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评价是本科院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教学问题诊断、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检验等功能。目前高校教学评价存在时效性较差、指标单一、评价片面性等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测量和收集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资料,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系统过程。它是反映学校办学效能,评定个人教学效果,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构建机制灵活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之一。
1.目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评价时效性较差
一般课程教学评价往往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完成,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及时帮助教师和学生调整和改进教与学,过程调控作用相对滞后。
1.2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高校教学评价基本采用的是“指标量化”模式,以单一的量化结果作为判断依据。此类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和发展性。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课程或者各类学科,忽略学科的特殊性,从而抹杀了相关学科教学评价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1.3学生评价存在片面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是教师教学情况的第一见证人,也是目前高校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评教的模式一般是学期末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打分。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仅凭主观印象进行非理智的评分,他们的评价有时仅代表了自己对某个老师的感情,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教学实际。同时,由于学生思想和心理相对不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比如,有些课程难度较大,知识点理解起来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学习基础薄弱的原因一时没搞明白,就武断地认定教师教学技能差。这样就使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极大影响。不能忽视学生评教本身存在的不成熟性和片面性。
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评价模式
2.1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
发展性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发展功能,强调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将评价结果客观、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这样有助于引起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鸣和响应。应从内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动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业成绩[1]。
2.2建立多元化的宏观教学评价体系
2.2.1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应在体现一定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上应吸收教育服务对象的参与,构筑多元的评价体系。我国传统评价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导向,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了解评价对象的全部情况。利用多元评价机制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做到全面关注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对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社会评价主要是指企业公司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评价,这类评价是从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它们的需求着手的,如果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教育质量自然不高,因此评价应用型本科教育绝不能疏漏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在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中应该说是最严谨、最科学的评价类型,专家评价主要从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认识着手,这种评价从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上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但容易忽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领导管理者主要侧重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以上几类评价,由于评价主体不同,各有侧重。综合利用这些评价可有效弥补单一评价的不足,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2.2.2评价内容、标准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首先,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企业公司、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不同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学生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行专家的评价侧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研究等方面。其次,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应尽量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针对一些存在特殊性的课程,如实验教学、艺术体育类教学,可制定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教师的特色行为和教学风格给予较宽松的发挥空间[2]。
2.2.3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全面、合理运用定量、定性评价,做到取长补短。除部分量化的指标外,评价中应制定主观定性的内容,如:进行随堂听课,或每学期适时组织学生、专家、领导和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各方的评价和建议,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样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有利于了解教学问题,及时改进。
2.2.4突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点。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评价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侧重评价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等。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即生产实习质量评价、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评价对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效果。
2.3完善教学评价运行机制
在贯彻层级管理原则下,建立组织严密、高效率的教学评价组织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应该由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评价主体组成,以院系评价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这一组织体系是教学评价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3]。同时,要有信息反馈和激励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检查、汇报制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活动,或开展评教、评学座谈会等。建立一个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网络,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档案,记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教学质量的各方面信息,对在评价中达到、超过目标要求或在某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予嘉奖,从而激励教师自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3):79-81.
[2]柳颖.关于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9(5):119-120.
[3]王琰春.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1):66-67.
项目来源:衡水学院教改课题Jg2012069。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测量和收集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资料,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系统过程。它是反映学校办学效能,评定个人教学效果,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构建机制灵活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之一。
1.目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评价时效性较差
一般课程教学评价往往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完成,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及时帮助教师和学生调整和改进教与学,过程调控作用相对滞后。
1.2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高校教学评价基本采用的是“指标量化”模式,以单一的量化结果作为判断依据。此类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和发展性。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课程或者各类学科,忽略学科的特殊性,从而抹杀了相关学科教学评价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1.3学生评价存在片面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是教师教学情况的第一见证人,也是目前高校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评教的模式一般是学期末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打分。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仅凭主观印象进行非理智的评分,他们的评价有时仅代表了自己对某个老师的感情,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教学实际。同时,由于学生思想和心理相对不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比如,有些课程难度较大,知识点理解起来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学习基础薄弱的原因一时没搞明白,就武断地认定教师教学技能差。这样就使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极大影响。不能忽视学生评教本身存在的不成熟性和片面性。
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评价模式
2.1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
发展性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发展功能,强调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将评价结果客观、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这样有助于引起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鸣和响应。应从内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动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业成绩[1]。
2.2建立多元化的宏观教学评价体系
2.2.1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应在体现一定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上应吸收教育服务对象的参与,构筑多元的评价体系。我国传统评价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导向,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了解评价对象的全部情况。利用多元评价机制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做到全面关注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对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社会评价主要是指企业公司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评价,这类评价是从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它们的需求着手的,如果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教育质量自然不高,因此评价应用型本科教育绝不能疏漏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在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中应该说是最严谨、最科学的评价类型,专家评价主要从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认识着手,这种评价从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上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但容易忽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领导管理者主要侧重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以上几类评价,由于评价主体不同,各有侧重。综合利用这些评价可有效弥补单一评价的不足,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2.2.2评价内容、标准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首先,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企业公司、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不同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学生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行专家的评价侧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研究等方面。其次,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应尽量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针对一些存在特殊性的课程,如实验教学、艺术体育类教学,可制定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教师的特色行为和教学风格给予较宽松的发挥空间[2]。
2.2.3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全面、合理运用定量、定性评价,做到取长补短。除部分量化的指标外,评价中应制定主观定性的内容,如:进行随堂听课,或每学期适时组织学生、专家、领导和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各方的评价和建议,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样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有利于了解教学问题,及时改进。
2.2.4突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点。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评价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侧重评价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等。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即生产实习质量评价、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评价对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效果。
2.3完善教学评价运行机制
在贯彻层级管理原则下,建立组织严密、高效率的教学评价组织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应该由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评价主体组成,以院系评价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这一组织体系是教学评价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3]。同时,要有信息反馈和激励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检查、汇报制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活动,或开展评教、评学座谈会等。建立一个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网络,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档案,记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教学质量的各方面信息,对在评价中达到、超过目标要求或在某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予嘉奖,从而激励教师自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3):79-81.
[2]柳颖.关于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9(5):119-120.
[3]王琰春.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1):66-67.
项目来源:衡水学院教改课题Jg201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