硝烟弥漫,一匹马一个人显得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在经历了生死他们才得以重逢。
  《战马》是非常具有斯皮尔伯格风格化的一部影片,场景的布置、摄影再到配乐都充满的其独有的風格,影片的前段充满了诗意温情,像一首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那般美妙和动人。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农夫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回了一匹精装的纯种骏马,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镜头特写,小马驹在细心的照顾下诞生,像婴儿一般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新生命诞生的振奋和喜悦,像婴儿一般彰显出生命的张力,他的儿子阿尔伯特为它起名乔伊,并每天耐心的训练它犁地。在满是青翠泥土、青葱遍野的山坡间、花香四溢的氛围中,金色阳光下的田园风光和约翰威廉姆斯洗练的音乐里,电影表现的既充满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自然场面,充满了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伤感的情调。在大雨的帮助中阿尔伯特和乔伊成功的完成了犁地,让人们也新生喜悦。当父亲没有足够的钱交租而已卖掉乔伊时,镜头的表现力足以说服一切,在马圈里,父亲拿枪对着儿子,阿尔伯特则坚定站在乔伊面前用双臂保护着乔伊,镜头特写,迅速反打。父亲脸上的愤怒,阿尔伯特脸上的慌恐和内心的无奈在这一刻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也让人们感受到气氛的紧张,似乎自己就是阿尔伯特,似乎感觉到那么无可奈何。影片中通过反差而形成的温情色调比比皆是,比如: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敌对双方的不同主任对马的照顾和关爱、马与马之间的友情互助/战马乔伊冒着炮火顽强地冲过封锁线,那种奔放的激情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自由的向往。当乔伊最终被铁丝网缠绕疲惫的跌到在前沿阵地上是,这一幕的情景充满震撼力,在暗淡的色彩基调下,让影片的气氛显得有些凄凉,也显示出战争的残酷和压抑。这种冷色调也象征着死亡,说明死亡在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英德双方士兵停止交火,共同实施救助那一幕震慑人心,一系列镜头运动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形象,镜头在英德士兵为乔伊施救时,从中景到近景再到特写,让相互杀戮的士兵通过一匹战马而变的充满善意和尊重。再到重金买下乔伊的老爷爷舍弃了孙女的挚爱,又将马还给主人,让大家看到了盼望的大团圆结局。影片前段还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成千上万的马骑横尸遍野,旁边零落躺着它们的主人。那是英军骑兵的一次大伤亡,败给德军的伏击。这一幕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里的诺曼底登陆后海滩上伤亡惨重的情景——同样的俯瞰视角、同样的镜头缓慢拉动,镜头视野里不断地出现更多战死的战士。战争的残酷也不过如此了吧。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满目疮痍,唏嘘不已。但是斯皮尔伯格的推拉镜头加上缓慢悠扬的音乐,似乎把战争的血腥味道给淡化掉了,隐喻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巧妙地避过了不必要的残忍战争画面。有人说战马是一部励志片,我觉得这还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励志大片,如果说是阿尔伯特历经辛苦而找到乔伊与它重逢,让阿尔伯特在战场中的历练从而成长,这样来形容《战马》是一部励志片未免太过牵强。
  影片的前段在充满浓郁英国乡村生活的娓娓叙述中让人对阿尔伯特和乔伊间的深情产生无限的向往,犹如一幅精致的美轮美奂的油画般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影片的后段则像一幅荡气回肠的史诗般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影片以马为线索的根据,由马命运的变迁来过渡到战场,电影从风景如画般德文郡的乡村风光中也随着乔伊被“征召”进入军队而很快的进入了战争的场面。时空在不断的交叠和变换,从横跨英吉利海峡到佛来德斯再到浪漫风情德法国,在英德双方德军队中乔伊经历噩梦,但却靠着勇气一路化险为夷,战争的残酷也在一路向人们展现出来。影片后半部分回归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战争戏,和《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相比,虽然《战马》也是通过战争来体现人文关怀的,但表现手法却又有很大差别。《辛》整部影片都是黑白色彩的,黑白色彩让人感到庄重严肃,让人感到战争的冷酷。《拯》在越南的丛林里让人深深告到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渺小。《战马》跳出俗套的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以一匹战马作为影片的叙事视角,《战马》的原著是一部儿童文学题材的小说,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导演的童心未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战争题材电影中难能可贵的温情,温情在《战马》中是最为重要的,友谊的温情,人性的温情。马的本性是温顺善良的,在片中虽然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之下,但我们仍然看到了闪光在人身上的温情,人也是马,马亦是人,皆是主角。从《辛》、《拯》再到《战马》三部影片背后都有一个闪耀的主题——那就是人性。《战马》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当中的温情善良,而不是残暴和贪婪。在该片第一场战争段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当英国骑兵杀气腾腾的冲向德军重机枪防线时,画面中出现的只有德军密集的火力分布,星星火光迅速窜过银幕,枪林弹雨过后我们没有看到英军士兵人仰马翻的对应镜头,这是导演在刻意地回避展现战争残暴、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大限度的限制暴力场景的出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生命是渺小的,是无法掌控自己生命的,这一刻导演只能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对战争中生命的尊重。另一幕镜头充满温情又发人深省的镜头出现在影片的第133分钟,这个画面人情味十足,虽然此时影片是蓝黑色的冷色调,但是通过英德士兵安静祥和的对话的这种反差,更加强调出一种温暖人心的效果。战马被铁丝的缠绞倒地,英、德双方士兵共同停火,在阵地上将战马合力救出,士兵那一声:“我还需要钳子来剪短钢丝。”多么震撼人性,宏大又温情。乔伊再无人区的奔跑冲破了铁丝网,这是旺盛生命力的表达,它唤醒了敌对士兵对“自由”的美好向往,告诫士兵们自己并不只是战争中杀人的机器,温情的表达却又不是刻意煽情。这不仅是导演对战争德反思也是对和平的解读。《战马》中的乔伊在战争当中命运的颠沛流离,几易其主,每次生命危及,却又转危为安,我们在马的命运中看到了我们人性身处的善良与温情。乔伊在拉物资拉坦克几乎耗尽体力而亡,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救了它;老爷爷花重金把乔伊买下。等等场景,让我们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感受到人性温情的慰借。在战地,眼睛受伤的阿尔伯特与乔伊重逢,镜头中近景,士兵们两侧排开,乔伊与阿尔伯特在屏幕中间,阿尔伯特抱住乔伊,没有夸张的台词没有过分的技术手段,就这样直接的触动到人们心里那份感动,就像两个许久未曾谋面的老朋友见面互诉衷肠,时空地域的不同没能阻隔感情。阿尔伯特与乔伊的“友谊”也是影片中温情主题的一大看点,从乔伊出生到阿尔伯特每天精心陪伴,共同犁地,到拍卖分别,再到最后的重逢,深深的“友谊”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温情体验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故事。
  马在影片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度人格化的主题,是故事的串联线索,阿尔伯特与乔伊的关系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开始于战前的一次马匹拍卖,结束于战后的另一场拍卖,不同的是,第一次是父亲第二次是儿子,第一次为了生计第二次为了荣誉。角色的更替在相似的场景和镜头语言之下,潜在的深化了温情这一主题。马在本片中的出现作为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手法,也在暗自的象征着我们人类。我们有许多的无奈,战争的发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我们作为渺小的个体又无能为力,我们向往自由与和平。该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夕阳西下的暖色调当中,悠扬的小号声响起,仿佛是在为和平而歌颂,特写镜头给主人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镜头缓缓推向战马,阿尔伯特骑马在金色的夕阳下面,战争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也给电影画上了一个完满的
  句号。
  镜头对准了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整个世界,我们在一匹马中看到了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侯雨萌. 通过一匹战马诉说的战争故事——以美学角度与比较手法评析《战马》[J]. 电影评介. 2012(19).
  [2] 侯雨颀. 爱之《战马》[J]. 电影评介. 2012(16).
  [3] 张连桥. 舞台剧《战马》及其电影改编的叙事艺术[J]. 大舞台. 2012(07).
  [4] 谢颖. WAR HORSE——回家的路,人马不殊途[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2(05).
其他文献
【摘要】:在西方,基督教音乐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里,经历着时代的更迭,基督教文化也随之起伏,对于基督教音乐方面也多有停顿。改革开放后,国内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研究等途径,对于基督教在中国无论是在古代、近现代乃至当代均有论文予以阐述其影响,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工作拓宽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用乐制度为出发点作了简要的总结
期刊
【摘要】 :藏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文化,而其中佛教文化更是最为绚丽的一页。作为佛教文化中的一类,藏族佛教唐卡艺术更有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点。本篇论文主要通过解析药师佛唐卡,分析及叙述其造型造像特点、象征意义等,论证药师佛信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药师佛;唐卡;造像特征;现实意义  一、药师佛的缘起  药师如来,通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 “药师佛”,亦称“药
期刊
【摘要】:综合评论张爱玲的文学史价值,也有将张爱玲与同期作家进行比较分析的,有通过张爱玲的某一篇文章去探讨她的小说的创作特色,有通过张爱玲的家族身世来探索她的小说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有通过沪港小说的描写分析都市艺术特色,有专门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小说中意象的运用,或者通过张爱玲的小说分析她的创作手法,可谓数不胜数。  【关键词】:张爱玲;都市想象;研究综述  一、都市意象的分析  (一)弄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学界的老大难问题.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曾经存在的矛盾也存在颇多的争议。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思考的出发点.对中西方科学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科学和技术健康发展及文化科技融合的思路有所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历史;科学未来  “李约瑟难题”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
期刊
【摘要】:《棋王》是作家阿城的处女作,讲述了文革时代一个普通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逢此乱世的王一生沉落在社会的底层,其生活境遇就是一个字——“穷”。在这样的境遇中,王一生将自己的生存倾注于两件事——“吃饭”与“下棋”,这两者看似简单,在当时那个年代却并不容易实现完美的结合。而小说中的王一生虽生存艰难,却坚持不懈,最后不但实现了本我更达到了自我乃至超我的境界。从这三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好体
期刊
【摘要】: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讲述了一个关于乾隆朝“盛世妖术”的故事,同时描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运作。作者描述的当时社会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不仅构成叫魂事件不断升级以及最后不了了之的原因,也正是他所谓的中国近代前夜的社会现实。他的这种分析在方法上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关键词】:叫魂;官僚;权力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单看这本书的名字,如果你觉得它是本关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是记录了笔者在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郎朗、巴伦伯伊姆于柏林国家乐团音乐会上的感受,通过笔者的亲身体验,对古典音乐有了新的诠释和理解。  【关键词】:音乐;感受;古典;魅力  当我还在为错过柏林爱乐的精彩演出而不断惋惜,便得知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将迎来巴伦伯伊姆和他的交响乐团,并且还是与郎朗的同台演出,我就立刻兴奋不已,平时几乎不听音乐会的我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了9月22号的晚上。虽然
期刊
【摘要】:性在两性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长久以来男女双方的性地位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徐坤可以說是响应“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口号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橡树旅馆》、《厨房》、《遭遇》爱情等小说中极力描写女性之性,真实表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性地位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境况,引人深思。  【关键词】:性地位;男女平等;性解放  女性写作的一个最为响亮的口号就是“妇女必须通
期刊
【摘要】:柳宗元散文最具原创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传记散文方面,他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另一个则表现在山水散文方面,不仅对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进行了突破,还对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进行了开创,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的艺术境界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存在独特的关系。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而创作个性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关键词】: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日常个性  风格 ,在中国最早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