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后的成绩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为方向的就业教育。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不畅,学生及其家长因其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受到社会和学生的青睐,直接检验标准是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包括投资者、执行者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重视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树立新的人才观;要明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最大程度地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只有做好从“英才教育”观念向“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学科教育”观念向“就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好自身的定位,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毕业生是学校生产的教育“产品”。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学校必须以“所生产的教育产品”能否适销对路为生产原则。高校不仅要把学生“招”进来,还要能把毕业生顺利“送”出去。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调整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突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型”、“高级蓝领”人才为目的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1、“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或“工程型”)的学历证书,2、利于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3、适应性强和能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即懂得如何做人(道德人品)、做事(技能、应用)、做学问(搞研究、会深造)。本人建议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一分为三:职业道德人文教育部分、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基础和拓宽)部分,然后将这三部分融入专业通用必修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宽”口径,突出“适应性”和“发展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强调“实用”“上岗”,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和人文、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做人”“人品”教育为主,强调“道德”、“人文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综合改造课程,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成一类新课程;有利于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来安排教学进度,恰当调整教学进程,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可在获一证、双证或多证后,先行就业,适时回校完成其他学业,有利于学校按照“有用”“够用”“会用”的原则安排教学,达到使教学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较快的走向实践工作,熟练操作技能;有利于形成“办市场之所需,补普通高校之所缺”的灵活机制,有利于实现文凭教育与证书教育的接轨,使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具备明显的优势。
三、树立依靠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
企业、行业、地方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依靠。高职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参与办学的程度。脱离了具体的企业,高等职业教育就无从谈论专业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改革,也无法发挥“双师型”(教学、技能)、“三师型”(教学、技能、研究)的作用,更谈不上产、学、研一体化的问题。“校企合作”、“产校结合”、“校校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的矛盾,帮助院校准确定位,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解决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立院企互补机制,形成高职办学特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争取与国外一些优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四、树立以特色赢得市场和品牌的意识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加大投入、潜心学术研究、坚持积累、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上下功夫,赢得市场和树立品牌是必然的。“高职特色”具体表现在“人才特色”、“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
“人才特色”是强调人才的“高”和“职”。“高”决定了院校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具有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决定了院校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衡量尺度。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按照“岗位”“就业”标准要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外语(学术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专业(学生求职上岗“敲门砖”)+技能(学生事业稳定的重要保证)+创业素质(学生创业成才的关键)”等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就业”,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串课程建设的始终,形成“宽基础知识、重实践能力、活专业模块、强职业岗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模式。
“办学特色”是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中心,改革教学与教材内容,以“能力”和“证书”为主设置教学模块,改革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模块”+ “资格证书考试模块” + “专业通用必修模块”体系,改革教学计划、教学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管理特色”就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力求“精简、高效”,使人力资源达到最大优化。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借鉴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建立常规考核目标和年度考核目标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目标到人,全员考核。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奖金发放按考核成绩计算,教师奖金与课时、考核挂钩,对突出成绩者重奖。建立办学成本考核机制,严格控制、管理,保证高职教育院校有足够强劲的竞争力。
五、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教育工作全局的视野
我们对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做一下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分清它们各自的特点、不足和优势,寻求切入点。
继而认真思考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1、构造高职教育发展平台。以学科为核心、以队伍为基础、以校园为依托,形成学校的硬件条件基础与舞台。2、激发内在活力因子。特色是品牌,质量是保证,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环境和内在推动力。3、汇聚外部支撑力量。开拓求发展、服务求支持、合作与引入为契机,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彦庆]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后的成绩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为方向的就业教育。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不畅,学生及其家长因其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受到社会和学生的青睐,直接检验标准是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包括投资者、执行者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重视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树立新的人才观;要明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最大程度地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只有做好从“英才教育”观念向“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学科教育”观念向“就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好自身的定位,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毕业生是学校生产的教育“产品”。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学校必须以“所生产的教育产品”能否适销对路为生产原则。高校不仅要把学生“招”进来,还要能把毕业生顺利“送”出去。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调整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突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型”、“高级蓝领”人才为目的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1、“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或“工程型”)的学历证书,2、利于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3、适应性强和能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即懂得如何做人(道德人品)、做事(技能、应用)、做学问(搞研究、会深造)。本人建议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一分为三:职业道德人文教育部分、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基础和拓宽)部分,然后将这三部分融入专业通用必修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宽”口径,突出“适应性”和“发展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强调“实用”“上岗”,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和人文、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做人”“人品”教育为主,强调“道德”、“人文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综合改造课程,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成一类新课程;有利于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来安排教学进度,恰当调整教学进程,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可在获一证、双证或多证后,先行就业,适时回校完成其他学业,有利于学校按照“有用”“够用”“会用”的原则安排教学,达到使教学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较快的走向实践工作,熟练操作技能;有利于形成“办市场之所需,补普通高校之所缺”的灵活机制,有利于实现文凭教育与证书教育的接轨,使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具备明显的优势。
三、树立依靠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
企业、行业、地方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依靠。高职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参与办学的程度。脱离了具体的企业,高等职业教育就无从谈论专业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改革,也无法发挥“双师型”(教学、技能)、“三师型”(教学、技能、研究)的作用,更谈不上产、学、研一体化的问题。“校企合作”、“产校结合”、“校校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的矛盾,帮助院校准确定位,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解决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立院企互补机制,形成高职办学特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争取与国外一些优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四、树立以特色赢得市场和品牌的意识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加大投入、潜心学术研究、坚持积累、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上下功夫,赢得市场和树立品牌是必然的。“高职特色”具体表现在“人才特色”、“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
“人才特色”是强调人才的“高”和“职”。“高”决定了院校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具有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决定了院校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衡量尺度。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按照“岗位”“就业”标准要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外语(学术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专业(学生求职上岗“敲门砖”)+技能(学生事业稳定的重要保证)+创业素质(学生创业成才的关键)”等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就业”,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串课程建设的始终,形成“宽基础知识、重实践能力、活专业模块、强职业岗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模式。
“办学特色”是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中心,改革教学与教材内容,以“能力”和“证书”为主设置教学模块,改革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模块”+ “资格证书考试模块” + “专业通用必修模块”体系,改革教学计划、教学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管理特色”就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力求“精简、高效”,使人力资源达到最大优化。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借鉴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建立常规考核目标和年度考核目标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目标到人,全员考核。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奖金发放按考核成绩计算,教师奖金与课时、考核挂钩,对突出成绩者重奖。建立办学成本考核机制,严格控制、管理,保证高职教育院校有足够强劲的竞争力。
五、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教育工作全局的视野
我们对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做一下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分清它们各自的特点、不足和优势,寻求切入点。
继而认真思考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1、构造高职教育发展平台。以学科为核心、以队伍为基础、以校园为依托,形成学校的硬件条件基础与舞台。2、激发内在活力因子。特色是品牌,质量是保证,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环境和内在推动力。3、汇聚外部支撑力量。开拓求发展、服务求支持、合作与引入为契机,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彦庆]