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e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30年来的改革历程,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为了将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下去,很有必要看看国企改革如何走过来的,并从中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国企改革30年来的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86年。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进行国企经营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企是政府垄断企业的经营权和产品的支配权以及收益处置权,因而导致国企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针对政企不分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企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14项经营权。企业经营权的部分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产品的控制权和索取权。这一阶段改革意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经济实体。
  从结果上看,虽然这一阶段改革是浅层次的,采取的是一些权宜之计的放权让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职工实际工资比上年增长了7.5%。
  这一阶段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主要是因为:
  第一,它能使各利益主体在改革中获得程度不同的利益,具有普惠性质,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激励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这种改革是在不改变原有产权框架内进行的,只在政府和国企之间进行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问题,因而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进行比较顺利。第三,这种改革虽然表现为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国民经济总量是增加的,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又带来社会成员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企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并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主要是进行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过渡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企业的产权问题,不进行产权改革没有出路,相应的也产生了两种不同改革思路。
  一种思路是主张将国企改革仍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进一步推进或深化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与这种认识相对应的制度选择是企业承包制或租赁制。政府决策部门也倾向于这种改革思路,于是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承包和租赁改革。
  承包和租赁推行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和1988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4.1%和20.7%。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8.0%、18.2%。亏损面也逐年下降,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在推行承包、租赁制期间,却出现了企业增效、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的状况。在推行承包、租赁制的第一年,即1987年,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却出现了低增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20.8%,1987年骤降为18.4%,一年下降2.4个百分点,1988年又急剧降到15.8%,比1987年又下降2.6个百分点。
  承包、租赁带来的后果招致了各界强烈的批评和反对。人们普遍认为,在承包、租赁过程中,国家和企业处在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中,政府与企业一对一的谈判成本很高,且无法对承包、租赁合同的细节逐一加以规定,企业经营者可凭借承包、租赁权合法或不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因而政府对企业约束仍然是软的。企业只负盈不负亏。不仅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而且还造成了承包、租赁者的行为短期化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导致国企被掏空的危险。
  与承包制、租赁制的改革主张不同,国内理论界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深化国企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主张,与这种主张相对应的制度选择是股份制。股份制改革是国企在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一个重要推进。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企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优化国企内部的治理结构,为实施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从实践上看,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始于1986年,改革之初,大都在国有中小企业试行。试点的影响面并不广泛,主要问题在于当时非国有的财产主体介入不足,又找不到能够作为非国有主体的普遍介入形式。在多元化主体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股份制试点往往在企业内部职工中展开。由于企业内部职工筹资能力的局限。股份制改革自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因当时对股份制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认识不清,管理人才匮乏,很多试点企业的职工股份演变成为一种工龄折股,内部借贷买股,或化公产为私股,最后使股份制难以推进下去。在这期间,由于承包、租赁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股份制发育不足,致使国企改革一度处在摇摆、徘徊、迷惘之中。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第三阶段是1993~2004年。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时对国企布局和不合理的结构进行调整。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步骤。1994年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在国企中展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革,使国企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制约下,政府不能直接地控制和经营国企。政府可通过其代理人即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控股公司参与国企重大事宜的决策,但这个决策也要受所有者出资额即所持股份数额限制,不能一家说了算。当然,政府可在国企清算和转让时依据终极所有权来实施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在现代企业组织框架中,从发展上看,政府的意志是递减的,是受限的,而股东的意愿和权利可得到组织和制度的保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权利、责任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决策只能由董事会成员讨论后通过表决做出,这就可以避免长官意志和个人意志的独断专行,从而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及其实现提供组织基础。在此期间,国企的现代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到2002年,15.9万户国有控股企业中的50%以上实行了公司制改革。 从1998年到200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42家,累计筹集资金7436亿元,其中境外筹资352亿美元。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1997年至2002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由3家上升到11家,这些企业全部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200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我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共有368家。占总数的73.6%,资产占总数的96.4%,利润占总数的85.4%。
  伴随着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从战略上考虑,国家对国企的布局和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说,调整也是改革。1999年9月中央召开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国企改革专门做出《决定》,其中最使人们关注的就是“有进有退”。往哪里“进”呢?《决定》明确指出:“三大行业”、“两类企业”。三大行业是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事业。两类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少数几家关键性的企业;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所谓“进”,就是要加强,增加投入,提高经济效益。从发展上看。在这些行业和企业中,经济总量还会增加,还大有发展潜力和前景。除此之外,应当都在退的范围之内。所谓“退”就是国企从那里撤出来,为民营经济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民营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放开搞活。在国企的“进”和“退”过程中,也要经过市场并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出售、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经过几年的实践,国企布局和结构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第一,国企在“三大行业”、“两类企业”中有了明显的加强,不仅总量大大增加了,质量明显提高了,而且管理也大有改善,从而促进国企在这些部门较快地发展。第二,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部门从市场退了出来。不仅推动了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第三,放开搞活了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1997年以来,各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售等多种形式,使地、市、县级的国有小企业的60%左右转为民营企业,并给以信贷放宽的支持,促其发展。
  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现在。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改革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化对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内部的改革。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内部产权分置制度的改革。
  从2005年起,股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开始起步,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为标志,我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证监会2005年6月16日在公布《关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增持社会公众股份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后,可通过二级市场把不上市的国有股变为上市的流通股。
  传统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分置的,国有股(包括国有的法人股,法人股也大都是国有的)是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只有非国有股即社会公众股才能上市,属于流通股,这实质上在股市上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价格。这种情况的存在,带来的后患是严重的和无穷的,如寻租,价格信号失真。割裂的市场失去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等。股权分置改革,就是把原先由股权分置切割的两个市场(一级和二级),两个价格(一低一高),变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股票上市后呈现全流通状态,真正实现了同股、同价、同交易。
  影响股市涨落的除制度和供求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诸如国际的和国内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等。所以在国企改革这一阶段上的股市涨落,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如金融危机或战争)所引起的暴涨或暴落,应当说是属于正常的情况。在国企改革第四阶段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国有银行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一个重要表现是国有银行股份化。并纷纷上市,有的还在国外上市。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为了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5个副省级城市于2006年自发建立了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机制。今年8月,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修订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15个城市对原有的《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各
期刊
一、2008年上半年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地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2008年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改善  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3%、13.32%、12.43%和13.96%,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均已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长期快
期刊
一、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世界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贸易扩张势头收缩  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阶段,增长步伐出现放缓趋势。今年以来,在次贷危机进一步扩散、国际油价高企、粮食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减缓。  随着世界经济
期刊
汨罗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汨罗市再生资源行业企业在市政府引导下,2005年初开始筹建,2005年6月2日注册成立。3年来累计共为300多户担保贷款499笔,担保总额26840万元。在499笔担保贷款中,单笔贷款额最少的5万元,最多的500万元。3年来贷款企业共计还贷款本金12215万元,还息1589.93万元,到目前止担保赔付率为0。  3年来,开发银行通过汨罗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对汨
期刊
我国纺织业(包括棉纺、毛纺、麻纺、针织等)具有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突出特点。受近两年来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相关要素价格迅速上涨的影响,目前纺织业处于艰难发展的困境。以棉纺织行业为例,2006年,棉纺行业利润率为10.93%,2007年仅为0.71%,其中部分利润是非纺织部分带来。据统计,2007年棉纺全行业有2/3企业亏损,近2000万纱锭产能处于停产状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实现产业转型
期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乎一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维护金融安全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各方面关注的课题。金融安全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金融体系稳定,即货币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稳定运行和安全发展;二是金融主权不受威胁,即金融政策独立有效,金融产业的控制权掌握在本国手中。    一、
期刊
一、新建项目科技投入比例较高。有效地提升了全区工业装备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近年来,内蒙古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创造条件的投资环境。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装备水平一步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全区工业装备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近年来,全区工业重点项目科技投资占建设总投资比例达到3%。其中,神华集团煤制甲醇、聚乙烯、丙烯项目科技投资共8.1
期刊
一、全球通胀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近半年多来,全球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物价出现了持续、快速的上涨,有50个国家的物价出现二位数的上涨,这意味着这一轮“全球化红利”的高回报和世界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重大转折。要搞清楚当前全球性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还需从“全球化红利”和世界经济周期说起。  始于上世纪最后约20年的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印度加上其他一些转
期刊
一、2007年度棉花工作简要回顾    (一)保持总量平衡,满足纺织需要  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2007年度我国纺织生产、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度全国纱产量2115万吨,同比增长11%,增速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纺织品服装出口1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在纺织生产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棉花需求比上年度有所增加
期刊
(一)    从新西兰奥克兰飞澳大利亚悉尼,三个多小时,由于时差两小时,所以日程表上只显示用了一个多小时。飞机还未落地,那一湾湛蓝便盈满了我的心房。我忙打开数码相机,将悉尼大桥和悉尼歌剧院模糊倩影收进记忆卡里。  导游梁小姐来自香港,英文名字丽蒂娜,性格爽朗,为让我们好记,她说:“只要你们记住飞机起飞时,‘离地啦’,那就是我的名字。”我们跟着她,从情人港登上游船。游船上的午餐十分丰盛,但大家的心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