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的年龄特点。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明确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激发探究兴趣:要求以幼儿为主体,兴趣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忽视内容的探究性,没有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对幼儿的问题视而不见,设置的活动内容只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幼儿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作为老师应观察、了解幼儿,以幼儿为主体,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生成科学探究活动。
(2)体验探究过程: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提到“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指的就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其中,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无论是科学发现活动或是科学制作活动,都离不开动手操作,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推理和预测是否正确。
二、正确认识科学探究集中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学探究集中活动是科学领域的主体,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不能正视科学领域集中活动的价值,导致幼儿不能收获探究,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
(1)忽视科学探究材料的科学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材料,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设置的材料除了要考虑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性,还要排除无关的干扰。
(2)忽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名为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实为走过场。在活动中,老师觉得幼儿有参与操作就行了,幼儿就是有探究了,所以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将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设置成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活动,不是探究,而是无效的验证。
(3)追求科学探究结果的一致性。老师为了达到目标,在科学活动中设置封闭性的问题,要求整齐划一的记录以及记录形式小学化,以达到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认识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每个阶段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都不一样。幼儿认识发展特点不同,其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
(1)小班: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学习科学的认识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认识方法以模仿為主,易受暗示;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
(2)中班: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他们好奇好问好学,能初步理解事物的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常常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3)大班:大班后期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性思维开始萌芽,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初步具有概括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喜欢那些需要动脑筋和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喜欢探索事物间的奥秘。
要确保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时候必须从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中选择,选取那些他们能够理解和体验到的内容。如果不考虑幼儿的身体状况、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而是随心所欲地一味地从自我、成人的角度来选择内容,那么幼儿科学教育就难以实施,幼儿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就难以得到培养,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就难以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就不能达到。
因此,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确保幼儿科学教育顺利得以实施。
四、善于运用科学探究集中活动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观察发现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是幼儿感兴趣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要以多种方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及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应答,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其探究价值,形成科学集中教育活动。
(2)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猜想与假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活动进行的关键所在。同时,适时的提问也是教师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推测,善于抓住细节提问,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
(3)正确把握分寸,幼儿成为探究主体——观察和验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同时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的观察幼儿的探究学习状态,及时的给予帮助。当幼儿在认真的学习探究时,我们是观察者、倾听者,给予幼儿适当的肯定;当幼儿面对困难停滞不进时,我们是引导者,要利用提问、建议等方式帮助、启发幼儿解决困难,使幼儿真正的成为探究的主体。当幼儿已经完成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的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究,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4)多种方式支持,有效梳理提升——记录、交流与分享。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合理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符号、图画、表格、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记录、交流与分享。同时教师也可以捕捉幼儿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进行交流分享,也可以将幼儿的记录表以比较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思维形象具体、好奇好问、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恰当的时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兴趣,选择科学集中活动内容,运用科学集中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幼儿真正的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燕.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现状与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8(02).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明确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激发探究兴趣:要求以幼儿为主体,兴趣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忽视内容的探究性,没有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对幼儿的问题视而不见,设置的活动内容只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幼儿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作为老师应观察、了解幼儿,以幼儿为主体,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生成科学探究活动。
(2)体验探究过程: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提到“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指的就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其中,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无论是科学发现活动或是科学制作活动,都离不开动手操作,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推理和预测是否正确。
二、正确认识科学探究集中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学探究集中活动是科学领域的主体,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不能正视科学领域集中活动的价值,导致幼儿不能收获探究,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
(1)忽视科学探究材料的科学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材料,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设置的材料除了要考虑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性,还要排除无关的干扰。
(2)忽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名为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实为走过场。在活动中,老师觉得幼儿有参与操作就行了,幼儿就是有探究了,所以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将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设置成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活动,不是探究,而是无效的验证。
(3)追求科学探究结果的一致性。老师为了达到目标,在科学活动中设置封闭性的问题,要求整齐划一的记录以及记录形式小学化,以达到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认识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每个阶段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都不一样。幼儿认识发展特点不同,其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
(1)小班: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学习科学的认识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认识方法以模仿為主,易受暗示;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
(2)中班: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他们好奇好问好学,能初步理解事物的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常常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3)大班:大班后期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性思维开始萌芽,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初步具有概括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喜欢那些需要动脑筋和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喜欢探索事物间的奥秘。
要确保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时候必须从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中选择,选取那些他们能够理解和体验到的内容。如果不考虑幼儿的身体状况、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而是随心所欲地一味地从自我、成人的角度来选择内容,那么幼儿科学教育就难以实施,幼儿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就难以得到培养,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就难以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就不能达到。
因此,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确保幼儿科学教育顺利得以实施。
四、善于运用科学探究集中活动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观察发现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是幼儿感兴趣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要以多种方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及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应答,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其探究价值,形成科学集中教育活动。
(2)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猜想与假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活动进行的关键所在。同时,适时的提问也是教师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推测,善于抓住细节提问,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
(3)正确把握分寸,幼儿成为探究主体——观察和验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同时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的观察幼儿的探究学习状态,及时的给予帮助。当幼儿在认真的学习探究时,我们是观察者、倾听者,给予幼儿适当的肯定;当幼儿面对困难停滞不进时,我们是引导者,要利用提问、建议等方式帮助、启发幼儿解决困难,使幼儿真正的成为探究的主体。当幼儿已经完成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的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究,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4)多种方式支持,有效梳理提升——记录、交流与分享。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合理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符号、图画、表格、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记录、交流与分享。同时教师也可以捕捉幼儿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进行交流分享,也可以将幼儿的记录表以比较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思维形象具体、好奇好问、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恰当的时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兴趣,选择科学集中活动内容,运用科学集中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幼儿真正的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燕.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现状与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