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提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如何激活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语文学习的能力来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一、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的界定
中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在教师启发和诱导下,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潜心研究而达到学生自由质疑、合力释疑、充分表达的一种尝试活动。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1.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變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1)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和内容。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材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也很多。探究性学习承认个体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确立目标,自主选择内容。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学生过于自主而脱离教学中心。
(2)自主选择探究的伙伴。
在探究中,学生和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彼此都有兴趣的课题。这样,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优势互补的平台。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
2.创设自然情境,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1)创设情境切换角色
“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只有这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想象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审美艺术教育,是主体客体内容环境高度统一的最高层次上的完美和谐教育”。所以教师要通过对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的艺术加工,来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情境创设和换位思考,使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摆进去,让学生在感染和感动中自觉地把一般性的听、说、读、写升华到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变苦为乐,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2)捕捉“空白”点延伸
教学中,我们发现语文课文不仅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为此,笔者让学生为某些文章续结尾或具体迁移实践,对于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轻易否定,对其实践予以赏识,保护和激发其个性,使其实践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学习《豆腐颂》时,笔者先请学生去调查中国人为什么爱吃豆腐。在课堂上,学生自然地就与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豆腐颂》发生了共鸣。课后学生还主动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用“心”为父母做了豆腐宴。不难看出,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去捕捉“空白”,那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就不会那么深刻,教育的效果也不会这么感人。
(3)抓住模糊激探究
有些文章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其对语言的感受却很模糊。在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时,我结合学校刚进行的防地震灾害预演活动,将预防知识与汪老笔下的种种“跑法”进行比照,从而体会汪老诙谐、幽默而又隽永的“跑”的意味。在有的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而对语言的准确表达却很易忽视。可教师对语言的准确表达很清晰,但对其内容理解不如学生。笔者就与学生进行互补性的探究学习,这样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探究的喜悦,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不明处去探究,从而认识到终身学习是师生都应该具备的。
(4)挖掘定势促创新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如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时,我先让学生在电脑上“快乐”起来,随后让学生借助媒体资源学习课文,再通过两种快乐的比较,引导学生:真正的快乐应是在精神上建立起来的战胜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战胜痛苦的能动力量;又从逆向角度来分析,电脑不仅仅是游戏机,更是开启智慧学习的钥匙,应正确地使用网络,深入地挖掘网络资源,而不是荒废学业。扬其长弃其弊,利用学习的快乐体验来自主探究、拓展学习。
改革课堂教学,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的界定
中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在教师启发和诱导下,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潜心研究而达到学生自由质疑、合力释疑、充分表达的一种尝试活动。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1.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變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1)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和内容。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材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也很多。探究性学习承认个体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确立目标,自主选择内容。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学生过于自主而脱离教学中心。
(2)自主选择探究的伙伴。
在探究中,学生和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彼此都有兴趣的课题。这样,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优势互补的平台。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
2.创设自然情境,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1)创设情境切换角色
“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只有这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想象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审美艺术教育,是主体客体内容环境高度统一的最高层次上的完美和谐教育”。所以教师要通过对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的艺术加工,来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情境创设和换位思考,使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摆进去,让学生在感染和感动中自觉地把一般性的听、说、读、写升华到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变苦为乐,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2)捕捉“空白”点延伸
教学中,我们发现语文课文不仅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为此,笔者让学生为某些文章续结尾或具体迁移实践,对于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轻易否定,对其实践予以赏识,保护和激发其个性,使其实践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学习《豆腐颂》时,笔者先请学生去调查中国人为什么爱吃豆腐。在课堂上,学生自然地就与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豆腐颂》发生了共鸣。课后学生还主动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用“心”为父母做了豆腐宴。不难看出,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去捕捉“空白”,那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就不会那么深刻,教育的效果也不会这么感人。
(3)抓住模糊激探究
有些文章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其对语言的感受却很模糊。在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时,我结合学校刚进行的防地震灾害预演活动,将预防知识与汪老笔下的种种“跑法”进行比照,从而体会汪老诙谐、幽默而又隽永的“跑”的意味。在有的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而对语言的准确表达却很易忽视。可教师对语言的准确表达很清晰,但对其内容理解不如学生。笔者就与学生进行互补性的探究学习,这样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探究的喜悦,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不明处去探究,从而认识到终身学习是师生都应该具备的。
(4)挖掘定势促创新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如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时,我先让学生在电脑上“快乐”起来,随后让学生借助媒体资源学习课文,再通过两种快乐的比较,引导学生:真正的快乐应是在精神上建立起来的战胜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战胜痛苦的能动力量;又从逆向角度来分析,电脑不仅仅是游戏机,更是开启智慧学习的钥匙,应正确地使用网络,深入地挖掘网络资源,而不是荒废学业。扬其长弃其弊,利用学习的快乐体验来自主探究、拓展学习。
改革课堂教学,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