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阳城县固隆乡中心学校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她扎根农村学校二十余年,勤读书、钻教材、研名课,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始终不曾懈怠,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把绚丽的青春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家乡教育,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孩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用心,农村孩子可以与城里孩子一样优秀。她是李沁阳,是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中的一员,也是全国万千优秀教师的缩影。
传承家风,带着童年梦想走上讲台
李沁阳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个愿望源于爷爷对她的影响。爷爷不仅是当地少有的读书人,而且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从1945年开始便在他们所在的农村学校教书,解放后辗转润城、董封、演礼等学校工作,李沁阳便是跟着爷爷在演礼乡献义完小念完小学的。当时村子里的乡亲们时常去找爷爷写信,爷爷的谦和认真让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这让李沁阳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莫名的向往。从那时起,成为和爷爷一样的教师的梦想便在李沁阳的心中暗自萌发。
1996年从晋城师范学院毕业后,李沁阳便来到了阳城县固隆乡中心学校,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候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用的是木头条桌凳,需要老师们自己烧火取暖,还经常停电。当然,学校最缺的还是老师,初登讲台的李沁阳就承包了一个班所有的课程,几乎每天都是从晨光熹微忙到夜深人静才能完成全部的备讲辅批。而且,在李沁阳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班上的学生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老师上课了,功课落下了很多,家长们去学校找到她,希望她能多加一个晚自习,给孩子们补补课。看着家长们焦急的神情,李沁阳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从此以后,放学送一些孩子回家便成了她的额外工作。冬夜的山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只有19岁的李沁阳打着手电筒独自返回,半走半跑,常常汗流浃背。天道酬勤,在全乡的期末测试中,这个班的成绩由原先的第12名跃居第1名。家长们交口称赞,纷纷说道,“像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李沁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近年来,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可是毕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差距,许多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纷纷送孩子去城里读书,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一些同事看不到未来,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每每看到有人离开,李沁阳的心里总不是滋味。事实上,也有很多城市学校向她抛出过橄榄枝,她虽然备受感动,却始终不曾动摇。她知道,自己生于乡土,长于乡土,也应该让梦想扎根于乡土,繁华的城市固然有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农村孩子的教育梦更需要她来托起。
担起使命,三尺讲台书写职业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李沁阳始终把课堂当作自己的主战场,从课下的研读备课到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只为把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备课方面,李沁阳认为教师要有“三感”:首先是研读教材体系时“一览众山小”的俯视感,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比如就“写动物”习作而言,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涉及,不同之处在于,三年级重在抓住外形,写作要求是与众不同;四年级聚焦动作,写作要求是特点鲜明;五年级凸显文体,要求孩子们表述清楚;六年级融入情感,要求在写作时情景交融。其次是研读文本内容时要有“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感。今年2月份,李沁阳在备线上教学准备讲授的六年级课文《藏戏》时,在研读中她发现课文开篇部分的研究意义很大,所以就特别设计了从比较读(读内容)到拓展读(学习写作手法)的环节,让学生既有阅读感悟,也学习了写作,一举两得。第三是斟酌设计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品质感。教师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课堂,但是如果日日上课日日磨,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她认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每学期两次公开课的机会,好好推敲、好好磨课,让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备课磨课,李沁阳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只要发现一点儿有价值的文字,都要快速用笔记下来;不记得有多少次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去网上查阅文献;不记得有多少个晚上,她必须得把孩子哄睡以后,自己才开始工作。她一遍遍写,一次次删,手写教案常常超过七八个版本。就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录制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来说,四天的备课时间里,她把教案改了六七稿,单是题目就想了无数版本,从最初的《防疫抗疫,思政相伴》改为《防疫抗疫正三观》,再到后来的《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之后,这个题目又再次被自己否定,最终把题目确定为《疫情下,继续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课堂讲授方面,李沁阳只是多年来心无旁骛地专心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信她。她把“学问”当作最好的武器,经常在课上讲授即兴作文,有时是她自己看着窗外随性发挥,有时是就着课文进行仿写,有时会让学生出题来考她,每当她在三五分钟内作出一篇作文时,都会立刻引来班级的一阵沸腾。在她的影响下,学生开始模仿她进行即兴作文,到毕业时,全班学生都可以即兴作文。
第二件事是让学生爱她。她坚信,让学生爱上老师,最好的方法是老师先要爱学生。2016年,李沁阳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班上有个学生当时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那时候,李沁阳正在研读朱永新的著作,她想,自己要做书里那个擦星星的人。她便从生字开始帮助这个孩子重新学习,经常是一个字需要教三十多遍,但常常是这节课记住了下节课又忘记了,一首古诗教了一个星期,也是收效甚微。李沁阳决定改变方法,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明显超出了这个孩子当前的认知范围。于是,李沁阳从最常用的300个字入手,教他写“我是中国人”“我有一个家”,学生们看到她耐心讲授的样子,也加入到帮助同学的行列里。孩子妈妈有一次发来短信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孩子会写‘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了。”李沁阳说,只要老师愿意把全部的爱给予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平日里,李沁阳会拿出自己订阅的杂志给学生阅读,会买来时令水果给孩子们尝鲜,会给家境贫寒的孩子送衣物送文具,会去照顾生病的留守儿童,还会跟有心事的学生书信往来,耐心疏导。她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践行着入职时的初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职业的芳华。
同心協力,共绘农村教育美好未来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得远,这是李沁阳多年信奉的真理。乡村教育要想真正有未来,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虽然身处农村学校,但是李沁阳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带领着学校的年轻教师共同进步,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李沁阳不仅自己加入了“张江霞小语工作室”,而且成功带动了学校的两位年经教师加入其中。大家通过同读一本书、共研一节课,实现了教研效益最大化。她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功结题,获得了全省同行的赞誉;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在的教研组承担了近二十次的县级公开课和学科教学讲座,反响热烈;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在阳城县“读写说”三习惯展评中斩获团体一等奖。当然,最让李沁阳骄傲的还是她所教班级格外亮眼的语文成绩,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在全县位列第二名,2019年位列第一名。李沁阳用这样的成绩证明,农村广阔的教育天地大有可为。
一路艰辛向前,李沁阳付出着,也收获着。2008年她执教的《二泉映月》获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优秀班主任”“阳城县名教师”等光荣称号,并于20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沁阳常说,“传道授业,乐此不疲,这才是教师该有的姿态。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必须要有敬畏心和使命感,唯有如此,才能配得上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多年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日子是清苦的,但是李沁阳丝毫不后悔,她说,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从此改变命运,她甘愿做农村教育的守望者,目送着孩子们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