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下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即通过问题情景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要明确,要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问题要提在点子上,要能直接反映所学知识的本质,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应尽量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提出一些能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兴趣的问题,并且要让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等心智活动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实例、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和物理知识的联系点,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如在学“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为什么吃冰棒解热?(2)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3)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4)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通过学生自己的解释,可以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3创设问题情境要能调动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发主体内心的好奇,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试验,在平整的桌面上放一根薄木条或一把学生用尺,一端伸出桌面几厘米,然后盖上一张完好无缺的报纸.(或是一张八开的试卷)再用拳头或用棒子击打木条伸出桌面的一端.做实验前,让学生预测结果,许多学生认为报纸会被木条挑起.试验结果出乎预料,无论用多大的力,甚至将木条击成两段,也无法使报纸飞起.学生为之一惊,为什么?好奇心会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展开研究和探索.
4创设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如,初中学生在学习杠杆之前,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然而,当教师根据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话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几乎目瞪口呆,惊呼:“阿基米德何来如此大的力气?简直是痴人说梦!”.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5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层次,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快乐
创造性能力是高素质的标志,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解题相对程序化,往往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创设递进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在《透镜》的教学中,可以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第三次创设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讲授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既有难度又有梯度.情境的创设是层次清楚,符合解疑推理逻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否则,问题太易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真实体会,希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更好地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即通过问题情景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要明确,要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问题要提在点子上,要能直接反映所学知识的本质,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应尽量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提出一些能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兴趣的问题,并且要让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等心智活动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实例、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和物理知识的联系点,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如在学“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为什么吃冰棒解热?(2)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3)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4)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通过学生自己的解释,可以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3创设问题情境要能调动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发主体内心的好奇,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试验,在平整的桌面上放一根薄木条或一把学生用尺,一端伸出桌面几厘米,然后盖上一张完好无缺的报纸.(或是一张八开的试卷)再用拳头或用棒子击打木条伸出桌面的一端.做实验前,让学生预测结果,许多学生认为报纸会被木条挑起.试验结果出乎预料,无论用多大的力,甚至将木条击成两段,也无法使报纸飞起.学生为之一惊,为什么?好奇心会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展开研究和探索.
4创设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如,初中学生在学习杠杆之前,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然而,当教师根据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话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几乎目瞪口呆,惊呼:“阿基米德何来如此大的力气?简直是痴人说梦!”.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5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层次,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快乐
创造性能力是高素质的标志,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解题相对程序化,往往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创设递进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如在《透镜》的教学中,可以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第三次创设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讲授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既有难度又有梯度.情境的创设是层次清楚,符合解疑推理逻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否则,问题太易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真实体会,希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更好地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